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對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研讀中,我們可以得出“馬克思為我們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提綱》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與教育教學相關的問題,但其中有關實踐的觀點以及人與教育和環境的關系問題,為我們黨校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與重要啟示。
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黨校培訓;實踐觀;重要啟示
作為從事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黨校教師,要熟練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教育培訓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包含著經典作家所汲取的人類探索真理的豐富思想成果,體現著經典作家攀登科學理論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艱辛歷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篇綱領性的論文,雖篇幅短小,但卻如恩格斯所譽 “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馬克思為我們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提綱》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與教育教學相關的問題,但其中有關實踐的觀點以及人與教育和環境的關系問題,為我們黨校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與重要啟示。
1 《提綱》中實踐的觀點及對黨校教育培訓的指導意義
1.1 《提綱》中有關實踐觀點的闡述
馬克思在《提綱》的第一條就明確指出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主要缺陷,“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馬克思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單純的從客體中去認識事物,把客觀的現實世界看作是直觀認識的對象,忽視了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而唯心主義則從主體中理解和把握事物,把實踐看作是抽象的精神活動或者是思維活動,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顯然,“他不了解 ‘革命的、 ‘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在批判以往哲學的基礎上,馬克思在《提綱》的第二條將實踐觀引入到了認識論當中,提出了“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可見,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在《提綱》的第八條中進一步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自然而然的將實踐的觀點引入到社會生活中,實踐是社會生活的基礎,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條件,社會生活中的一切現象都必須從社會實踐中去把握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和理解。
1.2 《提綱》中實踐的觀點對黨校培訓教育具有指導作用
馬克思的實踐觀要求我們必須要重視實踐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這對于我們黨校的教育培訓活動具有指導作用。黨校教師必須鼓勵學員積極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馬克思在《提綱》中強調了人的實踐對于檢驗認識真理性的重要作用,只有在不斷改造客體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中,證明認識的真理性。當前我們黨校的教育培訓主要是教師講學員聽的課堂授課方式,缺少學員主體積極參與的實踐性的授課形式,師生間、學員間課堂互動較少,學員對所授課程不重視,學習動力不足,請假、逃課、課上玩手機、打瞌睡司空見慣,預期教育培訓效果難以到達。因此,我們要創新課堂授課形式,多開展實踐性強的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研討式教學等,鼓勵學員積極參與到教師所設置的情境當中, 讓學員“在做中學、在做中思”,引導學員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學員作為實踐活動中的能動性因素,在面對生動具體的實踐活動,體會和檢驗理論知識,提高對理論知識的認同感,從而實現“入腦、入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2 《提綱》中人與教育和環境的關系問題及對黨校培訓教育的指導意義
2.1 《提綱》中有關人與教育和環境的關系問題的闡述
馬克思在《提綱》的第三條中批判了舊唯物主義者所提出的“環境決定論”、“教育萬能論”。舊唯物主義者認為環境、教育決定人,人是教育和環境的產物,人及其一切觀點、精神和道德面貌都是由周圍的社會環境造成的,是后天教育的結果。顯然,舊唯物主義者只看到人的能動的方面,沒有看到環境和教育也是通過人才可以改造的這一重要方面,否認了人在改造環境和教育中的作用,所以馬克思指出這種觀點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馬克思強調“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從實踐的觀點出發,論證了人與教育和環境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環境只有在人的活動中才能得到改變,知識產生于人的實踐活動并且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得到發展,人對環境的認識和改造是通過實踐完成的,同時環境也影響著人們的發展,但絕非起著決定作用。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改變是在實踐活動中完成的,實踐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得以發生的基礎。
2.2 《提綱》中人與教育和環境的關系問題對黨校教育培訓具有指導作用
馬克思對人與教育和環境關系的論述突出了人在創造環境的同時環境也創造了人。這一觀點對于我們優化教育環境,培養學員的自主學習,提高教育培訓的實效性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揭示了作為教育者的黨校教師在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復雜的社會環境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第一,黨校教師要注重營造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教育培訓環境。馬克思指出人和環境是一個相互創造、相互影響的有機體。任何一項活動都必須要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人的思想品德也不例外,必然也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黨校教師要注重優化營造良好教育培訓環境,實現教育培訓活動和各種環境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以增強教育培訓的實效性。一方面,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教師在課堂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風貌,以感染、帶動學員。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教學,輔之以小組討論等方式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注重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員的思想和行為。古人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校園是教育的場所,是學員學習和生活的地方。良好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是“無言之教”,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凝聚、激勵等功能,全方位加強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生態,形成具有黨校特色的濃郁校園文化氛圍,實現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協調發展,使教職工、參訓學員沉浸在文化的氛圍之中。比如,在校內合理設置宣傳欄,在走廊、教室張貼符合黨校教育的標語,完善黨校的校訓標志牌,營造具有黨校文化特點的校園環境。為教職員工和參訓學員提供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陣地。通過對校園環境文化的打造,使教職員工和參訓學員在工作和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啟迪和教育,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第二,教育培訓過程要強調教師和學員的雙向互動。馬克思認為人們在環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一種被動的存在。教師要認識到學員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關注和尊重學員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可精心設計學員日常工作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棘手問題,讓學員積極地討論、交流,并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給予積極的引導與指導。學員在課堂上學到了解決工作實際問題的良方,當然愿意學,樂于學,從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訓氛圍,一改過去那種散漫、應付的黨校教育培訓風氣。第三,黨校教師要從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進行拓展和提高。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強調教育者要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其自身必須具備能夠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黨校教師作為教育培訓活動的實施者,必須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并且要具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和方法,也應當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從而在教育培訓活動過程中實現思想的導向功能。
當我再次閱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后,我不禁想到這樣一句話:“當受教育者不感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教育者的時候,他受著最好的教育,當教育者能夠做到這一點時,他進行著最好的教育。”如此,教育也就進入到了一個主客體充分融合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3]習近平: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學習時報》2011年05月16日.
作者簡介
楊國紅,女,安徽六安人,安徽省六安市委黨校理論研究室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