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天嘯
深山幽谷,翠峰疊嶂,蓮花臺猶如出水芙蓉,挺立在群山環繞之中。云出山岫,霧漫輕紗,這仙境般的神奇世界,竟由于歲月彌久而湮沒無聞。
盛世出禎祥,天臺山突然名世,像一枝脫穎而出的奇葩,為寶雞增添光彩。
有人說神農炎帝嘗百草死于天臺,此處尚有炎帝骨骼寢殿,據文字記載,炎帝最初建都于陳倉,后來東遷,天臺山曾是炎帝活動過的地方,似無疑義。
另有人考證,說“寶雞天臺蓮花山是昆侖之墟。”據《水經注》及《山海經》注:河源出昆侖之墟。昆侖之墟指的是黃河之源,與天臺山無關。
起名于天臺不知源于何時,有一點可以相信,天臺指的就是蓮臺,因為它屬自然形成,獨具造化之功。從地質、地貌學上說是罕見的自然奇觀。天臺之名含有自然天成之意。
雖然浙江天臺山久負盛名,但它卻沒有一個名副其實的蓮臺,我認為寶雞天臺山在很早以前是道教祖庭,就在于有一個真正的蓮臺。老子曾西游入秦,到樓觀臺講經,過太白,登天臺,騎青牛過玄關,然后在蓮花臺上祭天演道。作為道教開山祖師,他的足跡所到之處,自然引起道教信眾的頂禮膜拜而成為圣地。由于天臺地處深山,道路險阻,香客游人難得攀登,加之滄桑變化,世事更替,熱鬧非凡的天臺山漸漸冷落,由原來開放而轉變為道教隱居修煉的場所。秦始皇召盧敖求長生不老之藥,“盧敖游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闕,至于蒙谷之上。”蒙谷即現在的蒙峪,玄闕即天臺山的玄關。盧敖登寶雞天臺山訪仙求道而遇高人就是明證。(見《淮南子》)
至于蓮花臺的歷史傳說,至今尚無可靠史料,據《太平御覽》載《登真隱訣》曰:“昆侖瑤臺是西王母之宮,所謂西瑤上臺,上真秘文盡在其中矣。”我認為“昆侖瑤臺”即指蓮花臺。它和瑤池東西相望,據《山東通志》:“王母池,在泰山下之東南麓,一名瑤池。水極甘冽,不竭不盈。”從天臺山的地理位置和天臺山建有九天玄女廟以及“天臺”、“蓮花臺”之名臆測,“昆侖瑤臺”即蓮花臺是可信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大功告成,這時,他除掛心一統江山能否傳之百世之外,便耿耿于懷自己的壽數問題。為求長生之術,曾召燕人盧敖,封他為博士,命他訪求神仙丹藥。盧敖受命而去,據《淮南子》載:他曾“游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闕,至于蒙谷之上。”這段文字記錄了盧敖訪仙求道的蹤跡。先到北海,后經太陰,《白虎通》云:“西方太陰用事”。入乎玄闕,當指寶雞天臺山之玄關,蒙谷無疑是蒙峪溝之古名。
盧敖入蒙峪登天臺,“見一士焉,深目而玄鬢,淚注而鳶肩,奉上而殺下,軒軒然,方迎風而舞。”此人生得一付怪相,眼窩深陷,流著眼淚,頭發烏黑,兩肩下垂,臉的上部豐滿而下面尖削,雖然其貌不揚,卻氣宇軒昂,頗有仙風道骨。
“顧見盧敖,慢然下其臂,遁逃乎碑下。盧敖就而視之,方據龜殼而食蛤蜊。”此人看見盧敖,慢慢放下舞動的手臂,躲到石碑的后面藏了起來,盧敖見他正在馱碑的石龜上吃一種軟體的小動物。
“盧敖與之語,曰:惟敖為背群離黨,窮觀於六合之外者,非敖而已乎?敖幼而好游,至長不渝,周行四極,惟北陰之未窺,今卒睹夫子于是,子殆可與敖為友乎?”盧敖自我介紹說:我遠離朝廷,漫游天地四方,獨乎一人。我自幼好游,至今仍不改初衷,我到過東西南北很遠的地方,唯這西北乾地未曾涉足,今日見到先生很是榮幸,敢問愿與我為友么?
“若士者,呲然而笑,曰: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若士舉臂而竦身,遂入云中。”此人露齒而笑,說:我要到不可知的九天之外,所以不可久留此地。說完,舉臂而縱身,轉瞬便飛入云中去也。
唐代李白有詩云:“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即寫此事。
盧敖是否隨此人而去暫且不論。天臺山在秦代有方士在此修煉,盧敖到過天臺,遇見高人,是毋庸置疑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