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剛 張佳芳
摘 要:小學語文教育在小學階段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與工具。在西藏這樣的民族地區,在母語的基礎上學習掌握漢語漢字,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求都更精確。根據對相關文獻的分析,總結出制約藏族小學生漢字學習困難的因素。
關鍵詞:識字教育;制約因素
1 漢字本身的原因
1)漢字與民族語之間的差異。漢字與藏族文字之間的差異較大。漢字是特別復雜的符號系統,在漢字里字形復雜、多變、詞匯量巨大。另外,多音字、多義字、形近字巨多,漢字里有聲調,但是少數民族語言不分聲調,這兩種語言的不同之處給少數民族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干擾和困難。這種現象是語言之間的負遷移現象。這是對剛剛開始學習漢語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是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雖然漢字構字變化是有規律的,但對少數民族學生來說也是非常困難的學習
任務。
2)脫離實際語言環境。另外一方面,語言是文字的根本,任何一種語言教學離不開實際語言環境,只有把學的漢字放在具體的語言應用環境里,學生才能明白所學漢字在語境中如何使用。例如,在教學中有些漢字不是經常使用的字,有些漢字筆畫多,很難寫,這時候學生會很難掌握。
2 教學方法方面的原因
1)反復抄寫,死記硬背的落后教學方法。抄寫是鞏固已學知識的重要手段,是學習任何一門語盲一過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反復重寫學生可以更牢固地一記住己學完的知識。在小學低年級《漢語》教學中,許多教師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一記住漢字。很多教師認為“眼過十遍不如手過一遍”,于是教師讓學生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遍數地重復抄寫,學生將這種作業當作一種沉重負擔,久而久之,小學生對一識字產生了厭倦,最終導致學生不喜歡漢語課的消極反應,反而適得其反了。
教師另一種方法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學完的生字。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目前很多《漢語》課教師在課堂上用單純的生字講解、示范和機械性練習的落后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學漢字的興趣。這種方法對剛剛開始學漢語的民族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的話,給學生帶來消極的影響,最后導致學生不喜歡漢語課,厭倦漢語課的現象,影響整個漢語教學的質量。
2)識字教學法形式單一,缺乏活力。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漢語教學相關的教材非常豐富,輔助教材也越來越多,教學資源越來越多樣化。目前西藏地區中小學在《漢語》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采用不同的識字教學法。比如,拼音識字、看圖識字、部件識字、集中識字、隨文識字等形式多樣的識字方法。但在教學中教師仍較多地采用單一的教學的方法,很少能結合其他識字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單一的教學方式創新性少,不生動,不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使學生學習生字時感到枯燥、乏味,最終導致學生的識字熱情降低,缺乏學習興趣,從而降低了識字的教學效果。
3 教師方面的原因
1)缺乏合格的雙語教師。教師是學校教學活動中的執行者,在整個學校教學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漢語》是目前西藏雙語教學的核心學科,很多學校缺乏雙語教師,以前上其他學科的民族教師通過短時間的培訓就變成雙語教師,有些教師自己都沒有過語言關,但被安排給學生教《漢語》課。這些雙語教師中很多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師范教育和訓練,缺乏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沿用以前傳統的教學法給學生講課,枯燥無味,結果教學不很好,影響整個教學質量。
2)盲目追求識字數量與速度,忽視識字質量。漢語課時量大,有些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拼命地追求數量與速度,不太考慮課程的效果,學生是否能夠消化理解和掌握;為了達到教學進度要求,教師每天講新課,不太重視舊課的復習和鞏固。這種盲目追求數量與速度的教學現象特別不利于剛剛開始學習漢語的民族學生,因為他們的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同學基礎特別薄弱。沒有質量的識字,基礎不牢,最終影響了學生漢語學習的質量。
4 學生方面的原因
1)學生識字效率低。雙語教學的大規模普及,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的要求越來越提高。因此,現在的少數民族學生面臨較大的學習負擔。他們不僅要學漢語,而且要學母語,這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記得牢,要求學生機械的重復抄寫,久而久之,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記得出現學生厭倦漢語課的狀他們不僅沒有很好的掌握生字,甚至還會出現終生寫錯字的弊端。
2)學生容易遺忘,錯別字幾率高。學生在課堂上學生已經認識了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可是他們在課堂外,卻很容易遺忘學完的生字,經常誤讀、誤寫、誤用,出現混淆字音、錯寫漢字、寫別字的問題。對少數民族學生來講,漢字的不正確運用主要表現在大量存在的錯別字上,這是整個少數民族漢語教學階段最常見的問題之一。
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之間有較大的差異,給漢語初步學習者帶來很大的困難,為了更好地學習目標語言就要必須克服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善于發現差異,并采取相關的教學措施,給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漢字數量多,字的形體變化復雜,而且詞匯量巨大,學習漢字對于漢族學生來說,都不是一件易事,更何況是少數民族學生。此外,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接受新的東西快,也很容易忘一記學完的生字,經常寫錯別字的情況比較普遍。
5 教材方面的原因
人教版《語文》教材是為母語是漢語的學生編寫的,教學內容難度高,超出了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范圍,并且這套教材是以漢族地區生活為背景來編寫,有關少數民族的知識太少,貼近西藏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的內容太少。目前的漢語教學中兩種語言(漢語與民族語)對照的輔助教材就更少。教材和教輔材料是學生學習的必備工具,教材有問題勢必影響學習的質量,也會使學生因學習不利而失去了對學習漢語的信心。
6 環境因素
1)校園語言環境的缺乏。校園語言環境的缺乏也是特別重要的問題之一。在農村地區的民族中小學中特別突出。民族學校里《漢語》課老師基本上都是本民族的老師。除了漢語課之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使用漢語交流的機會很少。他們只能在上《漢語》課的時候使用漢語交流。上完課以后使用漢語進行交流的機會幾乎沒有,還是用母語進行交流。
2)家庭語言環境的限制。對學生而言,學校和家庭是他們的主要活動場所。學生回家用母語跟家人交流,而且很多學生的父母不會漢語,這種現象在農村的學生家庭普遍存在。總而言之,盡管識字方法符合漢字規律,體現了漢字的系統性。但是對于西藏小學生來說,漢語環境的缺乏,學習漢字時脫離了具體語境,識字活動容易變得簡單和枯燥。由此可見,學習任何一種語言的低年級階段實際的具體語言環境特別重要,如果脫離了具體語境,很難鞏固學完的知識,沒有開口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鴻文,徐紹烈.識字課本教授法[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2]張田若.小學集中識字教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1.
[3]姚怡如.漢語學習策略與個體因素的相關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9.
[4]李婷婷.小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現狀調查及促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5]徐婷.多元智能統整小學識字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6]毛顯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
作者簡介
郭偉剛(1991-),男,陜西省武功縣人,拉薩市城關區西藏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