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洋
摘 要:唐詩、宋詞、元曲等古詩詞,從古至今,一直為人們所傳誦,是我國藝術寶庫里面的瑰寶。這里面有很多與地理相關的名詞佳句,我們在進行地理教學的時候,若能夠較好的利用一下古詩詞,既能增強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強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關鍵詞:古詩詞;天氣;氣候;地形;地理
中國的古詩詞,特別是我們經常說的唐詩、宋詞、元曲等,從古至今,一直為人們所傳誦,是我國藝術寶庫里面的瑰寶。古詩詞很多都是抒發了詩人的一些情懷,博大精深,意境高遠,其中有很多與地理相關的名詞佳句,這里面有著大量的地理知識。在我們的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動地引導學生把一些與地理相關的古詩詞進行深化理解,既能夠較好的培養初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地理的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語文修養,尤其是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從而做到地理、語文跨學科融匯貫通,可謂一舉多得。
一、古詩詞中的氣候
我們在講季風和氣候的海陸差異的時候,可以使用《涼州詞》。這首詞的作者是王之渙,其中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一句,說的就是玉門關之外楊柳樹沒有返青,不要埋怨楊柳樹,而是由于春風(其實就是夏季風)吹不到造成的。總體來說,由于海洋的主要成分是海水,而陸地上的主要成分是泥土和巖石。海水和泥土巖石的熱力存在著差異,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氣壓中心,并且這個熱力差異還隨著季節發生著變化,進而造成每年的風向也隨著季節產生有規律的變化,這就是季風。季風分為夏季風和冬季風,我們把受夏季風影響的區域稱為季風區,把不受夏季風影響的區域稱為非季風區。其界限大致是沿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而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而玉門關正好位于這條線以西,夏季風自然就刮不到這里了。
影響氣候的當然不止海陸因素。《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詩人岑參的代表作,其中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張敬忠《邊詞》中“五月春色歸來遲,二月垂柳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這兩首詩都可以在講影響氣候的緯度因素里面使用。
除了以上兩種,還有地形的差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最是經典。這首詩寫出了山頂與山腳由于氣溫的不同,山頂與山腳的桃花開的時間早晚不一樣。從地理學上來講,原因也很簡單了:接近地面的對流層熱量來自地面輻射,每離地面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攝氏度。正是這個原因,造成了桃花的花期不同。
二、古詩詞中的地形河流
詩人感情豐富,往往借助祖國的山河抒發自己的感想,因此這方面的古詩詞就更多了。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通過學這首詩,學生對峽谷地貌特別是三峽地區有所了解,對三峽地區的豐富的水力資源和兩岸的生物資源更是由衷地發出感慨!尤其從詩中“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能看出這段長江的流速非常快。而從“朝辭白帝彩云間”這句詩里面,能夠看出白帝城海拔很高,進一步能夠分析出白帝城和長江之間的落差很大,再推出長江具有豐富的水能資源。
李白的《將進酒》詩中前二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這里,學生可以了解到黃河的發源地“天上”指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從巴顏喀拉山發源,曲曲折折,接納支流,行程5500千米,而最終,“奔流到海不復回”說明黃河是一條外流河,最后流到渤海。從4000多米的天上——青藏高原最終流到海里,落差達到4000多米,確實是從“天上”來的啊。落差大水能就豐富,所以,我國這黃河及其支流上相繼開建了很多水電站和水利樞紐,把黃河豐富的水能資源加以利用。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三千尺”、“落九天”非常形象化的描繪出了瀑布的景觀,并且很自然引申出“廬山很高”這個概念,也正是這樣,廬山才涼快,成為著名的避暑勝地。又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是宋朝蘇東坡的名作,寫的也是廬山的風光,整體描述了廬山的地形特點,反映出了廬山奇秀的風光。作者從多角度觀察廬山,看到的廬山景象都不一樣,為什么會這樣?那是因為我們本身就在廬山之中,成為廬山的一體,當然看不清楚了。
三、古詩詞中的自然景觀
地理學科給學生講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但是學生畢竟對自然景觀了解有限,教師的講解也非常有限。我們就可以利用古詩詞中對自然景觀的描述,使學生了解到各地的風光。
比如,在講內蒙古高原的景象時,就可以采用《敕勒歌》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詩句,這句詩描繪了我國內蒙古草原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景色。
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中,“枯藤老樹昏鴉”明顯就是描述我國西北地區的景象,而“小橋流水人家”則是我國江南水鄉的代表。
毛澤東的“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整體來看,氣勢恢宏,展現出中國北方地區雪后的美景!
我國古代詩歌作品非常多,而一些地理知識在很多古詩詞中都有體現,通過合理的使用這些古詩詞,可以加深學生的興趣,老師的課堂教學也會更加得心應手。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我們平時多下功夫,賞析優美詞句,并合理的使用到地理教學之中。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學習地理更加輕松,更加有趣味,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參考文獻:
[1]張艷萍.“用詩詞教學提高學生的國學素養”[J].學周刊,2011年第14期.
[2]段曉英.“詩文賞析與地理教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7年第7-8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初中生古詩詞鑒賞能力培養研究》(編號:JCJYC16011906)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