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了解影響我國老年人抑郁程度的主要因素。方法 利用北京大學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2011CHARLS基線調查數據,采用單因素以及多元逐步回歸進行分析。結果 目前影響我國老年人抑郁程度的主要因素依次是:ADL指標、生活狀況自評、健康狀況、是否從子女處獲得經濟支持、性別和與朋友交往的頻率。建議 提高老年人的社會認同感是降低老年人抑郁程度最有效的工具。
關鍵詞:抑郁;影響因素;老年人;CES-D;社會認同感
1 問題提出
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心理障礙、自殺等問題無可避免地引起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老年人抑郁癥狀的出現引發老年社會的不穩定性,通過家庭和代際關系將間接引發整個社會的不穩定性,為了遏制這種不穩定性的蔓延,我們需要探究影響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因素,從而對癥下藥,提出解決辦法。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基于全國調研的大數據分析,探究影響我國老年人抑郁程度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成果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促進我國養老保障機制的完善,提高老年人的社會福利,增進老年社會的穩定性。
2 文獻述評
在當前該領域的研究中,吳文淵等人(1992)在我國老年人最早的抑郁影響因素研究中指出,老年人與家人的關系、二周內的精神壓力、BDS、自我健康感覺、ADL、運動功能等因素顯著的影響著老年人的抑郁程度也即CES-D得分。崔才三等人(2000)采用老年人抑郁量表GDS對某大學的中老年人的調查結果顯示,年齡、運動狀況、婚姻狀況、睡眠狀況服用鎮靜藥物及與子女的關系是中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李偉、孫靜(2014)對北京市某企業離退休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會支持與心理韌性是抑郁、焦慮和孤獨的主要影響因素。宋玉鈺,靳巖鵬等(2015)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了保定555例老年人的抑郁狀況,結果表明日常活動能力差、聽力障礙、需要照顧、生活質量差、社會支持少是抑郁發生的危險因素。綜上,目前學界一致得出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人口學變量(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身體健康水平;收入水平。近年來學者逐漸將視線轉移到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社會支持感上。
縱觀已有研究,學者對老年人抑郁程度影響因素的研究多基于一個特定的社區或者企業,考察不全面,數據量也不夠大。本研究將基于中國老年人的現狀,選取CHARLS 數據中年齡大于50歲的樣本,利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探究老年人抑郁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采用CES-D(流調抑郁自評量表)評價老年人抑郁情況,采用ADL指標評價老年人生活情況。本研究最終有效樣本量為5719人。
3 數據分析
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本次調查老年人中,男性47.9%,占52.1%;鄉村占75.5%,城鎮24.5%;無配偶者19.8%,有配偶者占80.2%
2)回歸方程。模型參數的T值均大于1.960,該模型的擬合較好,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
據上表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可知,回歸方程如下:
其中,X1=ADL指數,X2=生活狀況自評,X3=性別,X4=與朋友交往概率,X5=性別,X6=與朋友交往頻率。可以得出,影響我國老年人抑郁程度的重要因素依次是:ADL指標、生活狀況自評、健康狀況、是否從子女處獲得經濟支持、性別和與朋友交往的頻率。
4 研究結果
從多元回歸的結果上來看,ADL指標,即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躍居影響中國老年人抑郁程度最重要的因素。CHARLS數據中,ADL主要包括慢跑、走路、承重能力等基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可見,日常生活活動能越獨立的老年人,其抑郁程度越低。隨著人民生活逐漸的富裕和觀念的轉變,更多的老年人將視線轉移到了自身身體健康上來而不是依靠子女支持,因此一些日常生活功能的缺陷導致了當今老年人心理上的抑郁。
同樣,健康狀況自評成為位列第三的重要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健康狀況自評越差,其抑郁程度就越重。這充分反映了當今老年人對于自身健康的重視。國內外相關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在此不贅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我國老年人抑郁程度的第二大重要影響因素。生活狀況自評與老年人抑郁程度成顯著的正相關,即生活狀況自評越差的老年人,其抑郁程度越嚴重。然而我們又發現生活狀況自評最好的老年人其抑郁程度最為嚴重,認為自己生活狀況中等偏上的老年人抑郁程度最輕。這預示著社會中的高收入人群以及社會精英,在步入他們的晚年生活中,反而更加容易患抑郁癥。這一點在一些研究中已得到證實,社會中的低收入人群存在較多的身體健康問題,而社會中的高收入人群則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5 政策建議
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加劇,我國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正在逐漸增多,但是我們卻很容易忽略老年人心理上的種種問題。我國政府要做好養老保障的相關工作,首先應該重視老年人抑郁癥狀日漸增加的現狀。
其次,通過本研究我們認為,增加老年人的社會認同感是降低其抑郁程度的重要工具。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位居影響老年人抑郁程度的因素之首,加上對于子女經濟支持態度的轉變,不難得出老年人對于社會認同感的渴望。基于此,延長我國退休年齡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辦法,讓他們與社會有更多的交往的同時能夠得到對于自身價值的認同。
最后,完善養老保障機制。鼓勵老年人鍛煉身體,增加社會交往。建立老年娛樂中心等,推廣“老年宜居社區”。通過多項老年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老年人抑郁程度。
參考文獻
[1]陳靜,張黎明,高莉.武漢市城區老年人抑郁情緒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03:275-276.
[2]吳文源,俞勤奮,張明圓.老年人抑郁癥狀的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2,06:256-257+255.
[3]李迎春,胡傳來,陶興永,阮亮.中老年人抑郁癥狀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6,04:398-399.
[4]崔才三,丁守鑾,胡平.中老年人抑郁癥狀的發生及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醫藥,2000,20:1-3.
[5]孟琛,湯哲.北京城鄉老年人抑郁癥狀的分析與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0,04:196-199.
[6]寧自衡,JoseEsteves,林中寶,翟群.澳門老年人抑郁癥狀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05:331-333.
作者簡介
帥權芮(1993-),女,四川德陽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與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