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文”和“語文”,在很多人看來并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認為“課文”就等于“語文”。然而,“課文”與“語文”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兩者內涵卻大有不同,因此“教課文”與“教語文”亦有甚大差別。在當今語文教學中,應能著力把握它們的關系,同時轉變教學觀念,實現教師是在“教語文”而不僅僅是“教課文”,學生是在“學語文”而不僅僅是“學課文”。
關鍵詞:“教語文”;“教課文”;語文教學
1前言
筆者兒時上語文課時,每節課都是老師帶著同學們將課文進行挖掘解剖,分析得具體深刻,一堂課下來,同學們對課文內容掌握得滾瓜爛熟,甚至今天依然耳熟能詳。但我們不禁要問:“我學到了什么?”就那些一篇篇課文嗎?這就是語文課嗎?就目前來說,大多數的語文課依然是這樣上的,語文教師們不知疲倦的“教課文”,而非真正的“教語文”。
2概念辨析
“課文”,字典解釋說:“教科書中的正文(區別于注釋和習題等)。”反映在我們課本中就是指那每冊的二三十個篇目,它是實施課程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依托。
“語文”,在字典的解釋是:‘語言和文學或‘語言和文字的簡稱;“語文”又是一門學科,一門自幼兒園至大學都必須學習的母語課程。
所謂“教課文”,就是指將課文的內容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圍繞著課文內容進行分析,就課論課,授予學生特定的知識,培養學生特定的語文能力。
至于“教語文”,用葉圣陶的話講就是:“以課文為例子,指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和語文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語言,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3“教課文”與“教語文”的聯系
王榮生指出:“閱讀教學離不開課文。閱讀教學的課文不僅是學習材料,而且是學習對象。”所以,課文是語文課的載體,語文不能脫離了課文而存在,否則語文課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誠然,教課文也是在教語文,這兩者之間并非涇渭分明,而是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語文教科書是由一篇篇課文構成的。這一篇篇課文是編者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從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中遴選出來、精心編寫而成的。我們的語文課也正是通過講授這一篇篇課文來實現的。所以,教好這一篇篇課文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教師也正是通過教課文來教語文的,教課文就是引領教語文的橋梁和媒介。試想:如果不通過教課文來教語文,那么,語文課該如何進行?這必然是行不通的。
4“教課文”與“教語文”的區別
那么,教語文就等于教課文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學的研究者,就必須清楚“教課文”和“教語文”之間有本質的區別:
4.1教學目標不同
教課文目的是幫助學生理清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傳授學生特定的知識,直接目的就是應試。
教語文目的是為了給學生傳遞語言文字知識、社會知識,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4.2教學模式不同
教課文是以教師為主的接受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對學生進行“滿堂灌”,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
教語文則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主動探究、交流合作、勇于探索,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4.3出發點和歸宿不同
教育專家王曉春說:“語文課并不是簡單的‘講課文。語文課的出發點和歸宿都不是課文,而是語文知識、語文智能。”從王老師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教課文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課文,而教語文的出發點和歸宿則是語文知識、語文智能。所以,語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們應將語文的出發點轉移到語文知識和語文智能的培養上來,讓學生們學到真正的“語文”。
5“語文味”——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轉身”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語文認識的提高,越來越察覺純粹“教課文”已經偏離了正確語文教學的軌道,這也是語文教學走不出高耗低效怪圈的關鍵因素。作為一名教師,首先就要明確自己要教什么,是以學習課文內容為主進行“教課文”,還是以課文為例子進行“教語文”。一時間,在報刊雜志或學術論文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字眼:“語文教學的華麗轉身”、“將語文課上得有語文味”……那么如何實現“華麗轉身”呢?怎樣才能將語文課上得有“語文味”呢?
吳忠豪教授認為:“語文課必須以本體性教學內容為主要目標”。所謂本體性教學內容,是指語文課程所獨有的、反映課程本質特征的教學內容,即語文知識、語文方法、語文技能。基于此,教語文需要教師深入研究語文教學內容的本體性。語文課只有體現出本體性,那才是真正的語文課,語文課才有了“語文味”。
6結語
總而言之,“教語文”與“教課文”二者并非水火不容,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是,同時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語文教學中,純粹的“教課文”已經不能跟上當今語文課程改革的步伐,應將“教課文”完美的轉身為“教語文”,將語文課上得有“語文味”。語文課程改革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工程,對于每一個語文教育研究者和語文教師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無論怎樣,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做一個高尚的人。相信未來的語文教學能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參考文獻:
[1]朱紹禹.中學語文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林志強.邊教邊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7.
作者簡介:
王治雨(1992—),男,山東棗莊人,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課程與教學論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