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凝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文化傳承和歷史傳承。中國的朝鮮族是由朝鮮半島流入的,主要聚居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及東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各地,他們擁有自己的特色民族文化、語言及生活習慣,其中民族音樂最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的生活狀態和性情。分布于中國的朝鮮族民間音樂與朝鮮半島的民間音樂一脈相承但又有所不同。其獨具特色的民歌和舞蹈讓朝鮮族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
朝鮮族傳統民族音樂的歷史源遠流長,在發展過程中聰慧的朝鮮族人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取部分適宜的優秀的外來文化,形成了鮮明、獨特、抒情性極強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音樂,并將其發揚光大。因為這種音樂文化是由朝鮮族遷移人口從朝鮮帶來,所以充滿了異域風情和文化內涵。這樣具有特色的中國朝鮮族音樂,既是能夠滿足人民審美趣味的大眾音樂文化,又是反映主流意識的主導音樂藝術。
朝鮮族的音樂文化重彩紛呈,歌曲結構精煉、旋律生動優美、節奏明快流暢,還不乏濃郁的民族特色。朝鮮族的民間音樂按照音樂體裁分類可分為:民謠、器樂、歌舞、“板嗦哩”(說唱音樂)、戲曲五個類別。
民謠即民間傳唱度廣的歌謠,是朝鮮族中最受歡迎的一種音樂形式,也是其音樂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感染力與表現力極強。朝鮮族民謠旋律優美歌聲圓潤流暢,結合了朝鮮族溫潤的語言特征,使得歌聲的表達也非常之溫柔細膩。民歌的題材非常廣泛,有情歌、俗歌、雜歌、勞動歌謠等等類別,其中抒情民謠和勞動號子最受人們喜愛。比如最廣為人知的朝鮮族民謠是《阿里郎》,這首人們耳熟能詳的朝鮮族民謠就是一首典型的抒情民歌,這是朝鮮高麗時期流傳下來的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經人們口口相傳并為其編曲作詞,得到人們的認可,成為了朝鮮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樂器在民族歌曲中扮演著很重的角色。朝鮮族的民族器樂非常之豐富,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多虧了那些仍然堅持演奏的民間藝術家,用來伴奏的都是伽倻琴、長鼓、奚琴等由朝鮮半島流傳過來的古老樂器。吹奏樂器主要有洞簫、短簫、嗩吶等;拉弦樂器主要有鄉胡(奚琴)、牙箏;彈撥樂器主要有伽倻琴、玄鶴琴(玄琴);打擊樂器主要有手鼓大鑼、小金等。演奏者在使用這些樂器時可根據需要添加裝飾音,讓歌曲顯得更加緊湊,這些頗具特色的樂器常于節日、聚會、娛樂等活動中派上用場。
中國傳統的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節奏型一般是三個拍子,宜歌宜舞,無論是在男女老少還是在各種環境下都非常具有感染力,讓人聽了忍不住想要踩著拍子跳起舞來。經常被朝鮮族人們所編成的歌主要有娛樂性歌謠和輪舞性歌謠此類較為輕松歡快的曲目。舞蹈和歌曲的結合更像是朝鮮族人民的一面鏡子,切實的反映百姓們的生活狀態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朝鮮族獨具特色的說唱藝術表演是一種由歌手帶著敘事性劇情以喜劇的方式進行訴說的一種表現形式,即盤嗦里。表演者在講述過程中會根據故事劇情調整自己的說話語速、動作表情、情感宣泄等。主要目的在于把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淋漓盡致的展現在觀眾的面前,讓其有身臨其境之感。較難的藝術表現形式也使得這種傳統音樂文化對表演者的要求非常之高,最好具備專業藝術素養。
中國朝鮮族音樂文化具有濃厚的文化傳承和歷史氣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朝鮮族的民樂也并非順風順水,其民族文化同其他藝術展現形式一樣,受我國社會環境的影響,經歷了數個發展時期。
(一)成長期:1949年至1966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朝鮮族音樂也不例外,短短幾年時間里,無論是新生態還是再生態的朝鮮民樂都在蓬勃發展,極富個性和情感充沛的朝鮮族歌曲將歷史和近現代的現狀淋漓盡致的呈現了出來。
(二)劫難期:1966年至1976年由于國家的局勢的動蕩,使得朝鮮族音樂文化歷經劫難。但朝鮮族音樂并沒有因此衰亡,它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將文化核心與民族精神保留了下來,使其在往后的日子里得以發展。
(三)重振期:在時代的重創下,朝鮮族音樂文化并沒有一蹶不振,1976年至2000年,中國朝鮮族傳統音樂涅槃重生。從題材到形勢無一不令人耳目一新,滿足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需求,也滿足了時代的多元化發展。
朝鮮族作為遷入民族,發展歷程飽經磨難。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朝鮮民間音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既能滿足人民群眾對民族精神的渴求,又能緊緊跟隨著時代發展的主流,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兩不誤。
民族音樂是我國朝鮮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朝鮮族豐富的音樂傳統文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個民族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由的向往和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保護民族文化的艱辛。這個具有名族文化發展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不應被沖淡在人們的腦海中,所以加強對朝鮮民族音樂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更是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