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摘 要 “一帶一路”為國內中小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和機遇,基于共生理論的研究基礎,從企業共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出發,分析企業共生模式的演變路徑,從社會績效、經營績效和財務績效三方面來評價企業共生績效。
關鍵詞 一帶一路 中小企業 共生 績效評價
Abstract There are new development platform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omestic 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ymbiosis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path of symbiosis,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 from social performance,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Key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symbiot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1 中小企業共生的新時代背景
“一帶一路” 是中國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秉承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則,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開創地區新型合作,這不僅不會與現有各類組織既有的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共生系統的內涵正是因為世間萬物都處于一個相互影響和相互轉化的生態系統中,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企業創新資源的配置和利用在更大規模下進行,區域產業創業也逐步從過去的封閉式創新走向開放式創新,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呈現為各種創新要素匹配、整合、高效利用的動態過程。國內眾多中小企業在全球化不斷向縱深推進以及新技術經濟范式不斷衍生發展的共生環境下,確定中小企業間的共生模式,以“一帶一路”為紐帶,“互聯網+”為核心,通過構建共生創新網絡提升企業的區域和國際競爭力,逐步提升企業的區域協同發展能力和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這種共生組織網絡的形成, 既可以克服企業間市場交易帶來的高交易成本的不足, 又可以避免企業內部一體化高管理成本的缺陷, 從而使企業實現最大的效率收益。
2 企業共生的環境因素
“共生”最早提出是在生物領域,指不同生物種群按某種物質聯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協同進化的關系。共生是企業實現規模效應、提升經濟效益的主要戰略行為,不同類型的企業基于共同的利益開展相互合作,形成復雜的共生網絡,以提高自身獲利的能力,促進共生生態系統的構建和發展。在共生發展過程中,隨著產業網絡的不斷發展和逐步成熟,區域內企業間的合作程度隨著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而更加有效,實現了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隨著企業內部需求和外部環境的變遷,共生主體之間形成的共生網絡也呈現出動態發展的特征。
2.1 企業內部需求
在“互聯網 +”和“工業 4.0”雙重驅動的時代背景下,企業之間的共生需求和依賴是成為企業開展生產活動的驅動因素。隨著共享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小企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需要補充和整合資源以便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開發新產品和擴充新的服務,拓展新的市場,尋求和開發新的機會,營造良好的共生生態系統。中小企業對于共生的需求,也是對共生模式下生態資源的需求,是在競爭新形勢下共生系統的機會需求。因此,中小企業的共生演進路徑是在企業組織結構、經濟環境、制度環境和技術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依據自身的資源情況和市場競爭力,選擇合適的發展路線和競爭邊界,以企業自身為中心重構共生網絡,與其他中小企業主體協同演化、共生發展。
2.2 企業外部環境
企業所處在的區域環境也是促使企業選擇共生發展的主要原因,供應鏈管理和產業集群也屬于共生的基本形態。“一帶一路”合作平臺所引起的市場規模擴大和生產、交易成本下降是企業共生模式的演進的必然結果。企業共生的模式選擇不同, 其共生效率也不同。由于市場專業化的發展和技術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企業面臨的市場交易行為也越來越頻繁,企業的交易成本也逐步增加。
中小企業和所處的市場環境共同構建成了共生的生態系統,企業主體的行為和市場環境的變化都是促使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同時外在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中小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決策行為。中小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是企業個體之間的行為,而且也是作為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資源的競爭。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在共生網絡中所發揮的作用不盡相同,企業會動態地適應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壓力,政府政策、市場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制度環境和技術環境等不同因素的變化會對共生網絡節點產生不同的作用力,使共生網絡產生不同的均衡狀態,進而影響整個區域共生系統的穩定和平衡。
中小企業共生系統的有序發展也需要企業動態監測外部環境的變化,增強共生系統的包容和開放性,不斷進行資源、技術、平臺和信息等方面的共享和交換。只有與外界環境的發展變化保持一致,才能在競爭壓力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從而促使整個共生生態系統健康有序穩定更好地發展。
3 共生生態系統的發展演化路徑
在共生生態系統中,企業之間的共生關系是企業與與政府、投資機構、科研機構等利益相關者在一定的外在環境中通過技術、知識、市場、人力資源等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共生網絡。
一般情況下,在企業內部需求和外部環境的共同作用下,企業共生演化路徑主要包括兩種:(1)從共生程度和頻率不同,包括偶然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和一體化共生,表現為共生效率和組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2)從利益和信息對稱分析,分為非對稱性互惠與對稱性互惠,表現為共生利益共享分配的對稱性逐漸提高。企業所擁有的不同資源和處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在共生系統中表現出不同的8種組合狀態,其中一體化共生和對稱性共生的狀態下效率最高,在所有的共生模式中能夠產生最大的共生能量,共生網絡的穩定性最佳。在共生系統中,通過資源的互補和共享聚集形成的網絡,每一網絡節點對于其他節點而言,既是相互依賴又是憑借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系統中占據一定的競爭優勢,各主體間創造不同的市場價值,共同促進共生網絡的運行、演化、發展。endprint
中小企業在共生系統中應當主動適應和推動這種演進, 通過創造新的機遇刺激新的市場產生,提升企業之間的信任程度和降低企業間的交易成本,把共生網絡建設成具有不斷演進、提升、自我增值的良性循環系統,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進步。而實現的途徑在于企業間的聯系紐帶或內生媒介的創新,提升企業共生發展和區域創新的協同能力,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良性有序發展。
4 共生模式下的評價指標體系
中小企業在“一帶一路”影響下的共生系統中,要獲得較大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機會,必須遵循效益最大化的原則,不僅在企業內部各要素協調發展,而且要兼顧外界環境的變化。因此,企業績效指標應不僅要考慮實現企業與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等外部條件的共生問題,還要考慮企業組織內部的共生因素,以期達到財務目標與非財務目標的結合、過程目標與結果目標的結合、企業發展與社會責任的結合。
因此,在現有的績效評價模式基礎上,從企業持續發展、戰略導向、和諧共贏的原則出發,構建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分別設計了“社會績效”、“經營績效”、“財務績效”3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
(1)社會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對稱性互惠共生需要考慮更多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企業要實現與社會的長遠發展,就只有關注社會生態績效,構建與社會良好的共生關系,促進社會績效的提高,而社會績效也是整個績效評價的基礎環節,這樣的動態評價過程也充分體現了共生的基礎內涵。因此,從社會績效評價的角度來看,應該包括勞動就業、商業道德、環境保護和社會公益四個方面。
(2)經營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經營績效是企業生存發展能力的重要體現指標,是企業績效評價的首要因素,也是企業績效最原始的驅動力。企業要提高經營績效,必須積極優化業務流程,縮短經營過程和提高生產工藝水平,積極開拓市場和堅持市場創新,提高員工素質水平和業務能力,實現市場、企業、員工、顧客的協調發展,才能獲得收益最大化。因此,從經營績效評價的角度來看,應該包括領導與戰略、員工與創新、組織與流程、顧客與市場四個方面。
(3)財務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財務評價指標是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核心指標,財務目標的實現才能保證企業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運營目標和履行相關的社會責任,有利于企業的生存和擴大再生產。因此,從財務績效評價的角度來看,應該包括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淑惠.共生理論視角下的企業績效評價研究[J].赤峰學院院報(自然科學版),2014(11):126-128.
[2] 李燦.論企業績效評價系統優化——基于共生理論的思考[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6):120-125.
[3] 周文輝,曹裕,周依芳.共識、共生與共贏:價值共創的過程模型[J].科研管理,2015(8):129-135.
[4] 解學梅.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網絡與創新績效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0(8):5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