徐其好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扶貧攻堅啃的是“硬骨頭”,趟的是“深水區”,打的是“攻堅戰”,是全面消除貧困、減少貧困人口的重要戰略期。科學謀劃臨滄市產業精準扶貧規劃,打贏脫貧攻堅戰,事關貧困群眾切身利益,事關邊疆繁榮穩定民族團結進步,對促進農民增收、產業增效意義重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至關重要。本文立足臨滄實際,從創新機制模式入手,為扶貧提供建議。
臨滄市貧困現狀
臨滄市農村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基礎設施薄弱、特色產業經濟效益不高,是制約精準脫貧的“短板”。2016年底,臨滄市有7個國家級貧困縣,占全省國家級貧困縣的8%;有貧困人口20.13萬人,占云南省471萬貧困人口的4.27%,農村扶貧對象人數居云南省第九位;貧困發生率為9.85%,低于全省3.12個百分點。“十三五”期間,全市有8.93萬貧困人口需要通過發展生產實現脫貧,占20.1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45%,成為脫貧任務中最大的一塊。要順利完成這8.93萬人的脫貧任務,實現全市2018年27個貧困鄉(鎮)、241個貧困村出列,20.13萬人脫貧目標任務任重道遠。
制約貧困的因素
臨滄市產業起點低、底子薄,發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協調,貧困人口“量大面廣”,實現貧困人口脫貧任務艱巨、困難重重。一是部分群眾受“以農為本”、“小富即安”“以糧為綱”等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不夠明確,在農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不能夠揚長避短、存優去劣,對“調什么,種什么,養什么,收獲后怎樣銷售”缺乏信心,“不想調整”“不敢調整”“不愿調整”“無錢調整”的現象依舊存在。二是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的聯動工作機制不完善,特色產業發展聚焦貧困戶不夠,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存在門檻。在發展特色產業過程中,雖然也培育出一些龍頭企業、富了一批“能人”,但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戶反而參與度不高、受益不多,新型經營主體沒有與貧困戶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三是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能力弱,貧困群眾科技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支撐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的科技入戶機制不健全、不完善。
助推扶貧的機制
牢牢扭住貧困村出列和貧困人口脫貧這條主線,緊盯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結合實際,不斷創新扶貧模機制,助推扶貧創新式、創新建立利益聯結長效機制,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逐步實現由“漫灌”到“滴灌”、“概略”到“精準”、“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積極支持和參與扶貧,最大限度激發貧困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著力構建“X+貧困戶”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新機制,實現產業發展、主體壯大、群眾脫貧。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思路,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扶貧開發格局,在全市范圍內整合配置扶貧開發資源,形成扶貧開發合力,助推全市脫貧。
1.支部引領模式。積極推行“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組織帶動發展模式。通過黨委、政府牽線,基層黨組織當紅娘,企業、農戶雙向選擇,按照“兩協議、一承諾”要求,建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利益共同體,實現帶動增收致富。
2.龍頭帶動模式。深入推進“龍頭企業+基地+科技+貧困戶”產業帶動發展模式。依托龍頭企業,以“產業”為主導、以“訂單”為聯結、以“技能”為支撐,以“資源”為要素,完善利益鏈接機制,建成利益共同體,實現龍頭帶動增收脫貧。
3.合作互助模式。積極發展“合作社+貧困戶”合作帶動發展模式。依托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農戶參與合作經營,實行互保互貸、共建共管,實現“抱團發展”、“合作發展”。
4.能人幫帶模式。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貧困戶”幫扶帶動發展模式。通過種植養殖大戶,吸納貧困戶閑置勞動力,充分發揮科技示范戶帶頭作用。大力推廣農業產業先進經驗和農業科技,實現一個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帶動5戶以上貧困戶發展現代種植業、養殖業、服務業等產業促進增收致富,帶動農業產業增值增收。
5.集體反哺模式。鼓勵發展“集體經濟+科技+貧困戶”反哺帶動發展模式。采取經營性托管、承包式托管、租賃式托管等方式,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著力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實現集體經濟紅利反哺貧困群眾促進增收致富。著力農牧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建設,抓實科技攻關,加強農牧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和科學普及工作,大力組織實施品種優化工程與技術更新工程,強化農業科技載體建設,實現科技興農,科技強農。
6.旅游助推模式。支持發展“鄉村旅游+特色產業+貧困戶”助推帶動發展模式。發揮貧困地區產業特色、民族文化、綠色生態等資源優勢,著力構建“旅游城市、核心景區、風情小鎮、美麗鄉村”多極支撐的生態旅游產業體系,推動鄉村旅游與特色農業深度融合,增加鄉村旅游收入。
7.創業就業模式。著力推進“培訓+政策+創業(就業)+貧困戶”自主發展模式。以生產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人才為重點,開展“菜單式”、“訂單式”等就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落實就業惠民政策,實現貧困戶自主創業、自主發展。
8.租賃返聘模式。鼓勵推行“龍頭企業+土地+貧困戶”股份帶動發展模式。引導貧困戶采取出讓、出租、入股、聯營等方式,將土地等資源依法有序向企業流轉或參股,并由企業返聘從事產業發展,實現資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雙贏。
9.電商扶貧模式。全面推行“互聯網+產業鏈+貧困戶”流通帶動發展模式。健全完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促進線上農產品與線下產業鏈有機結合,拓寬銷售經營渠道,促進貧困地區“網貨下鄉、產品進城”雙向流通,促進貧困地區增收致富、市場繁榮。
10.直接幫扶模式。大力扶持“產業+政策+貧困戶”創業帶動發展模式。對既有產業發展愿望,又有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對象,積極加強組織和引導,幫助其直接參與特色產業開發,并通過以獎代扶、貸款貼息等方式,予以直接幫扶,實現貧困戶自主創業致富脫貧。
11.教育扶貧模式。全面實施“教育+職業技能培訓 +貧困戶”發展模式。科學布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位置,保障學生就近上學,普及農村義務教育,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辦好一批中、高等職業學校,支持發展一批特色優勢農業專業,培育當地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使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都能接受適應就業需求的職業培訓,增強職業技能。
12.信息扶貧模式。大力扶持“信息共享+貧困戶”發展模式。推進貧困地區建制村接通符合國家標準的互聯網,努力消除“數字鴻溝”帶來的差距。整合開放各類信息資源,為每個貧困村培養具有一定數量的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務的信息員,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確保實現連片特困地區已通電的建制村,互聯網覆蓋率達到100%,基本解決連片特困地區內義務教育學校和普通高中、職業院校的寬帶接入問題。
摘自《中農概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