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珺 劉波
摘 要 隨著國家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盡管大部分地區已經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校園信息化教學網絡,在軟、硬件環境建設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然而通過調研發現,新疆沿邊縣鄉地區信息化教學存在發展不均衡、信息化教學軟環境建設不到位等因素,限制了學校信息化教學的有效開展。為了進一步提高新疆沿邊縣鄉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本文提出了相關因地制宜的建議。
關鍵詞 信息化 教學 硬件建設 新疆沿邊縣鄉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2.065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Border County and Township Schools in Xinjiang
——A case study of the school in Yining, Yili Kazak Autonomous Prefecture
YANG Jun, LIU Bo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With the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unceasingly thorough, although most of the region has initially formed a relatively perfect campus information network teaching,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aspects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etc.. Howev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the border counties and towns in Xinjiang is unbalanc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soft environment is not in place, which limits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school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border counties and towns in Xinjia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hardware construction; border counties and townships in Xinjiang
隨著國家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較為完善的中小學信息化教學網絡已經初步形成,在軟、硬件環境建設以及教師培訓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然而通過在伊寧縣薩木于孜鄉學校支教,發現新疆沿邊縣鄉地區學校存在信息化教學水平不高,并且推進信息化教學進度緩慢等一系列問題。
在信息化教學的時代大背景下,信息化教學對于新疆沿邊地州的教育不平衡問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謂信息化教學,就是為了促進學習,師生合理有效地運用現代教育媒體、信息資源而進行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在充足資金保障的前提下,一個完善的校園網應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便捷的互動交流功能,并包含學生學習過程中所有環節(比如作業布置、批改及學生個人表現情況等)的教與學的平臺,具備與其他學校校園網的交流功能。[1]然而目前大多文獻都是針對城市學校的信息化教學推進展開研究,對新疆縣鄉地區為研究對象仍然鮮有,因此,為了解決新疆沿邊縣鄉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發展緩慢的問題,本文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薩木于孜鄉學校的信息化教學為例,分析新疆沿邊地州中小學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現狀,找出信息化教學發展緩慢的制約因素,因地制宜地給出有效推進信息化教學發展的建議。
1 中小學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現狀
信息化教學的根本基礎是硬件設備。[2]在黨和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隨著新疆地區經濟水平的逐步提升,新疆地州縣信息化教學實現程度呈增長趨勢,但是少數地區由于偏遠,再加上新疆是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信息化教學普及仍存在一定問題。
1.1 硬件建設情況
信息化教學硬件主要包括高速寬帶校園網絡、功能完善的多媒體教室和信息化教室等方面。在伊寧縣,全縣中小學數量已達百所,據調查,在新疆伊犁地區八縣一市所有中小學基本都配有機房,好一點的機房可以聯網并且有投影儀等信息化設備,但仍有35%機房不能聯網,特別是鄉村的中小學校園寬帶普及率較低。有些學校還存在以下等問題:例如計算機是新的,但系統老舊、經常死機;教師辦公室網線插口有限,寬帶速度緩慢。以伊寧縣薩木于孜鄉學校為例,在多媒體教室方面,全校只有一個白板教室,沒有多媒體教室,兩個帶有電視機的教室,硬件設備極度缺乏;在信息化教室的配置方面,投影設備、視頻設備、大屏幕等基本信息化教室的標配都沒有,更不要說信息化備課室了,說明新疆沿邊縣鄉學校的信息化教學發展很緩慢,而很多新疆伊犁偏遠鄉區學校都存在類似問題。endprint
1.2 軟件建設情況
為了更快促進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步伐,2000年教育部決定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計劃用5-10年的時間,讓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并且讓中小學師生都能夠共享網上海量的教學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3][4]讓每所學校都建立起龐大的校園網并不是“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最終的目標是讓90%以上的中小學校采用多種方式和形式,用較低的成本獲得豐富而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最終實現資源共享。在新疆地州縣中小學“校校通”、“班班通”工程建設方面,由于局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各個學校發展差異很大,例如伊寧縣薩木于孜鄉學校連最基本的接收教育資源的數字化設備都無法配備,甚至連一臺計算機都沒有,更遑論校園網網絡軟件的建設。
1.3 教師方面
多媒體作為教學領域中的重要資源。它所關注的不是投影、電視、計算機、網絡等媒體本身,而是這些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是教學過程的優化和教學資源的開發,是人力資源和潛能的開發。[5]因此,信息化教學能否有效的推進,與信息化教學的應用者,也就是教師的信息化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很多學校,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持觀望態度。即使有學校給教師配備了計算機,方便教師進行多媒體備課,但是多數做了擺設,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隨著教師隊伍的年輕化,大多數教師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并掌握相關信息化教學技能,從而有效推進信息化教育。
2 中小學信息化教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 硬件建設方面
新疆地州縣中小學基本普及了信息化教學硬件建設,但是由于經濟水平和教學投入的差異,致使各個學校硬件建設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縣鄉差異。楊改學等[6]曾指出,在少數民族學校出現了一種攀比模仿現象,根據調查,在信息化環境建設過程中,無論教學實際是否需要,就盲目地開展建設投入。事實上,教學設計應符合“最小代價律”原則,即,為了達到某種同樣的教學效果不必追求使用某種新興的昂貴媒體,而是要使用合適的有效的媒體,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可以用其他媒體或多種媒體組合代替的方式,考慮地方經濟的承受能力和教學資源的現狀要選擇使用成本低、付出努力少的媒體。[7]在新疆地州縣有較好硬件設備的中小學,也存在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或多或少的“重配置、輕利用”。其中有些學校的交互式電子白板等部分先進設備成了學校迎評迎檢的擺設,使用率不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有些學校錯誤的認為,硬件設備是一個學校發展好壞的標準,可是,太過于追求先進設備,就會忽略了本身的意義;另一方面,由于新疆地州縣中小學教師信息化總體水平不高,技術指標達不到,怕自己沒有做好而毀壞了新設備,這也是教師不敢輕易的嘗試新設備的原因之一。
2.2 軟件建設方面
據調查,目前,新疆地州縣中小學的軟件建設還存在較大進步空間,學校網絡普及率不高,即使在有網絡的學校,網速也達不到要求,這和新疆偏遠地區網絡建設較差密切相關。造成該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各個學校對于軟件建設不重視,在少數連硬件建設都不到位的學校,更不要說軟件建設了;其次是需要當地政府的有利支持。
2.3 教師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教學的正常推進需要較高信息素養的信息化教學的教師。隨著國家的重視和支持,新疆各級各地教育局對信息化教學大力推行,新疆地州縣中小學的教師能夠有機會參加信息化教學的培訓。但在較為偏遠的部分地區,特別是縣鄉條件比較艱苦的地方,留住人才迫在眉睫。這些地區的老教師居多,他們認為信息化教學對于自己的教學內容相關性較低,而不愿意去參加相關培訓。教師如果沒有掌握信息化教學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就更不要說高水平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和掌握了。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首先,對于年齡較大的教師來說,他們認為,用傳統的黑板和粉筆就能上的課為什么要“多此一舉”,這歸根結底是思想觀念的問題;其次,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某些漢族教師對于掌握信息化教學手段存在惰性,影響少數民族教師相應的學習熱情。再者,信息化教學手段準備時間較長,在縣鄉地區,很多教師家里都有農務,確實沒時間花精力到信息化教學中去。也存在某些教師只認真對待評職稱相關的事情而無暇學習信息化教學手段;最后,有些地區軟硬件條件不允許以及當地教育局的相關政策不得力等原因,導致教師對于主動學習、應用新技術手段的積極性受挫。
3 中小學有效推進信息化教學發展的建議
3.1 加強硬件建設,合理有效利用硬件設備
信息化教學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有效推進信息化教學,需要國家到縣鄉以及基礎教師每個層面的共同努力。在新疆部分偏遠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該多考察基層縣鄉中小學,沒有信息化硬件設備的學校,多給資金投入以提供硬件設備;并且,有一定硬件設備的學校,要提升硬件設備的利用率。同時,各地教育領導要充分認識信息化教學對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在教學資源上,應該激勵教師主動自主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對合理有效利用硬件設備的教師給予表揚和獎勵,制定完善的獎懲制度。
此外,充足的資金保證也是推進信息化教學的重要一環。若正常的教學環境都無法保證,何談教育信息化?因此各地教育局一方面應該合理分配教育資金,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募集資金,這樣才能順利推進教學信息化的開展與實施。
3.2 加強網絡建設,提高校園網的利用價值
目前,新疆地州縣中小學的網絡問題不容樂觀,正如前文所述,一些學校的機房不能聯網,這樣網絡上好的海量教學資源就不能得以有效運用,信息化教學將會變成一紙空談。當然有相當多一部分學校機房是可以連接網絡的,通過調查發現,教師在上課時利用互聯網教學的并不多,甚至機房聯網已然成為擺設。因此,學校應該鼓勵教師多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可以考慮和教師職稱掛鉤(建立相應的關聯獎懲機制),如果教師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有效教學,并且取得較好反饋的,在教師評職稱時加分,這樣做,既可以提高教師本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的能力水平,又提高了校園網的利用價值,從而進一步推進了信息化教學。
3.3 做好教師信息化教學的培訓工作
在先前分析原因時,也曾提到,教師本身固有的教學理念制約著教學信息化的推進。先進的教學理念是保證信息化教學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可以通過加強宣傳、制度督促來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先進的理念做引導,教師才會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接收各種信息化教學培訓。怎么才能讓教師自主積極地去參加培訓呢?這需要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可以采取一定的獎勵機制或是輪流制度;或是讓去培訓的教師回來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安排教師去聽信息化教學做得好的教師的課。同時,在培訓過程中,應該注意有針對性的開展分層培訓,因為年輕教師也可能對信息化教學有較深的認識,而年紀較大的教師應從信息化教學基礎抓起。并且應該多多關注少數民族教師;另外應該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不能停留在聽的階段,更要去做。
4 結語
通過前文敘述,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新疆沿邊地州縣鄉的很多中小學具有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薩木于孜鄉學校同樣的問題,是校校通最薄弱的地區,也是信息化教學推行的盲區,因此我們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良措施,加強硬件和網絡建設,合理利用資源,改變教師本身固有觀念,學校推動與教師自發相結合,從而有效推進沿邊縣鄉地區信息化教學建設。
參考文獻
[1] 趙麗英.共建共享云端同步建設新型智慧校園的實踐和成效.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4):6-9.
[2] 石娟.魯東地區小學信息化教學發展現狀及改善措施研究.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9.
[3] 鄒國忠.西部欠發達地區“校校通”工程建設的實踐探索.價值工程,2010.
[4] 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發出《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5] 吉玉.多媒體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4):51-53.
[6] 楊改學,張炳林.少數民族雙語教學信息化資源建設現狀與發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3(8):83-86.
[7] 楊金斌.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困境與應對策略[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6):27-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