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曖 哈爾濱體育學院
我國自1983年在體育學科方面的有關焦慮的第一篇文章被發表以來,至今已有2000余篇文章討論焦慮的相關問題。其中有關競賽狀態焦慮的研究僅有233篇,2005年至2018年的文章有180篇。由此可見我國在競賽狀態焦慮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是從2005年才開始重視起來的。研究起步晚、成果少是當下競賽狀態焦慮的重要問題。
競賽焦慮是對當前或預計到的具有潛在威脅的競賽情景產生擔憂,它包括狀態焦慮和特質焦慮。1982年馬騰斯(Martens)率先將焦慮的多維性理論思路移植到了運動領域,將競賽狀態焦慮分為三個維度:認知狀態焦慮、軀體狀態焦慮以及狀態自信心。并預測,認知狀態焦慮與狀態自信心與運動表現呈線性關系;軀體狀態焦慮與運動表現呈倒U關系。此后,運動心理學學者進一步探索了影響運動員認知狀態焦慮、軀體狀態焦慮以及狀態自信心的影響因素,例如蔣浩、解毅飛對體操運動員狀態焦慮進行了研究;鄧炳根、陳武山研究了少兒游泳運動員的賽前焦慮狀態;董會杰、楊樂分別研究了足球運動員的競賽狀態焦慮及影響因素;武術、羽毛球、排球、滑雪等項目的狀態焦慮影響因素也相繼被研究。
運動心理學科常用的焦慮量表主要有特質焦慮量表、運動競賽焦慮量表、狀態焦慮量表、競賽狀態焦慮量表和競賽狀態焦慮量表2。1994年,祝蓓里以馬騰斯的多為焦慮理論作為指導,編制成了可用于現場測試運動員的運動競賽狀態焦慮的問卷,即CSAI—2問卷,并對此問卷進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檢驗,此問卷使我國運動心理學在競賽焦慮上的研究有了質的飛躍。
同專項的男、女運動員對于競賽狀態焦慮有著不同的體驗。賽前,他們的狀態焦慮水平差異明顯。眾多研究結果表明,女運動員的競賽狀態焦慮更高,其中認知狀態焦慮和軀體狀態焦慮高于同行男運動員,狀態自信心則低于同行男運動員。
運動員等級的高低差距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焦慮水平,如高等級的運動員會比低等級的運動員擁有更低的認知狀態焦慮和更高的狀態自信心。
伴隨著訓練年限的增加,運動員在認知狀態焦慮、軀體狀態焦慮兩個維度水平上呈遞減的趨勢,而狀態自信心則呈遞增趨勢。
在運動項目類型的研究中,Martens等人主張把運動項目區分為三類項目加以考察。1.主觀評分與客觀評分的項目。主觀性評分項目例如體操、花樣滑冰等,客觀性評分項目如田徑、游泳等。由于主觀性評分項目的比賽結果較客觀性評分項目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所以前人得出假設:主觀性評分項目的運動員較客觀評分項目的運動員有更高的認知狀態焦慮和更低的狀態自信心,并預計主觀評分項目與客觀評分項目在軀體狀態焦慮方面沒有顯著差異。2.接觸性項目與非接觸性項目,以是否有直接身體接觸作為項目區分。Simon等人曾經得出這樣的結論:接觸性項目比非接觸性項目有更高的認知狀態焦慮和軀體狀態焦慮以及更低的狀態自信心。3.個人項目和集體項目。研究表明,狀態焦慮高的往往是個體項目的參加者,并預測,個人項目的運動員比集體項目的運動員有更高的認知狀態焦慮和更低的狀態自信心;在軀體焦慮方面,個人與集體項目的參賽者則無顯著差異。
雖然狀態焦慮在環境方面的研究尚少,但仍有研究表明,運動員對比賽場地的熟悉程度與狀態焦慮關系顯著。運動員越熟悉比賽環境,則認知狀態焦慮水平越低,狀態自信心越高。
關于文化程度對于狀態焦慮的影響是否有顯著性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此問題仍具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文化程度對競賽狀態焦慮有顯著性影響,即高文化程度的運動員焦慮程度低,而低文化水平的運動員焦慮程度則高。但也有研究表示文化并不是競賽狀態焦慮的影響因素,那么文化程度與狀態焦慮是否有相關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對于競賽狀態焦慮的研究從實際項目出發。評定量表種類多,針對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量表可以使用,其中由祝蓓里編制的運動競賽狀態焦慮的問卷更是符合我國運動員的評價標準。雖然幾乎每個體育項目都有著關于競賽焦慮的研究,但是有關項群運動的研究至今還沒有。此外,當競賽焦慮產生后,如何幫助運動員減少焦慮,提前進入比賽狀態,正常甚至超長發揮水平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