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君子?所謂“君”,由“尹”和“口”組成。“尹”,是“治事”之意;“口”,則指“下命令”之意。二字相合,就是發布命令、治國理政。《春秋左傳·襄公九年》:“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詩經正義》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與民庶相對。君子則引其道,小人則供其役。”此處,君子、小人,仍著眼于地位而非道德品質。春秋時期,自孔子開始,賦予君子以道德品質的屬性。
在中國古代,君子文化備受推崇,尤以儒家最為典型。自古以來,在儒家倡導的理想人格中,圣人不常有;在道家倡導的有真人神人中,達到如此境界者也鮮有。既然圣賢少見和高遠,那么尋常人所能追求和努力后可能達到的人格典型,就是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了。孔子對于君子的論述,不僅限于“君子”一詞,“士”、“仁者”、“賢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與“君子”相關。在孔子心中,君子是理想化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即便尚勇,其前提也必須是仁義,為人處世必須做到中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易經》在書的一開始就提出的觀點。《易經》提倡人們仿效運行不止的太陽,白天勤勉不懈地努力,到了晚上也要保持警惕、憂懼之心,如此,才能順天命、盡人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防患于未然,做到有備無患,及時防范可能發生的危險,而不會釀成什么災害。
《易經》認為,真正的成功,都是經過艱難困苦之后才能得到;天下之事,輕易得到的就會輕易失去。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就是說,上天想要讓你成功,必先讓你嘗遍艱難困苦。君子落落難愈顯其志向之遠大,有困難有危險,反而促使人努力地奮發圖強,爭取成功。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句題畫詩說:“還將竹作籬笆,求人不如求己。”并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古時候身雖富貴而名字磨滅不傳的比比皆是,只有那些卓越而不平常的人才會著稱于世。西伯侯姬昌北拘禁而演繹《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了《國語》,孫臏被截取膝蓋骨才有《兵法》問世,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后《呂氏春秋》才流傳于世,韓非子被囚禁在秦國而寫出了《說難》《孤憤》,《詩》300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賢發憤而寫作的。”所以,自強不息的君子,終究會戰勝逆境迎來成功。
君子的天賦使命是什么?《易經·大有卦·象辭》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竭惡揚善,順天休命。”又《易經·系辭上傳》曰:“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什么是“道”?即在廣大的范圍內施加你的影響力,這是人生最有價值的事情。什么是“道濟天下”?道,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含義非常豐富的字,可以是客觀規律,可以是天下至理,可以是個人信念和修為,當然,更貼切的解讀應該是對客觀規律、天下至理深入認識后所形成的個人理念。中國人自古以就有人生三不朽之說。所謂“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比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影響了無數代仁人志士,就是“立德”以傳道;秦始皇以強大的兵馬統一天下,那是“立功”以傳道;而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那是“立言”以傳道。在中國歷史上,有如孔子、王陽明等人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幾位杰出,幾被后世傳為“完人”。
《易經·文言》曰:“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人的修養不外乎有三個方面,即善心、善言和善行。恰如《易傳·坤卦》所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寬廣厚實,能夠承載萬物,那么,君子就應該學習大地,為人處世、治國理政都要與大地看齊,能夠接納、承載所有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去做一個有道德的謙謙君子,學習大地海納百川、容載培養萬事萬物的偉大胸懷。我們要想成為君子,第一要務就是厚德,高標準嚴要求,持續不懈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增長具備學識,踐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人為善,互助互愛,公平正直,求大同存小異,處理好人際關系,兼容并蓄,才能真正成為君子。《易經》所倡導的“厚德載物”的理想人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對于我們的修身養性、恪盡職守、勇于擔責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
《易經·乾卦·文言傳》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要立大仁之至,立天下之志,則心懷天下,關注天下人,關心天下事,眼界自然就寬了,思維半徑則大了,智慧之泉肯定就通達了。反之,如果立一家之志,眼睛只盯著腳尖大的地方,眼光太短淺,心胸太狹小,見識變狹窄,智慧之源自然就堵塞了。所以說,立志當立大志,以天下為己任,讓光明的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影響力具有放射性和穿透力。
人立天地間,靠的是仁義。《易經》曰:“立天之道是陰陽,立地之道是柔剛,立人之道是仁義。”君子心中只有道義,因此,他做任何事都是自然而然的。即使需要通權達變或靈活處世,君子也不會偏離道義。君子行仁,則道德高尚,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提倡的“厚德載物”的君子精神、君子人格和君子典范,至今仍然盛行而不衰。一個具有擔當意識,為了黨和國家、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人,肯定是有著良好道德的人,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君子。在當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的新形勢下,大興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風、大行君子之道,在現代社會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簡介:直靜,寶雞市東風路高級中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