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正花
摘 要:中國朝鮮族舞蹈專業教育經歷了60多年的持續發展,它以朝鮮半島流傳到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為背景,上個世紀50年代吸取了朝鮮舞蹈,90年代開始汲取韓國傳統舞蹈,通過比較分析,傳承與發展了凸顯中國朝鮮族獨有的地域特色的舞蹈教學課程,進一步構筑了豐富的朝鮮族舞蹈訓練體系并將其發展創新。在21世紀的文化時代背景下,舞蹈教育也不應再是單純的技藝性的身體律動,而是升華為富有創意及形象性的表現手段,今后將進一步摸索富有民族特色,時代性的朝鮮族舞蹈課程。
關鍵詞:朝鮮族舞蹈課程;建構朝鮮族舞蹈課程體系;文化特征
中國朝鮮族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的民族,由19世紀后半葉開始陸續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等地域。經過開墾東北邊疆的艱難路程以及艱苦卓絕的反侵略、反壓迫斗爭,在中國大陸建立和發展了具有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并且創造了以此為基礎的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從而,中國朝鮮族人民骨子里的“金達萊”精神和笑對苦難的樂觀風骨在延邊地區形成了只要是有朝鮮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就有舞蹈和歌聲、就有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靚麗風景,他們以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底蘊為基礎,在傳承和發揚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借鑒其他民族的優勢,在汲取華夏豐厚文化之養分的同時與其他周邊國家的優秀文化相互交流促進、相互學習借鑒,逐漸形成較為健全的本民族文化系統。如今的中國朝鮮族舞蹈,就是以如此豐厚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的風格特征為底蘊,在社會進程中不斷革新發展、完善自我和兼容并蓄,從而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的朝鮮族舞蹈形式。
中國朝鮮族舞蹈的專業教育與1957年延邊藝術學校(現延邊大學藝術學院)的建立一起經歷了60多年的持續發展。在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基礎下,將朝鮮族的生活情感和民族精神以肢體語言的方式來形象化,逐漸形成發展了較完整而全面的中國朝鮮族舞蹈技能訓練體系及教學劇目內容。
1 朝鮮族舞蹈課程基本訓練體系建立過程
中國朝鮮族舞蹈基本動作是從朝鮮半島傳承下來的,以多種傳統舞蹈中典型的動作形態及韻律技法為基本內容,以中國朝鮮族舞蹈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自然生成的民族審美追求及情感為根基。同時以崔承喜《朝鮮民族基本動作》訓練內容的系統性及論理性為基礎,參照了樸容媛《朝鮮族舞蹈基本動作》及張英順《中國朝鮮族舞蹈基本》,形成了舞蹈技能訓練的內容與動作,并且建構了中國朝鮮族舞蹈課程基本訓練體系。
2 朝鮮族舞蹈課程基本訓練體系的構成
多年來,朝鮮族舞蹈教育在廣泛地掌握朝鮮、韓國及中國朝鮮族舞蹈文化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分析,傳承與發展了凸顯中國朝鮮族獨有的地域特色的舞蹈教學課程。因此,朝鮮族舞蹈教學課程在中國各民族舞蹈教學課程建設中是最早形成,最具備科學體系的課程之一。其課程具有兩個模塊,一個是理論知識結構模塊,即基礎理論模塊與應用基礎理論模塊。另一個是實踐技能模塊,即《基本動作組合》、《民俗舞蹈動作模塊》、《長短舞蹈組合》及《表演動作組合》等。他們相互聯系,在科學、合理地課程安排下具有系統性。
2.1 基本動作組合
“基本動作”屬于朝鮮族舞蹈訓練中的基礎階段。根據運動生理學原理,將元素動作進行嚴密地分析。基本動作具體分為手臂動作、腿動作、全身動作、跳動作及轉動作等6個部分。手臂動作有圍手動作、扛手動作、甩手動作、抻手動作、飛手動作、劃手動作、推手動作及繞手腕動作等8個內容。腿動作有蹲動作、腳動作、腿動作及走動作等四個內容。全身動作有跪蹲動作、移動訓練動作等內容。跳動作有雙腿跳雙腿落地動作、單腿跳單腿落地動作及單腿跳雙腿落地動作等內容。轉動作有平轉、跳轉等內容。“基本動作組合”訓練在于規范朝鮮族舞蹈的基本形態,只在掌握其固有的動作技法層面上。
2.2 小道具舞蹈基本
《小道具基本》是1957年崔承喜“朝鮮民族舞蹈基本”方法論為基礎,1989年由平壤音樂舞蹈大學的kim cangzo,oh yongock等人以單行本編撰發行的。之后由第二代舞蹈教育家李錦順教授于2004年編撰《朝鮮族民間舞蹈基本》,將民俗舞蹈基本進一步進行了整理化和體系化。近50多年前輩老師們留下的優秀小道具訓練體系為背景的《朝鮮族傳統舞蹈小道具舞基本》進一步確立了其體系性及訓練性,其小道具舞蹈訓練實體部分主要分為小道具舞蹈基本動作、動作組合及綜合訓練等內容構成。
2.3 長短舞蹈組合
朝鮮民族長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風格多樣的節奏形態。朝鮮族舞蹈之所以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原因之一就是始終如一地執守以朝鮮民族長短節奏為基礎的舞蹈動作,因此脫離了朝鮮民族長短節奏就不能談及朝鮮族舞蹈。長短舞蹈組合以代表性的朝鮮族基本長短為前提,有古格里長短動作組合、它令長短動作組合及陽山道長短動作組合等內容。
長短舞蹈組合屬于舞性訓練階段。以本民族特色的基本節奏為基礎,衍生出多種風格的變奏形態的朝鮮族基本長短,掌握了朝鮮民族傳統舞蹈的柔和、韌勁兒、松弛、含蓄等韻律,引發抒情而明朗,穩重而豪放等豐富的內在情感。
2.4 表演動作組合
“表演動作組合”屬于提高學生表演能力的階段。“表演動作組合”包含了敘事性、抒情性的舞蹈片段及小品,以簡潔而精煉的結構及隊形刻畫人物形象,是中國朝鮮族第一代舞蹈教育家樸容媛先生建立的教學課程內容。在經過其發展歷程后,現包含樸容媛表演動作組合、崔美善表演動作組合及教師個人編創的表演組合等三個部分的內容。
3 朝鮮族舞蹈教育的文化特征
我國朝鮮族與我國境內的其他本土生育的兄弟民族不同,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復雜而特殊的過往,具有其他兄弟民族所不具備的獨特的歷史背景。
3.1 文化精神的傳承性
朝鮮民族能歌善舞,藝術文化源遠流長。 據史料《后漢書· 東夷傳》中記載:“屆時,‘大會連日,歌舞飲食”;平時也是“行人無晝夜,聲音不絕,好歌吟”;扶余有“臘月有祭天”的風俗習慣。朝鮮族的先民們以自己的機智、聰慧、勤勞、勇敢,在朝鮮半島地域上世代繁衍生息,并在日常的生產勞動實踐中用他們敏銳的藝術嗅覺及對生命的熱愛創造出本民族特色鮮明的藝術風格及樣式。但凡逢節假日,只要有朝鮮族群體的地方總是能看到歌舞活動,不論男女老少,皆善于歌舞。
這種歌舞習俗在朝鮮族的悠久歷史中一直承傳從未被間斷過,不論是列強入侵燒殺劫掠,還是生存條件艱苦不堪、舉步維艱,亦或是天災人禍顆粒無收,朝鮮人民依然在生活中積極面對,保持著古代騎馬民族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去面對諸多苦難。在播種的季節,他們把希望寄于舞中,唱到歌中,表現在優美的藝術中;在果實獲得豐收時,他們更渴望抒發內心的喜悅心情,盡情歡笑,載歌載舞。朝鮮民族這種在生活所表現出的豁達樂觀精神,反映了他們對生命的尊重,襯托出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頑強不屈的生命力。
朝鮮族舞蹈與人民的生活及生產實踐活動息息相關,它在民眾勞動之中萌芽、在生產之中生長發育,與朝鮮族人民的濃郁的宗教信仰、健康的生活習俗、艱辛的生產勞動、艱難的生存環境等密不可分。
3.2 傳統文化的獨特性
當朝鮮人經過漫長的路程移居中國時,大多數都是庶民階層,因此他們掌握的藝術形式和帶來的傳統藝術種類極其有限。當時朝鮮半島所流行的傳統藝術將近有三百五十多種,而帶到中國的藝術種類僅有三十多種,這種藝術總量上的減少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包括朝鮮族)人們對優秀而浩瀚的朝鮮族傳統藝術的了解和認知,給人們在了解探究古老傳統審美方面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朝鮮族舞蹈以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為背景在中國的朝鮮族文化圈中生根、發芽及開花結果。隨著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轉移及變化,人們所帶來的宗教藝術或貴族的部分藝術也開始在內容與形式上轉變,都逐漸往民間生活上靠攏,最終形成以民間民俗藝術風格特征為主流的中國朝鮮族藝術。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作為移民藝術的中國朝鮮族舞蹈,以從朝鮮半島所帶來的朝鮮傳統舞蹈為基礎,又受到朝鮮半島近現代舞蹈發展的影響,最后在中國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中凝聚變化,發展和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朝鮮族現當代舞蹈形態:即作為傳統再現的原生形態的藝術、新生形態的舞蹈;即朝鮮族創造出的新的舞蹈形態、再生形態的舞蹈;即與借鑒吸收外來文化的舞蹈形態以及原生形態的舞蹈。
3.3 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
中國朝鮮族舞蹈在其發展歷程中,受到了新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變遷因素的影響。由于來自本民族內部的民族傳統文化及傳統習俗心理的轉變、社會環境與政治環境的動蕩所帶來的人們的價值觀及文藝觀念的變化,使中國朝鮮族舞蹈逐漸具備鮮明和獨具特色的文化特色。中國朝鮮族舞蹈的形成要素具有非常明顯的復合性特征,即朝鮮民族特征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特征的影響;地政多角性,即中國朝鮮族所在的地域與朝鮮半島西北部、日本的西部、俄羅斯的西南部等相互接壤,是多國交界之地;資源多層性,朝鮮族舞蹈中既有現代流行的活動資源和傳統封存的遺產資源共存、亦有無形無質的非物質文化形態遺產,也有有形有質的物質形態遺產;傳統多元性,中國朝鮮族舞蹈中擁有中國朝鮮族傳統的特色和朝鮮民族傳統的元素,既具有近現代傳統的活動因子,也具有古代傳統遺存細胞。以此復合型性質為基礎,中國朝鮮族舞蹈在其形式上表現為對傳統延續不斷、對他者的兼容并蓄以及原生形態的可塑性強,其特色轉化為與其他民族藝術在藝術之林競爭的優勢,使舞蹈具有可塑性及其強烈的發展機制,也就是不斷變化自己的機制、接受借鑒外來的機制,創新并創造出自己的機制,使朝鮮族舞蹈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的發展演變歷程中取得了豐碩成果。
4 結語
朝鮮族舞蹈教育以朝鮮半島流傳到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為背景,上個世紀50年代吸取了朝鮮舞蹈,90年代開始汲取韓國傳統舞蹈,進一步構筑了豐富的朝鮮族舞蹈訓練體系并將其發展創新。今后將進一步摸索富有民族特色,時代性的朝鮮族舞蹈課程。如今,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朝鮮族舞蹈在中、朝、韓三元格局中以本民族傳統舞蹈為基礎進行發展,并根據其時代、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離開了朝鮮半島,在中國這一多民族文化圈中的朝鮮族舞蹈,以朝鮮半島的傳統舞蹈為基礎,包容借鑒韓國舞蹈與朝鮮舞蹈的優秀因素,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舞蹈文化。
在21世紀的文化時代背景下,舞蹈不能局限于慰藉人類情感的手段,而應作為敲醒人類的靈魂,引領人類意識活動的藝術手段而存在。在此層面上舞蹈教育也不應再是單純的技藝性的身體律動,而是升華為富有創意及形象性的表現手段。
參考文獻
[1]李愛順,崔呼旭著.藝術史[M].延邊大學出版社.
[2]羅雄巖著.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孫春日等編著.中國朝鮮族社會文化發展史[M].延邊教育出版,2002.
[4]延邊大學民族研究院.朝鮮族研究叢論[M].延邊大學出版社, 2001.(8)
[5]樸昌昱著.中國朝鮮族歷史研究[M].延邊大學出版社,1995.
[6]方民鎬著.明清時期朝鮮族歷史研究的幾個問題[M].延邊大學教務處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