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摘 要 “嘗試”教學是自推廣至今備受師生喜愛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本文試圖以激趣設疑、啟疑導思、解疑展疑“嘗試三環節”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為例,引導學生探討疑問、解決疑問、拓展問題,激活學生的認知,進而掌握教學內容,發展智能。
關鍵詞 嘗試三環節 “解決問題”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1.064
Abstract "Try" teaching is a kind of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well known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since its populariz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questioning, question guiding and eliminating suspected Exhibition "try three link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classroom teaching as an example, guiding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solve problems and expand doubt doubt, activate students' cognition, and then grasp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Keywords Try three links; "solve the problem"; application
啟蒙學段的數學教學應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同時,并行不悖開發與發展智力,進而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圍繞和遵循“大綱”這一要求,結合自己多年的嘗試教學教改實踐探索出“嘗試三環節”,課堂教學效果良好。何為“嘗試教法”?即教師先不教新內容,而是先讓學生將新內容當作練習題試一試,學生在嘗試中學習。[1]在教學中應用:“激趣設疑、啟疑導思、解疑展疑”三個環節,在設疑中引導學生質疑思疑、啟疑解疑、展疑續疑的漸進過程,從中收獲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效能。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54頁例2“解決問題”為例,如何按“嘗試三環節”的步驟來教學的。
[課例]2:一輛自行車的速度是20千米/小時,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的速度比自行車快60千米,一列動車組行駛的速度是汽車速度的3倍。這列動車組行駛的速度是多少千米?
1 激趣設疑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老師依據教材設置的內容知識聯系課程教學的發展需要,從學生學習環境的實際狀況及其心理特點出發,教師課堂教學前的備課要做好情境問題的精心創設,并將創設的問題有意暴露于學生面前,讓學生覺得自己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激發學生對疑問的濃厚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很自然地進入“是什么”的疑惑狀態,有意向尋求問題的答案,促進求知欲望的產生,進而形成“為什么”的思維。老師為拓展學生對上述[課例]2的解題思維,有目的地將題目中某一已知條件撤掉變成新例題如下,然后要求學生嘗試解答。
一輛自行車的速度是20千米/小時,一列動車組行駛的速度是汽車速度的3倍,這列動車組行駛的速度是多少千米由于去掉了一個充分且必要的條件后上述題目已然變成一道無解問題,學生在嘗試解答時,還是有不少學生不認真仔細讀題、審題,結果列出算式“20€?”的錯誤式子。教師指名列出錯誤算式的同學說說這樣列式的理由,然后讓全體同學認真讀題、思考后指出:“上述這道題20€?這樣解答正確嗎?”這一發問,學生頓生疑惑,立即重新審題后發現題目給的已知條件不充分,無法解出答案。老師趁熱打鐵,把握時機誘導學生思考:“這是一道什么題呢?”到“這道題為什么不能解呢?”的再發問。嘗試教學中體現了學生愿意嘗試學習是起于激發了其興趣,往往趣味性越多的東西則多隱藏于疑問中,而學生追求知識的欲望是從問題意識開始的,而“激趣設疑”環節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2 啟疑導思
經過上一環節的激趣設疑教學,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嘗試,課堂氛圍異常活躍。教師引導學生對“這道題為什么不能解”的問題分組展開討論,教學過程既突出了學習重點,又能幫助學生突破了“與誰比”的難點。學生在老師的啟發與引導下弄清楚了題目為什么不能解答的基礎上繼續思考:“怎么辦才能解答這道無解問題?這道題在現有條件和問題都不改變的情況下,要讓題目能正常求解,應補充什么必要條件。”這樣的啟發提示讓許多同學躍躍欲試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紛紛說出了不同的補充條件。然后師生針對補充條件的準確、合理與否展開討論,并將補充的條件整理歸納列舉如下:
①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的速度比自行車多行60千米。→(順題意)
②自行車行駛的速度比汽車行駛的速度少行60千米。→(逆題意)
③汽車速度是自行車速度的4倍。
緊接著教師根據上述補充的條件和問題,再次指導學生與之前去掉一個條件的例題進行選擇搭配整合成教學[課例]2,體現出了教師雙腳同時站在傳授基本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現代教學理念,有了上述創設性的過渡鋪陳,新課的引入就很順其自然了。
3 解疑展疑
通過嘗試“啟其疑、導其思”關鍵環節的講解,[課例]2的數量關系及其問題學生已經基本弄清,大多數同學可以不需要老師重復指點就能順利解答,這對例題教學的收官解析節省了再次講解的寶貴時間。對學困一極的部分同學,老師可通過直觀形象的線段圖演示或列表格列舉數據詳細分析幫助學生理解。依據題意學生列出歸結算式(綜合算式):“(20+60)€?”,最后老師針對學生所列的綜合算式有重點地做一些小結發問:①小括號在算式中的作用是什么?②括號內的結果表示什么?③誰能用一句話來敘述這道算式?然后教師要求學生將所列算式置于例題中,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算式每一步的含義,進而做到將新知識融合于為學生解疑的教學中,達到解答明確、融會貫通和水到渠成的教學目的。endprint
教師的教學工作,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以教材知識量的多少而授以學生相應量的內容,要善于以聯系發展的觀點為指導,拓展教學過程中的疑問,擴充新知的容量,做到新舊知識的銜接性與系統性。讓教學內容在縱橫向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還要為下一步后續知識的教學做好鋪墊。如這一課時的后半程教師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給無解例題補充條件的展疑練習,就是在給綜合式“解決問題”做了橫向方面的聯系。在學生結束本學時的嘗試學習后,教師就[課例]2做了課堂小結并向學生強調提出:“我們通過列綜合算式來‘解決問題的學習,為將來更復雜的多步綜合算式‘解決問題的學習創設了孕伏,在這節課結束之前我想讓同學們再來嘗試改變這道例題的條件或問題,能否讓[課例]2變成三步綜合算式的‘解決問題題面?”這一環節教師要注意把握讓“優生吃飽、后進生吃好”的施教理念,不強迫學生都掌握的硬性要求,旨在讓學生發揮想象,啟發學生展疑的思維的縱向聯系練習。師生共同整理匯編列舉題目如下。
變化題目問題:
①一輛自行車的速度是20千米/小時,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的速度比自行車多行60千米,一列動車組行駛的速度是汽車速度的3倍。這列動車組行駛的速度比汽車速度快多少千米?
②一輛自行車的速度是20千米/小時,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的速度比自行車多行60千米,一列動車組行駛的速度是汽車速度的3倍。這列動車組行駛3小時路程是多少千米?
……
變化題目條件:
①一輛自行車的速度是20千米/小時,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的速度比自行車多行60千米,一列動車組行駛的速度是汽車速度的3倍還多10千米,這列動車組的速度是多少千米?
②一輛自行車行駛了100千米耗時5小時,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的速度比自行車多行60千米,一列動車組行駛的速度是汽車速度的3倍。這列動車組的速度是多少千米?
……
學生通過“解疑展疑”的學習與拓展練習,在[課例]2的基礎上改變問題提問內容和一些問題條件嘗試自編較例題復雜的“解決問題”題目,既達到了鞏固此課時所學的知識,也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性潛能,進而增加了知識容量,拓寬了學生新視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2]
4 結語
“嘗試三環節”在教學實踐中表現出來的知情合一的教與學方法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質疑、設疑,在情境創設中引導學生思考并有效解決疑問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最后展疑延伸數學課堂教學的知識容量。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3]合理運用“嘗試三環節”能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科知識奧秘的欲望。它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法系統,不能盲目嘗試應用,要注意分清教學對象、準確把握學科及教材的教學目標、環節間的相互聯系性。
參考文獻
[1] 邱學華.嘗試教學法的實踐和理論[J].福建教育,1982(11).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67.
[3]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