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發光 內蒙古田徑運動管理中心
隨著我國國民競走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向著世界頂尖技術水平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競爭中,技術越好,效果越好。運動員也可以盡情的發揮自己真正的實力和水平。因此,要提高我國青少年的競走水平,首先要有合理、規范、協調、完善的競走技術,而好的技術動作是取勝的必要條件。對于青年競走的基礎訓練,必須掌握基礎技術,才能更好的掌握競走這門運動的要領,充分發揮他們應有的水平。
競走是一項非常技術性的田徑項目,世界頂級運動員在比賽中,需要達到平均每分鐘210至220步的頻率,才能保持完美的技術而不犯規。因此,我們必須從小做好技術訓練,逐步養成優秀的步行技術,為未來取得優異的成績。青少年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容易建立條件反射直觀的技術行動,并更快地學習和掌握。教練員要起到直到引領的作用,帶著新隊員一起取得好成績。另外,由于現階段青少年神經系統綜合分析能力較差,小肌肉群生長發育緩慢,肌肉運動感覺不充分,運動不是特別協調,應在訓練中正確運用基礎的教學方法,提高對肌肉的感覺、運動的協調性和準確性等。
在競走中,骨盆繞三軸運動,但實際上,步長的增加主要是垂直軸繞人體旋轉。在競走技術的評價中,運動是否容易、省力、協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關節的柔性程度,它能協調上肢和全身的技術動作。因此,骨盆運動是競走技術的關鍵以及難點。
骨盆運動方法為:
1.雙腳站立,并且與肩同寬,左右進行提髓練習。左提髓時,右腿伸直,左腳跟提起,左膝彎曲,兩側交替練習。
2.進行頂送聯系,骨盆左前、右前。雙腳左右站立,左腳直腿支撐時,右腳提足跟離地,同時用前腳掌支撐,彎曲右膝的同時向左前方運動,兩腳交替進行。
3.大幅度的骨盆旋轉聯系。骨盆左右旋轉,驅動兩條腿左右交叉練習。在實踐中,強調交叉距離要大,交換頻率要快,腿的高度沒有限制。
在高速行走中,快速擺動技術最集中的表現是:“前擺和伸膝力要晚,但當腳落地時,膝關節可以伸直。”否則,在長距離、長時間的快速行走中,擺的每一步前擺都過早伸展,太難伸展膝蓋,會導致運動僵硬、不協調、過早疲勞。因此,快速、省力的前擺技術也是競走技術的重點之一。前擺和后蹬是一個技術階段,彼此密切相關。
蹬擺技術的訓練方法:
1.后蹬腳適度,減少后蹬的力度,防止空位。在教學過程中,運動員要清楚,當蹬腳的腳尖離開地面時,后蹬的感覺必須是向后的,并非向下,其效果是將身體重心向前移動而不是跳躍。
2.掌握前后擺腿和地面的垂直距離。在教學中應該清楚,后蹬腳蹬地后應減小后擺,使得后蹬腳再向前擺動時的幅度要小。隨著前擺距離的增加,腳部由腳部外側逐漸向腳尖方向移動,腳部外側逐漸向距離地面最低的高度移動。在地面上,始終確保擺動腿在最低高度下擺動。
3.防止前腳落面時膝蓋伸不直。大約有三種膝蓋犯規情況。在高速情況下,由于腳的頻率快,膝關節無法到達垂直位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強調的是,腳足跟在落地時單膝關節一定是伸直的,在初始階段先不考慮膝關節的用力程度,直到形成足跟落地膝蓋伸直的條件反射為止,后期可以在訓練膝蓋伸直的力度與技巧。
在以技術培訓為關鍵點的訓練核心下,我們把提高技術培訓作為貫穿于年度計劃、學期計劃和階段計劃的一項長期培訓任務。無論何時,我們的訓練應該做到步幅大、擺臂大、蹬地力度大、重心平穩的基本標準,避免出現身體上下起伏,左右擺動的現象,將技術培訓放在第一位。在整體訓練中,要合理分配訓練的比例,最好是40%的技術訓練,40%的普通耐力訓練40次,10%的專項耐力訓練,10%的協調訓練。
速度的主要決定因素是步幅和步頻,提高任意方面都可以加快速度。然而,步幅和步頻是矛盾的,強調步幅和步頻既是相互影響又是相互配合的。從當前競走技術的要點以及發展趨勢,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認為在保持步長的前提下,加快步頻,有利于控制重心的穩定性,進而確保了技術的有效性,使運動員的技術更符合國際競走的要求。
綜上所述,青少年競走運動員的技術訓練應高度重視基礎動作和技術上的訓練。為了提高步幅,減輕身體重心,應加強少年步行運動員的基礎訓練,處理好步長與步頻的關系,科學地安排耐力訓練,把握青少年耐力的自然發展趨勢。本文闡述了競走的基本訓練階段,并對少年步行運動員的最佳訓練方法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