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英
(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哈爾濱 150080)
2015年 6 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措施的意見》旨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戰略舉措的目的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挖掘全社會創新潛能和激發創業活力。作為創新主要陣地的圖書館在國家科技研發、文化傳承等領域的作用舉足輕重,必將繼續走在創新發展前沿,引領全社會的創新發展。在國民的基本素質、國家基礎研究水平、科研的設施條件、國家體制與政策環境等眾多影響創新、創業的因素中,核心因素是人[1]。因此,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但是,目前圖書情報領域現有的面向“雙創”實踐服務的研究過多以圖書館的信息資源為中心,以人——用戶為中心的研究較少,更缺乏從用戶的“雙創”實踐的行為動機和知識接受心理方面的研究[2-11]。針對以上不足,文章在“具身認知”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圖書館物理、社會和文化的具身環境特征揭示,依據精準服務的具身性信息接受機制,研究面向“雙創”實踐用戶個體具身的創業創新需求,探索圖書館如何進行“精準識別”和“精準施策”。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中,用戶獲取信息、知識資源的行為方式,正在從“看、讀、聽”的靜態符號轉換的精神過程向體驗式的“知行合一”的靈活實踐方式轉變。圖書館的核心使命也必將從文化傳承、信息服務向基于思想交流、激發創意和支持創新的知識服務拓展。用戶接收知識服務的效果是受用戶整個身體的影響和制約的,用戶具身的認知過程是用戶進行信息感知、吸收和知識內化、傳遞利用的根本內因,圖書館面向用戶“雙創”實踐的精準知識服務的效果只有通過用戶自身的具身認知過程才能起到作用,必須在“身心一體”的“具身認知”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知識服務。
“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是心理學中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2003年左右這一理論被提出[12],其后Niedenthal, P.M(2005)、Landau, M.(2010) 、Barsalou, L.W.(2008)在其研究中引入“具身認知”這種思想。“具身認知”理論基礎源于杜威、詹姆斯、吉布森等的生態心理學觀點。具身認知思想把人的認知過程放到實際生活的實踐中來進行研究,指出認知的本質是一個活的身體在實時(Real Time)環境中的活動,認為身體不僅參與了認知過程,而且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13]。強調人的心智活動是被身體及其實踐活動方式塑造出來的,強調人通過“體認”即身體的實踐體驗及其實踐活動方式來認識世界的,認知的產生不僅僅局限于大腦,還需要整個身體和環境的參與。具身認知思想把認知從抽象的、神圣的精神過程和相對靜態的符號轉換過程還原為與客觀的身體實踐緊密相關的過程,否認了“身心分離”的思想,提倡“身心一體”的思想,指出認知的產生依靠身體與環境的互動即人的行為實踐[14]。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強調身體對實踐的重要性,馬克思指出:實踐活動需要人的有生命的肉體組織——身體的參與以及身體和環境的相互作用[1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一種思維和知識交流的具體實踐,“雙創”實踐者在實踐活動中身體則是必須在場的,“雙創”實踐是身體的存在方式和本質活動,“雙創”實踐者是通過身體來調整和控制自身思維和知識交流過程的。首先,“雙創”實踐受“雙創”實踐者自然身體的制約,“雙創”實踐者身體的自然屬性與身體的承載能力、身體的發展的時序性等這些自然天性對“雙創”實踐存在一定制約和影響。其次,“雙創”實踐受“雙創”實踐者能動身體的影響,“雙創”實踐者身體是一個積極的、具有能動性的主體,在創新、創業的知識交流的過程中,“雙創”實踐者之間身體相互碰撞以及身體行為對話、交流和融合的過程,身體的主體特性是“雙創”實踐者的原始動力,身體會主動地、自覺地反饋知識內容,影響思維和知識交流效果。再次,“雙創”實踐受“雙創”實踐者身體行為的影響,中國古代哲學強調身體必然要強調身體的實踐行動,“事必躬行”中“躬行”是指“身體”的行動,“躬行”更是體現了身體的實踐特征。依據英國人類學家特納的觀點:身體本身就呈現一套社會實踐狀態,身體的面部表情、行為動作、儀態姿勢以及服裝飾品特點展示的就是一種體化實踐[16]。最后,“雙創”實踐受“雙創”實踐者身體媒介的影響,身體作為媒介是人自己與外部世界聯系的橋梁,梅洛-龐蒂指出:身體本身既作為物體存在于世界中,又是作為紐帶聯系著人的內心與外部世界[17]。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雙創”實踐受“雙創”實踐者自然身體、能動身體、聯系身體和身體行為的影響,并且在“雙創”實踐中,身體無時不在與周圍的環境密切聯系著,“雙創”實踐中,“雙創”實踐者對各種知識的領悟通過身體的行動得以彰顯,并且在身體的行動中不斷重建,因此,“雙創”實踐具有具身性特征,必須從具身認知視角出發,解釋創新、創業實踐的意蘊,并提出為創新、創業實踐提供知識服務的新思路。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的知識定義:“人們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和科學研究中所獲得的對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識”[18]。《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知識的定義為:“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19]。由知識的定義可知,知識與人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而實踐又是身體的實踐,知識和實踐具備具身性特征。因此,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精準知識服務,必須以“雙創”實踐者為知識服務為中心,知識服務始終要圍繞“雙創”實踐者的實踐活動進行,把創業、創新與人、實踐密結合在一起,體現了創業、創新、人和實踐“四位一體”的創新發展總要求,揭示出創新創業知識服務的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依據Arthur Andersen公司提出知識管理表達式:KM=(P+K)S[20],圖書館的知識服務工作必然與圖書館現存的文獻信息“K”(顯性知識集合)、圖書館員和用戶“P”(隱性知識的來源)、圖書館所處的技術環境和應用的技術手段“+”,以及圖書館員之間、圖書館員與用戶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的知識共享有關,其中“K”作為“P”處理的對象,“+”是“P”使用的工具。可見,圖書館的知識服務工作中最核心的要素是“P”,所以,圖書館的知識服務工作始終圍繞“P”進行,圍繞圖書館員與用戶的知識創造、接受、積累、交流、應用實踐展開。由于知識和實踐的具身性特征,所以,圖書館的知識服務工作,要在具身認知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即面向“雙創”精準知識服務要秉承具身性要求。
精準就是非常準確,即精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一種思維和知識的具體實踐,既是知識吸收和知識交流的實踐過程,也是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轉換的實踐過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圖書館的功能要從知識的交流與存儲中心向知識的產出中心轉移,知識服務要在“創客空間”等服務空間或途徑的基礎上,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主動了解用戶的創新、創業思想動向,積極推送精準創新創業進展的知識內容,促進用戶之間創新創業知識共享,為用戶的創新創業實踐提供精準的專題定制知識服務,為用戶下一步的創新創業提供戰略分析報告,并通過項目跟蹤的嵌入式服務等積極引導“雙創”實踐用戶從思維到產品的產出,實現從知識提供服務向知識應用服務的轉型[5]。圖書館面向用戶“雙創”實踐的精準知識服務要與服務對象的嵌入環境契合,要與服務對象的客觀身體契合,與服務對象的現象身體契合,實現具身性知識需求的“精準識別”,提出圖書館面向用戶“雙創”實踐的具身性精準服務策略,實現“精準施策”。
2015年6月11日,國發〔2015〕32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強調:堅持需求導向,釋放創業活力,尊重創業創新規律,堅持以人為本。目前,圖書館在政府資金的扶持下,面向用戶“雙創”實踐的知識服務多以提供創客空間模式,基于為用戶提供免費場地、工具和相關文獻資源的服務方式進行,知識服務還不能將用戶“雙創”實踐的知識需求與圖書館的信息、知識資源優勢進行深度融合,不能提供基于用戶自身特點的貫穿用戶“雙創”實踐全過程的知識服務支持[21]。因此,面向用戶“雙創”實踐的知識服務必須對特定的用戶進行走訪調研,了解相關產業的動態,針對用戶的“雙創”實踐,切實把握用戶的知識需要和“雙創”實踐的行為動機,從用戶具身性“雙創”實踐的視角挖掘用戶知識需求,實現知識需求的“精準識別”,使得知識服務由“被動”向“主動” 轉型[22]。
動機(Motivation)是用戶創新、創業實踐行為的原因,是刺激和促發用戶創新、創業實踐行為反應并為這種反應指明具體方向的內在力量,動機是用戶個體做某事的原因。需要和動機這兩個概念可以互換使用,這是由于當用戶感覺到理想狀態和現實狀態存在差異的時候,就產生了需要,這種需要以動機的形式被用戶者體驗到。用戶創新、創業實踐行為從動機到行為這一過程的實現,需要兩個條件——內在條件(即需要)和外在條件(即誘因)。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用戶對知識吸收和利用需要是指用戶個體在知識吸收和利用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它的主觀體驗形式是用戶對知識的吸收和利用愿望或意向。這種愿望或意向是驅使用戶個體進行知識吸收和利用的根本動力。面向“雙創”實踐的知識服務要研究用戶的知識需求,就要研究用戶行為的目的以及一切引起、支配和維持、推動個體行為的直接心理動力,即行為的動機[23]。動機的認知理論認為動機決定用戶行為的動力性,用戶的一切行為根源在于滿足自己的需要,沒有需要就沒有行為,更沒有知識需求。從需要的作用上來看,用戶對知識吸收和利用需要即為用戶對知識吸收和利用的內驅力,所以,用戶對知識吸收和利用需要直接決定用戶接受知識服務的知識需求。用戶行為的動機源于用戶機體的需要,并產生知識需求內驅力,知識需求內驅力激起用戶的行為,動機的動力作用不僅表現為動機的激活功能,同時動機決定用戶知識吸收和利用知識行為的指向、維持和調整功能。
根據奧蘇伯爾(Ausubel,1969)的觀點,用戶個體接受知識服務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24]。這三種內驅力就是用戶在“雙創”實踐中對知識吸收和利用需要的三個組成因素,也就是說在用戶個體內部至少有這三種需要是指向“雙創”實踐的知識吸收和利用的行為動機。不過,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在用戶“雙創”實踐動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不一樣,在“雙創”實踐中,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是用戶“雙創”實踐行為的主要動機,用戶的認知內驅力(Cognitive Drive),是一種掌握“雙創”實踐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地闡述與用戶面臨的創新、創業問題或要解決問題相關知識的需要,在“雙創”實踐中,用戶的認知內驅力的指向與“雙創”實踐相關的知識內容本身,用戶以獲得“雙創”實踐的相關知識和理解“雙創”實踐的相關事物為滿足。由此可見,知識服務人員要使提供的知識內容與用戶原有認知結構之間有適當的距離,這樣才會激發用戶的認知內驅力,激發用戶接受知識服務的動機;在“雙創”實踐中, “雙創”實踐用戶中相當一部分人在追求理想主義的價值觀,強調為科學而科學,強調興趣的驅動,用戶對知識的吸收和利用旨在提高自身能力,從動機的角度看,表現為自我提高內驅力,用戶希望通過“雙創”實踐能夠創新和創造出能夠完整表達自己的物品,在“雙創”實踐中不是只追求經濟或實用價值,甚至其創新、創造行為本身不帶任何功利的色彩,所以,此時用戶“雙創”實踐行為的動機來自于自我提高內驅力,知識服務人員要洞察用戶的興趣,這樣才會激發出用戶發現新技術、創造新物品的動機。
知識需求不等于知識需要,形成知識需求包括三個要素:知識需要、用戶對知識內容的偏好、知識服務的價格和自身的知識素養(用戶接受知識服務的意識和能力)。認知心理學在經歷了“具身認知”革命以后,正在回歸行為主義,托爾曼曾說過:“心理學家真正感興趣的是身體行為——動作的整體性”。具身認知強調認知對身體和身體行為——實踐的依賴性,具身認知被視為一種新形式的實踐行為主義,根據托爾曼的觀點可知,用戶的實踐行為是指向一定目的的,用戶的實踐行為既包含正在做什么,又包含實踐行為的目的和指向何處[25]。圖書館的知識服務要探索將傳統文獻服務與面向“雙創”實踐目的的情報服務相結合,尋求契合“雙創”實踐的知識需求,切實服務于用戶的創業創新實踐,提升知識服務利用效果。首先,針對創業創新者的“雙創”實踐目的,洞悉用戶對知識吸收和利用的需要,調研用戶需要的信息知識資源和信息知識技能,識別“雙創”實踐用戶的知識需求。其次,基于“雙創”實踐過程,識別用戶的知識需求。介入用戶創新創業工作的生命周期,挖掘用戶在創新創業不同階段的知識需要和用戶在不同階段對不同知識內容的偏好,知識服務的價格和用戶自身的知識素養,形成完整的知識需求鏈條。例如,在“雙創”實踐探索研究階段,挖掘用戶文獻保障方面的知識需求;在新技術研發階段,挖掘用戶對技術態勢分析方面的知識需求;在應用成熟技術階段,挖掘用戶技術評估、專利申報、成果認證等方面的知識需求;在新技術突破階段,挖掘用戶前沿態勢分析方面的知識需求[10]。最后,基于“雙創”實踐活動形式,識別用戶的知識需求。面向“雙創”實踐開展主題沙龍、講座展覽等活動,在活動中鼓勵用戶進行知識的交流互動、“雙創”實踐協作,在這種具有活力的“動態型”空間氛圍中,識別用戶的知識需求[26]。
具身認知強調認知過程對身體、環境、情境等的依賴性,具身認知研究始終堅持認知是為身體的行動——實踐服務的,“雙創”實踐者的認知是“雙創”實踐者行為的動力源泉。在具身認知理論指導下,從認知過程與身體、環境、情境等相互依賴的視角,研究用戶創業、創新的實踐行為,為創業、創新者制定精準的知識服務策略。
具身認知觀點認為:心智是具身的,心智的內容和屬性是由身體的結構、功能與行動決定的,認知是以身體為基礎的,身體不僅是世界中存在的物體,更是作為橋梁聯系著人的心智與外部世界。依據離線認知(Off Line Cognition)的觀點,即使身體與具體環境條件分離,認知還是受身體機制的約束(Wilson,2002)[17]。“雙創”實踐用戶在創新、創業的實踐中身體會產生感知、動作和反應,身體的相應運動會把會接收的信息納入認知加工系統,并且與大腦中原有的認知信息實現交互,產生各種心智活動,此時,認知、身體和環境組成動態的統一體。因此,知識服務必須開展各種服務形式,全方位介入用戶的“雙創”實踐行為,可以開展創新創業講座和信息知識服務與輔導,組織創新創業相關技術說明會,相關技術應用沙龍和提供創業創新的信息知識服務空間等。在多種服務形式中,知識服務人員與“雙創”用戶一起動手(Hands-on)學習,親身參與用戶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了解用戶身體產生的感知、動作和反應,了解他們使用新興工具和接收新知識的積極性,幫助用戶提高自身解決創新創業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服務人員與實踐用戶協同工作,分享創造的技巧、思維和見解等,在協同工作中了解用戶身體的相應運動和接收信息的認知加工過程,培養團隊成員的合作精神;圍繞創新、創業課題,知識服務人員與用戶一起解決難題,了解用戶大腦中原有的認知信息如何與實踐問題實現交互而產生各種心智活動,通過用戶的創造實踐行為模式和動作反應挖掘用戶潛能。總之,當“雙創”實踐者個體在語言、思維和身體的動作中使用這些儲存的認知信息時,個體就會通過身體相應器官的運動,在身體的同一感覺通道模擬該認知信息的動作。圍繞用戶的創新、創業實踐,知識服務要關注用戶的客觀身體結構,充分調動用戶身體各器官的有效運動,幫助用戶產生行為模擬和行為應對等具身化表現,提升知識服務的效果;同時,為各類創新、創業實踐用戶提供各種方便使用的信息知識工具,拓展用戶身體感知器官的功能,為提高信息用戶認知打下基礎,促進用戶對信息知識的吸收和利用,使得用戶肉體的“身體”與“環境體”協調一致,增進用戶身體“意象圖式”(Image Schemas)的建構、理解,進而產生新的認知,激發用戶的身體經驗,進而提升知識服務效果。
具身認知的觀點:認知不僅局限于頭顱中,也擴展到身體,更植根于環境,心智、身體、環境融合為有機的整體,環境在認知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認知是“建構”在相應的環境信息之上的[27]。“環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環境”總是相對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圍繞“雙創”用戶的信息機構的物理空間、信息技術條件、知識服務人文背景、知識服務的社會關系和信息設備狀況、“雙創”用戶的心理因素等構成了“雙創”用戶接收知識服務的“場域”環境綜合體,因此,根據具身認知的思想,提升知識服務的效果必須從改善知識服務環境的“場域”視角入手,積極拓展知識服務的物理空間,優化信息技術,營造和諧文化的服務氛圍,改進信息設備、改善社會關系、優化心理狀態等。
面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踐需求,圖書館知識服務必須從傳統信息服務拓展到數字化、虛擬化支持與空間資源供給的知識服務。數字化、虛擬化支持與空間資源供給即是為“雙創”用戶提供知識服務環境,在這個知識服務環境中,促進“雙創”用戶的知識共享(Sharing)、創造 (Creating)和學習(Learning),這個知識服務環境應該起到激發用戶創新創業行為動機的引領性作用。圖書館創業創新服務的創客空間就是一種為“雙創”用戶提供的知識服務環境,創客空間服務最早出現在美國,旨在鼓勵用戶的創新協作,為創業創新用戶提供 DIY的工具和專長的場所[28]。例如,社區型創客空間和協作型創客空間都是鼓勵并支持“雙創”用戶的知識共享和同伴引導(Peer-led)學習,通過研發試驗,或者以實驗的形式把頭腦中的新想法和恰當材料融合成理想產品[29]。創新驅動是面向“雙創”實踐的知識服務環境的內生性機制,在這種知識服務環境中要方便“雙創”用戶挖掘自己的智力資源和潛能,促使“雙創”用戶從被動接受知識服務向主動要求轉化,提升創新、創業的創造實力;在這種知識服務環境中,會提升用戶間的協同效益,拉近用戶與尖端科技的現實距離,有利于“雙創”用戶的知識創新和自我發展;這種知識服務環境必須具備包容性和可再造性,能夠根據“雙創”用戶的項目進展情況和創新、創業戰略需求實現動態調節[30]。知識服務與“雙創”實踐者的嵌入環境契合,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可以提升全民創新、創業的科技素養、促使國家科技創新整體水平的提高[31]。從圖書館知識服務的視角看,可以提升圖書館面向創新、創業的情報支持水平[32]。
情境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各種因素依靠一定條件而結合的境況,人類的認知與行為會受到外界情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情境動機(Situational Motivation)。杜威(1910,1938,1939)指出,當公眾意識到一種不確定的或問題性的情境時,就會千方百計地去捕捉相關的信息,并且進行分析內化為知識,進而提煉成指導行為的情報[33]。具身認知思想把人的認知過程植根于實際生活情境中來進行考察,強調認知的本質是具有生命特征的活的身體在實時(Real Time)環境中的實踐活動,情境會引發問題的產生,引導人們去思考,人的智能、認知和知識都依賴于自身與情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33]。面向“雙創”實踐所需的知識絕不是純粹理性的、先驗的心智狀態,知識的意義不是客觀的、普遍的,它在“雙創”實踐用戶與情境的相互作用中顯現,具有不可避免的情境意向性,即知識與主體實踐活動的情境有關[34]。格魯尼格是情境理論的集大成者,根據格魯尼格的觀點可知:公眾的態度認知和行為認知取決于公眾對其所處情境的認識,情境認知包括三個方面:情境決定個體對相關問題的認知、情境決定個體對自身行為約束的認識、情境決定個體對自身與所在組織關聯程度的認識,即卷入認知。情境決定個體對問題的認知、約束認知、卷入認知,這三種認知將決定個體對信息知識的搜尋行為,促進個體間知識的交流與轉化,影響個體的情報提煉和行為決策[35]。“雙創”實踐者所需的知識是結構化的經驗、價值、情境信息與其創新、創業直覺的非固定混合體,它為“雙創”實踐者評估和利用新的經驗與信息、知識提供約束的環境和框架,因此,“雙創”實踐者知識的吸收和利用是不可能脫離“雙創”實踐者的活動情境而抽象存在的,知識的吸收和利用應該與“雙創”實踐者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情境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知識服務與認知情境的契合,這樣才能了解用戶接受知識服務而賦予其學習和創新、創業的意義,促進“雙創”實踐者把新接收的知識遷移到創新、創業情境中,進行知識的內化和實踐應用。因此,知識服務必須考察“雙創”實踐用戶具身實踐的情境、內容,并對用戶具身的創新、創業實踐進行激勵和評估。由于具身認知產生于開放的、實際實踐活動的情境中,主體的認知適應和生存是自組織地完成的,但認知主體的智能行為可以通過他組織進行設計[36]。所以,知識服務要考察并營造與用戶“雙創”實踐相關的情境,并使用戶意識到這種不確定的或問題性的情境,引導用戶去思考,促使用戶千方百計地去捕捉相關信息,并且進行分析,內化為知識,進而提煉成指導其“雙創”實踐行為的情報。
知識既存在于體現知識的工具、文件中,也存在于人們的技能、理解和關系中,更存在于用戶的實踐過程中。目前,面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圖書館知識服務還不夠成熟,所搭建的創新創業服務支撐平臺,知識服務的操作流程,知識服務模式和保障制度等方面還不夠健全,因此,需要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完善知識服務[10]。面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圖書館知識服務要在具身認知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研究用戶具身性的信息接受和知識轉化的心理機制,研究“雙創”實踐用戶的身體機制,研究“雙創”實踐用戶所處的知識環境,研究“雙創”實踐用戶的認知情境,實現具身性知識需求的“精準識別”和知識服務策略的“精準施策”。
(來稿時間:2017年8月)
1.王昌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論和現實意義[N].經濟日報,2015-12-31 (15).
2.葉洪信.萬眾創新創業與高校圖書館服務[J].圖書與情報,2015(1):134-135,141.
3.馮繼強,唐晴,李玲麗.“萬眾創新”背景下浙江省公共圖書館文化創意服務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5(11):1-4.
4.張曉樺.創客時代圖書館空間再造與服務融合路徑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5(11):47-51.
5.曹君,丁思思.“萬眾創新”背景下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J].繼續教育研究,2015(12):33-34.
6.張永勝.萬眾創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與學院的深度合作探討[J].科技視界,2015(36):196.
7.胡婷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的公共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6:202-204.
8.丁永健.美國圖書館創客空間的實踐特色與建設經驗[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6):104-107.
9.周寅.面向創業創新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探索[J].新世紀圖書館,2016(3):65-67.
10.王德川,趙瑞雪,寇遠濤,等.國家農業圖書館“雙創”服務探索[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7(2):52-58.
11.劉開瓊.在“雙創”和“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大學圖書館知識共享空間的構建——以廣西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導刊,2017(4):1-4.
12.Anderson,M.L.Embodied cognition: A field guide[J].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3, 49:91-130.
13.李其維.“認知革命”與“第二代認知科學”芻議[J].心理學報,2008, 40(12):1306-1327.
14.葉浩生.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0 (18):705-710.
15.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三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6.郭祥超.教師專業發展:身體哲學的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2-68.
17.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74-189.
18.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169.
19.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746.
20.余呈先,何丹丹.知識管理戰略、知識整合機制與激進式創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181-185.
21.金志敏.創客空間與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創新[J].圖書館學刊,2015(7):78-82.
22.HM MOOREFIELD -LANG.Makers in the library:Case studies of 3D printers and maker spaces in library settings[J].Library Hi Tech,2014(4):583-593.
23.雷永生.論人類行為動機的社會性本質特點及其實現[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114-118.
24.張旭.成就動機的心理機制探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3(3):186-188.
25.韋鷸.托爾曼認知行為理論對成人學習的啟示[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6):11-13.
26.王晴.圖書館創客空間的運行模式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美國圖書館界實踐案例的考察[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4(5):66-73.
27.何靜.具身認知研究的三種進路[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6):53-59,150.
28.RUTKIN A.Make some noise[J].New Scientist,2014(2978):22.
29.Parham K E, Ferri A M, Fan S, et al.Critical Making with a Raspberry Pi-Towards a Conceptualization of Librarians as Makers[C].Seattle:77th ASIS&T Annual Meeting, 2014:1-4.
30.Colegrove T.Editorial Board Thoughts:Libraries as Maker space?[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2013(1): 2-5.
31.尤越, 賈蘋.圖書館創客空間發展實踐研究及建議[J].圖書館雜志, 2015(5):95-101.
32.詹姆斯·格魯尼格,等.卓越公共關系與傳播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9.
33.曉明,李恒威.情境認知[J].科學學研究,2007(5):806-811.
34.Dewey J.The experimental theory of knowledge[A].McDermott J J.The philosophy of John Dewey[C].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185.
35.Grunig J E,Disbrow J B.The message-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of organizations[J].Communication Research 9 ,1982:163-200.
36.彭耽齡,張必隱.認知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