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平
摘 要 在當前信息化時代下,互聯網改變了很多領域的發展模式,各領域借助于互聯網實現了更為高效的發展,而這種發展模式也就是“互聯網+”。互聯網+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主要方向,也就是將互聯網充分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實現現代教學的信息化方向發展。本文以大學課堂教學為例,分析互聯網與大學課堂教學融合發展過程中的理論基礎及改革方向。首先,本文分析了互聯網對大學課堂教學環境的影響和改變;其次,對互聯網與大學課堂教學融合發展的理論基礎進行了闡述;最后提出構建“移動互聯網+”的大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新思路。
關鍵詞 互聯網 融合發展 理論基礎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2.003
Internet and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orm Ideas
LU Ping
(School of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era, the Internet has changed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in many areas, all areas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 to achieve a more efficient development, and this development model is "Internet plus".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is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Internet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realiz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teaching. Taking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and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Fir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Internet on universi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change; secondly, on the Internet and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theory based fusion development are describe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new idea of constructing the reform of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mobile Internet plus".
Keywords Internet;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basis; classroom teaching
1 互聯網對大學課堂教學環境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多種信息化技術隨之得到發展,對人們的生活及工作形成重要影響,電腦、多種移動智能設備、無線網、移動4G的逐步普及,促使大學校園網絡得到逐步完善,學生對知識獲取的速度及深度在不斷加強。當前大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部分知識的獲取已經不需要借助于課堂,利用互聯網便能夠隨時獲取。也就是說,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對當代大學課堂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大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普遍開展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在課堂上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多地成為“低頭族”,課程秩序被嚴重影響,而教師也難以控制。在此種環境下,互聯網技術已經對大學課堂教學理念、方式、環境形成了一定影響,而大學課堂教學應該針對此影響做出適當的調整,這就是當前高校普遍正在實施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改革。
首先,轉變被動局面。傳統大學課堂教學處于被動講授狀態,教師是知識的講授者,而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互聯網環境的影響下,當前大學課堂教學普遍都開始將學生作為中心,形成主動的教學模式。教師的角色有所轉變,成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指導者。
其次,教學方式多樣化。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其主要教學方式為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述,學生進行記錄,課后進行復習,后進行階段性測試。在互聯網環境影響下,多種新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得以應用,豐富了教學方式。
再次,脫離教材限制。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依賴于教材講解教學內容,對教材的依賴性較強。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知識獲取渠道更為豐富,已經不需要單純依賴于教材,教學內容得到延伸,可借助于多種多媒體平臺獲取教材之外的相關內容。
最后,擴展課堂教學組織模式。當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更先進的教學模式提供了基礎保障。在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傳統課堂教學延伸出“第二課堂”。學生們可自行分配時間進行學習或復習,而教師也可以建立不同的小組教學或群組教學等。
總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僅對人們的生活與工作造成了影響,也給高校課堂教學帶來了挑戰,其中也潛在著一定的機遇。高校教育者需要熟練應用當前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調整教學觀念以及模式,將各種新媒體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提升課堂教學質量。endprint
2 互聯網與傳統大學課堂教學融合發展的理論基礎
2.1充分應用系統性知識傳授體系
原有課堂教學中,多是根據學科與專業的知識體系,遵循固有模式開展教學過程,這種教學體系是延續傳統的教學流程。在知識獲取與學習方式都出現巨大轉變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所面臨的是知識的快速更新換代,大學生在此環境下迫切需要一個向導,對各專業的知識體系進行篩選,同時也需要教師對專業知識結果與體系脈絡加以引導。[1]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將信息與知識轉變為碎片,對學科與專業進行重新規劃與組合,全新的知識結構與體系更需要傳統教學發揮系統性的引領作用。在系統性知識傳授體系的作用下,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夠直接延續原有的知識傳授體系,而是應該將其優化后再加以應用,主要是向信息化方向優化,促使其更符合信息化教學的實際需求。
2.2構建“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在現代教育改革過程中,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充分明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角色。而在互聯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中,一個特點便是將學生作為中心。在此種教學模式下,需要做到的是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力,促使學生能夠充分認清自身的中心地位,而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當的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及引導者。具體而言,將傳統教學與互聯網進行融合是實現課堂教學信息化發展的必要過程,也是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過渡階段。[2]在明確傳統教學與互聯網之關系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教師與學生轉變觀念,能夠充分適應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其次,需要教師與學生在素質、知識及能力方面進行提升。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一方面是各教學主體地位的轉變,另一個方面是“教”與“學”的充分結合。
2.3構建與社會相結合的課堂教學環境
大學階段的學習實際上是個體參與實踐,以及與他人、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課堂教學所關注的是知識性與理論性,而這些都是為學生的社會性教育,包括社會興趣、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提供基礎。對此,在大學階段的教學中應該適當參與社會,將課堂教學活動實現一定程度的社會化,也就是將課堂教學的場地、內容與社會適當結合,形成更具有現代化特征的社會教學網絡。
2.4開展個體和群體知識共享與創新活動
雖然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對原有課堂教學形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是,這種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會被徹底取代嗎?其答案自然是否定的。[3]雖然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逐漸不再適應當前信息化時代的教學需求,但不能因此就對此加以完全否定,而是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實現傳統課堂教學創新發展。課堂教學模式不能維持原有的流程,而應該加強其靈活性,尊重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強化課堂教學的交互性,促使課堂教學形成一種知識共享模式。
3 構建“移動互聯網+”大學課堂教學模式
3.1轉變教師角色與職能
結合“互聯網+”模式的教育改革,逐步地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在與移動互聯網相結合的現代大學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充分明確自身的角色與職能,其角色與職能定位應該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教學活動開展期間的引導者,教學活動結束后的評估者。更為具體地講,也就是在傳統教學模式向信息化教學模式轉變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從原有的灌輸式與講授式的主導角色轉變為整個信息化教學系統的設計者,為學生構建信息化的學習環境,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并給予監督與指導。
3.2應用移動互聯網設備提升課堂教學信息化水平
實現移動“互聯網+大學課堂教學”的一個基礎條件是當代大學生都持有智能手機與其他移動設備,而將這些移動設備加以充分利用,實現信息化課堂教學將成為必然趨勢。當前已經有部分高校應用學生與家長自帶設備構建相關課程與學習成果評價系統,且取得一定成效。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結合學科特點,經由科學的教學結構設計,組織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與自學,創新且豐富課堂教學模式,積累教學經驗,提升大學課堂教學的信息化水平。
3.3將碎片化與系統化教學相結合
碎片化知識信息是將系統的教學內容打碎,其具有一定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便于查找,節省時間。碎片式的學習是依照問題解決的實際需求,對眾多相對零散的知識加以整合,形成全新的獨具特色的知識結構。將碎片化教學與系統化教學相結合,是近幾年國內外都在關注的教學改革內容。慕課便是其中一個研究成果。大學課堂教學可對接慕課,將全球范圍內的教學資源與相關知識體系引入課堂中。另外可應用慕課平臺,探究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實現教與學、學與學之間的互動式教學,提升整體教學質量與效率。
3.4應用智能手機實現教學方法創新
利用智能手機進行教學方式創新,需要關注的是教學內容需要具有新穎、實用等特征,教學方式需要具有多樣性。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多存在著強調形式、缺乏情境、缺少趣味性等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在情境體驗模式教學活動中準備時間過長,單次使用率較低,反復應用率較小。而將智能手機結合到現有課堂教學模式中是一個正在研究的課題,其方向應該是開發有助于實現信息化課堂教學的APP,構建一個移動終端式的課堂教學新形式。
4 結論
全文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對“互聯網+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包括此種教學模式實現的基礎理論及改革思路。就理論基礎而言,文中總結出將原有的系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應用、“教”“學”相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創建與社會相結合且具有平等性的教學環境,其具體實現路徑應該是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與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優勢提升大學課堂教學信息化水平、應用移動智能設備對現有教學方式進行創新發展等。
參考文獻
[1] 趙丹丹.“互聯網+”視域下微課與大學英語傳統課堂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J].長春大學學報,2016.6(12):115-117.
[2] 趙冰,何高大.“互聯網+”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變革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8(6):54-57.
[3] 周桂方.“互聯網+”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英語廣場,2016.7(2):86-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