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及城鎮化發展戰略,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為世界減災脫貧提供了經驗借鑒。慈善事業的發達程度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發展慈善事業,對改善貧苦和困難群體的生存狀況、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提升社會凝聚力、增進中華民族的團結與融合有著重要作用。
一、慈善事業助力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課題
(一)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向中國夢邁進的關鍵一步。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扶貧開發成績顯著,貧困人口持續減少,為“十三五”目標的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但是,我國仍有七千萬貧困人口,是我們幾十年來扶貧開發剩下的“硬骨頭”,扶貧脫貧難度更大,扶貧攻堅任務更為艱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也是慈善事業著重關注和救助的對象。
(二)慈善事業發展壯大是精準扶貧的有力支持
近些年來,我國的慈善事業一直處在良性發展階段,從捐款數量,參與企業和人數都有了快速增長,對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方面,我國貧困群體的存在,國家財力的局限,精準扶貧這項艱巨的任務,離不開廣大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的共同參與;另一方面,社會慈善,由于自身專業化和多元性的優勢,將最大可能的彌補過去粗放扶貧大而不精的缺陷,有助于整合更多的社會慈善資源,有利于整合有限的慈善資源,充分發揮慈善資金的使用效益。應該說,精確扶貧需要慈善力量,慈善也將在精確扶貧中有更大作為。9月1日,我國第一部規范慈善活動,旨在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已經正式施行,以《慈善法》的出臺為契機,慈善事業也將迎來蓬勃發展的嶄新時期。
二、慈善事業的快速發展為扶貧工作注入了新了活力
慈善公益組織規模持續壯大,網絡覆蓋面廣、內容豐富完備的慈善項目援助體系基本形成,慈善救助惠及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充分發揮了慈善事業對社會保障制度的補充作用。
一是慈善思想深入人心,公民慈善意識得到很大提高。平民慈善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基石。隨著社會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公民文明意識不斷提升,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個人參與慈善活動的熱情越來越高,通過捐助行為幫助他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感和個人幸福感,已成為很多個人或企業的共識。
二是慈善公益組織規模壯大,企業和個人參與度高。從近年來接受慈善捐助數據來看,各類社會組織已成為募集的主力軍,基金會和慈善會依托幾十年的發展基礎和基本覆蓋全國的組織網絡,已成為捐贈的主要對象和重要渠道,成為我國慈善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末,全國依法登記的基金會5038個。中華慈善總會團體會員單位已拓展到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會員單位364個,惠及困難群眾千萬人次。公民個人捐贈行為活躍,參與形式也更為靈活。更多的人通過手機捐贈、網站志愿活動報名、慈善一日捐等新形式參與慈善活動,網絡眾籌逐步推開, 2014年,公益眾籌全年籌資額超過1272萬元,逐步成為在線募捐的重要途徑。
三是慈善活動程序規范透明,救助效果大大提高。受 “郭美美”等事件引發的慈善問責風暴,對公眾的捐贈熱情產生了較壞的消極影響,對社會捐贈熱情產生了較大的沖擊,也引發社會對慈善組織信用、政府監管的質疑。隨著我國監管體系和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各類社會組織通過建立網絡等更為完善的救助平臺,公開捐助信息和捐助項目,開展網絡認捐和項目跟蹤查詢,確保捐款及時到位,合理使用,并且隨著《慈善法》的正式實施,公眾信心回升,捐助熱情和捐助效果也將會大大改善。
四是慈善項目覆蓋廣泛,救助體系日益完善。從捐助資金的流向看,救助形式更為多元。2013年,我國社會捐贈最集中的領域前5位是:醫療健康、教育、減災與救災、扶貧與發展、文化。2014年,我國社會捐贈主要集中在醫療、教育和扶貧3大領域,在人群服務領域,兒童、婦女、老人仍是捐贈者最關注的3類群體。以中華慈善總會為例,從1994年成立至今,已經開展了救災、扶貧、安老、助孤、支教、助學、扶殘、助醫等八大方面幾十個慈善項目,逐步形成了遍布全國、規模巨大的慈善援助體系,項目體系日趨完善、成熟。
三、進一步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提高精準扶貧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國務院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61號)提出以“突出扶貧濟困”為基本原則之一,鼓勵、支持和引導慈善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從幫助困難群眾解決最直接、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入手,在扶貧濟困、為困難群眾救急解難等領域廣泛開展慈善幫扶,與政府的社會救助形成合力,有效發揮慈善重要補充作用。
(一)加強宣傳倡導,弘揚現代慈善理念
慈善,作為一種思想觀念、道德行為和社會事業,是人類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慈善體現的是一種超越性的大愛,本質上是人人參與、人人享受的道德權利及義務。慈善所代表的核心價值與社會主義社會共同富裕的目標具有共同性。應在全社會倡導形成“人人慈善,處處慈善”的慈善文化,在全社會營造濃郁的"人文關懷"的氛圍,倡導公民心存善念,將個人理想、社會責任和扶助他人做到較好的統一,時刻心存善念,善待他人,以善促善,用善行善舉影響他人、回饋社會,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倡導企業樹立“企業公民”意識,引領良好社會風尚
近幾年的慈善報告顯示,一方面在各捐贈主體中,企業捐贈成為最主要力量,有近七成金額來源于企業,以民企和外資企業為主體;另一方面,國內七成左右企業沒有過任何捐助行為。2015年由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企業家公益行為研究報告》顯示,以中國財富排名前100位的企業家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捐贈理念、捐贈方式和額度、公益成效的分析,發現中國企業家公益行為存在階段性特征,2014年度,在百富榜中只有26位有明確的年度捐贈數額,剩余的74位富豪則沒有捐贈行為。從這些統計數據來看,企業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意識還遠未形成。因此應該大力表彰宣傳慈善企業家事跡,樹立社會榜樣,引導更多的企業家加入慈善事業。幫助企業家對慈善有全新的認識,慈善對企業而言,不僅是可以享受減稅優惠,不僅是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從企業與整個社會共生關系來看,慈善是企業與社會和諧共存、企業家回報社會的精神動力以及企業持續發展必要支撐。
(三)完善慈善組織管理,搭建受助群體和志愿者橋梁
慈善組織是吸收慈善資源的主要渠道。作為捐贈者和受捐者的橋梁,慈善組織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同時避免慈善資源的浪費。慈善行業的公信力一直是公眾最為關注的焦點,慈善組織以組織化方式運營,必須充分保障公民行使慈善權利,也必須確保善款的合理使用?!洞壬品ā烦雠_,也將預示著更多形式慈善組織的誕生,如何監管規范引導慈善組織,逐步完善行政監督、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監管體系,樹立良好的公益組織形象,將是慈善未來面臨的一項重大考驗,也是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壯大的基礎和保障。
(四)依托互聯網平臺,創新慈善載體
近幾年來,隨著網絡科技發展和手機功能開發,慈善捐贈渠道和形式也更為靈活。2013年,我國網絡捐贈規模超過3億元,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選擇通過網絡捐贈,2014年,新浪微公益、騰訊公益、支付寶E公益三大在線捐贈平臺和淘寶公益網店共募集善款4.28億元,相比2013年增長42.6%,呈現大幅度增長的趨勢。手機用戶通過微博和微信等移動客戶端捐贈人數占總人數的68%,捐贈金額占61%,手機捐贈已超過傳統的電腦捐贈成為主流,成為青年人的主要選擇。
(五)合理分配資源,實現精準扶貧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助和社會互助、志愿服務活動。在前期貧困人群的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中,政府對貧困人口、致貧原因等基礎數據掌握最為充分。慈善組織具備多元化和專業性特征,有著造血扶貧的基礎、優勢和條件,扶助形式更為全面和多樣。因此,在精準扶貧中,慈善組織應積極參與地方扶貧救助活動,在確認扶助對象和幫扶內容的基礎上,合理招募幫扶人員,妥善安排項目和資金,確保幫扶項目的順利實施,與政府、其他組織和受助群眾一起形成合力,確保精準扶貧任務的完成。
作者簡介:史新紅,寶雞市委黨校經濟學副教授,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和貿易理論方向的研究和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