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之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11月10日向媒體介紹中美兩國元首北京會晤經濟領域合作成果時透露,兩國在金融業市場準入方面達成重要共識,中國將大幅度放寬外資進入金融業的比例限制,包括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領域的外資比例放寬至51%,以及放寬外資進入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保險領域的市場準入政策等。談到這些開放舉措,朱光耀說,中方是根據中共十九大報告做出擴大金融市場準入的措施,迅速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加以落實。
放寬外資進入共迎競爭與合作
朱光耀介紹說,中方決定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上述措施實施三年后,投資比例不受限制;中方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此外,中方決定,三年后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放寬至51%,五年后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中國進一步放寬銀行業、證券基金業和保險業的市場準入,這將吸引更多的國際機構參與到中國的金融市場建設之中,提升國內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和經營水平,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多元化發展。今年以來,政府和監管部門正在不斷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今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也提出要持續推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對外開放,明確了對外開放時間表、路線圖。《通知》涉及進一步減少外資準入限制、制定財稅支持政策、完善國家級開發區綜合投資環境、便利人才出入境和優化營商環境五個方面的22項措施。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國新辦吹風會上曾表示,中方決定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上述措施實施三年后,投資比例不受限制;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三年后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放寬至51%,五年后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開放是資源配置優化的進程。自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金融市場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僅已有5家金融機構躋身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成為資本金充足、經營穩健的市場化經營主體;而且,A股已被宣布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以及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的互聯互通機制的陸續落地,均彰顯了中國金融市場正在穩步開放,在全球市場的參與度和話語權與日俱增。
發揮“鯰魚效應”打開市場空間
對于中國不斷推進的金融業對外開放,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表示,放開對金融行業的市場準入,顯然會顯著提升國內金融業的經營效率,也能夠吸引更多的國際金融機構參與金融業的發展。特別是在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將有利于培育國內資本市場價值投資理念,形成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 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表示,此次強調大幅放開金融業,將對金融機構資質方面的要求跟市場平均水平更接近,之前是根據一流金融機構的標準設置門檻,現在可能會使得更多的中型機構也加入到開放中來。
事實上,有業內人士擔憂加大金融業放開會給國內金融市場穩定帶來沖擊。不過在有關專家看來,金融業放開雖然增加了國內金融機構的競爭壓力,但加入WTO十幾年來,國內金融機構的現代化治理程度有巨大的提升,已經具備了擴大開放的條件。這種競爭會促使國內金融機構通過并購重組增強自身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有資深金融分析師表示,金融業開放會提高金融行業的效率,對利率市場化以及加強資本市場參與者的專業程度都會帶來有利影響。
此次大幅度放寬乃至在限定時間內取消外資進入金融業的投資比例限制,既是中國在踐行加入WTO時的承諾,更是順應國內經濟金融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近年來,盡管外資已經逐步參與中國金融行業競爭,但中國金融機構仍享受著較高的持牌紅利。以銀行業為例,作為在業務層面開放較多的金融領域,外資銀行的發展仍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中的占比僅2%左右,遠低于13%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
與之相類似,保險市場是中國對外開放最早、程度較高的金融市場——除了人身險公司的外資股權比例和一些政策性險種外,外資保險公司基本均已享受了“國民待遇”。但數據顯示,2016年,28家壽險合資公司原保費收入1388億元,占壽險全行業6.4%;22家財險外資公司原保費收入189億元,占比2%。
歷史經驗表明,相對閉塞的環境更容易縱容低標準,進而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正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題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的署名文章中強調:“當前的金融風險隱患,是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和逆周期調控能力、金融企業治理和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不足,以及監管體制機制缺陷的鏡像反映;改革開放是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歷史經驗和未來抉擇”。因此,只有進一步加大金融開放,讓外資更加廣泛、深入地參與市場競爭,促進境內外金融機構相互信息交流和取長補短,才能更好地發揮“鯰魚效應”,打開新的市場空間。
金融開放主要著眼點是共贏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發展遇阻。以外資銀行為例,網點減少、拋售中資銀行股權離場等成為不少外資銀行的寫照。分析人士表示,除了外資銀行自身原因外,政策限制也是一方面原因。據了解,目前,外資金融機構在華開展業務掣肘較多,持股比例、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范圍、牌照數量等方面有限制。對于外資銀行,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下一步應更多開放外資銀行在境內業務的行政許可,減少行政審批。下一步,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重點主要在于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健全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加快資本市場開放步伐,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在境內市場融資,完善外匯儲備管理制度,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
當前,中國金融業對外資開放仍然有三方面比較明顯的限制,第一是在金融機構牌照方面,對包括國內國際資本申請牌照仍然比較嚴格;第二是對于外資金融機構占股比例限制,仍然限制比較嚴格;第三是在資本市場管制方面,通過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等工具對國際資本參與國內資本市場,有比較嚴格的管控。在分析人士看來,金融業放開將首先在外資持股比例以及牌照等方面有所體現。首先持股比例會放開,20%單一股東、25%多個外資股東持股比例應該可上調,甚至讓外資可以直接控股銀行、債券公司。如果是新設立的外資金融機構可以給一些牌照。
需要指出的是,資本市場的開放,不僅體現在引進來,也包括走出去。走出去重點是國內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經營,同時國內投資海外資本市場的渠道也將越來越豐富,限制也將越來越少,比如深港通和滬港通等渠道,都是國內資本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和工具。
有關專家表示,開放的主要著眼點是共贏,促進中外金融機構競爭性合作。境外機構特別美國的金融機構在美國本土的金融服務程度相對比較成熟,發展空間相對有限,但在國內,隨著中產階級的迅速崛起,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會大幅度的提升,特別是在資產管理等方面。而外資機構在這些方面也比較擅長,同時也能滿足國內的市場需求,也使得中資機構的服務能力得到提升,達成共贏的局面。
當然,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業牽一發而動全身,金融監管必須跟上金融開放的步伐。近年來,中國金融監管體制全面升級,“強監管”已成為市場共識。未來,隨著金融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金融監管的頂層設計亦需要加速與全球接軌。毫無疑問,這將是一個風險與機遇并存的過程,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市場開放和監管升級帶來的變革,必將為中國金融業發展提供更為強勁的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