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崔學榮+李忠偉+吳春雷
摘 要 研究性教學是改善大學本科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近年來日益受到教育教學機構和工作者的重視。本文根據信息類課程的特點和教學要求,著重對理論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改革、課內教學過程、課外互助互學過程、工程實踐鍛煉、網絡資源共享、考試方法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實踐,以探索培養適應信息化時代工作要求的信息類專業人才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研究性教學 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2.054
Abstract Research-inclined teaching metho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educational departments and workers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quirement,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reform, teaching process, mutual learning process, engineering practice, network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are stud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udent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work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e.
Keywords Research-inclined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研究性教學是指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發現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學生之間應該建立小組,通過合作交流,進行自主學習以及深入的探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從而較好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中是否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以及研究和探討。[1,2]通過開展研究性教學,可以極大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求實創新、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同時建立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與學習效果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體系。[3]
開展研究性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實現教學與科研的深度融合,[4]是進一步探索面向學生自主學習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推進大學生人才培養體系的進一步改革完善。[5-7]
國際一流大學經過充分的實踐已經證明:研究性教學方法是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在國內近幾年日益受到相關教育部門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高教30條)中明確提出:“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
1信息類課程的研究性教學方法
為了提高信息類課程的教學效果,探索培養新時期下信息類專業人才的有效方法,根據信息類課程的特點和教學要求,著重對理論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改革、課內教學過程、課外互助互學過程、工程實踐鍛煉、網絡資源共享、考試方法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實踐,具體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理論教學內容改革:以工程、科研、競賽案例為導向。教學內容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以工程、科研、競賽案例為導向,通過具體的案例,引出抽象的理論,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將各類具體的應用案例引入、貫穿到教學內容中,以應用案例為驅動進一步梳理教學環節,完善教學體系,突出教學難點和重點的講授和實踐。
在教學內容的組織過程中,遵照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 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實施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工程、科研、競賽項目實踐為驅動的教學內容的設計,達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根據課程內容、學生實際需求,分類、分層次地使用工程案例、科研項目轉換案例和大學生科技競賽案例實現學生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2)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實施“基礎訓練技能訓練綜合訓練開發訓練”的層次化的實踐教學體系。信息學科課程大多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加強實踐教學意義重大。實踐教學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理論知識的深化,將所學理論知識變“活”;二是理論知識的升華,將所學理論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和所需要的實踐能力,因此應大力實施“基礎訓練→技能訓練→綜合訓練→開發訓練”層次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課內教學過程:穿插“學生參與”,激發課下學習的“主動性”和課上學習的“生動性”。課堂中,教師講授側重于講重點、講難點、講思路、講方法,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教學方法;穿插部分學生講解,通常選用前沿性和熱點性的學術或工程問題為主題,讓學生參與討論,其內容可以為:上次課內容復習(時刻準備、隨機抽取)、精品文章推薦,非典型錯誤代碼調試,應用案例代碼演示、科技競賽中的應用等。
(4)課外互助互學過程:優化組織、運行、考核機制。由于受到學時的限制,僅靠課內教師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課外學時還需要繼續鞏固學習,因此,需要學生在課下通過建立學習小組,從而進行“互助互幫”,這是一種很好的團隊學習組織方式。但是學習小組如果組織不好,可能存在一定的“偷懶”現象,即:團隊中少數人認真完成作業,其他人蒙混過關、濫竽充數。因此應改革學習小組組織、考核機制,真正形成學生直接能夠互助互學、每個學生個體能夠科學評價的新模式。考核方式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應該綜合考慮團隊得分以及每個小組成員的貢獻得分綜合進行評價。endprint
(5)工程實踐鍛煉:借鑒CDIO工程教育理念,項目驅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借鑒CDIO工程教育理念,強化案例化的課程教學,遵循“理論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還原”的原則,把理論知識深度融合到項目開發中,在項目開發的過程中穿插介紹基本的理論體系、用工程的視角指導學生實踐,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6)網絡資源共享:積累學生的優秀成果,豐富教學資源、促進課程的可持續性發展。信息類技術內容更新換代快,傳統教學方法遠遠跟不上知識更新速度,同時計算機網絡提供了一種可以長期積累、可以給學生提供隨時隨地的學習的科工局,所以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各類教學實踐資源、學生學習成果的積累和共享,促進課程的可持續性發展。
(7)考試方法改革:以研究性成果為考核標準,重視過程化考核。對于實施研究性教學的課程,最后對學生的考核不應側重于期末的卷面理論考試,而應該側重于研究性的成果,例如:論文發表、項目開發、專利申請、軟件著作版權申請等。而且考核時不應以最后的一項成果為準,更應注重過程化考核。對學習全過程加以實時度量、監控、反饋和預警,從而實現對全過程的規范化的管理、調控和引導。具體體現在五個“實時”:實時度量:針對于全方位教學活動以及活動角色有效度量的指標和方法;實時監控:通過計算機軟件,根據度量標準對全方位的研究性教學活動實時采集各類數據;實時反饋:利用各種信息反饋方法和手段,通過計算機軟件實現全方位教學活動以及學生研究性學習情況反饋信息的智能分析和統計;實時調控:根據各種反饋的信息,實時對正在實施的有問題的教學活動進行調控、糾正;實時引導:根據各種反饋的信息,對有問題的學生實施實時的正確引導。
2總結
研究性教學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既能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又能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采取適宜的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基金項目:教育部-西門子產學合作專業綜合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4-6)、教育部文科大學計算機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4-A117)、山東省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B2016M006)、山東省“十二五”“高等教育計算機教學專項”(項目編號:YBJ15007)、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改重點項目(項目編號:YK201512)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戴云龍.培育創新型人才的研究性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2.10:49-51.
[2] 王明彥.構建研究性實驗教學體系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9(3):75-77.
[3] 姚利民,康雯.大學研究性教學現狀與原因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9(1):19-23.
[4] 耿希峰,馬麗枝,曲貴海.教學型大學本科生的研究性學習與研究性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6):148-150.
[5] 趙洪.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6] 王俊生.高校研究性教學改革中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J].高等農業教育,2013(11):73-76.
[7] 徐雪松,陳榮元.地方本科院校研究性教學的問題與改革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31):45-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