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鵬
【摘 要】 在新形勢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進入了特殊時期,引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金融領域及實體經濟領域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進步發展。近幾年來,金融“脫實向虛”成為了重點討論話題,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及重視。本文主要闡述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原因,分析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金融市場環境提出合理的對策意見,以促進經濟長遠發展。
【關鍵詞】 金融服務 實體經濟 問題與對策
一、為什么金融必須服務于實體經濟
金融必須服務于實體經濟,主要原因在于:國家政策的宏觀要求;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結合是共同發展的內在要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國家政策的宏觀要求
從2012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開始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以來,每一年的工作會議都再次強調務必讓金融去服務于實體經濟。特別是在2017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表明,金融是實體經濟的鮮活血液,服務實體經濟是它的職責所在,必須讓金融回歸其本源——以實體經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因此,讓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是國家宏觀政策的要求。
(二)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結合是共同發展的內在要求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國家將工作重心放在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上,稍微放緩經濟增長速度的。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是實體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而實體經濟的發展又是國家工作重心的基礎。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相互依存:脫離了實體經濟,金融將搖搖欲墜;實體經濟若得不到金融的支持,也無法擴大增長。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共同發展,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此,將金融與實體經濟結合起來,是共同發展的內在要求。
(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步伐加快,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存在眾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著實體經濟發展??偟膩碚f,盡管我國經濟總體增長,且增速平穩,未來發展趨勢相對可觀,但是目前處于經濟發展的特殊時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層出不窮,亟待解決。樹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觀念,堅持方針政策,才能更好地保障經濟協調發展,是推動經濟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存在的問題及困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引來了新的春天,經濟增長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實體經濟的各個領域碩果累累,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成就。在新形勢下,合理控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發展的腳步,初步進行結構調整,但相應的負面影響隨之產生。現階段,推動金融現代經濟發展是重要的工作任務,其核心在于緩解結構調整陣痛,目的在于最終可帶動實體經濟發展,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力量。但是實際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產生了一定問題,困擾著實體經濟的發展,削弱了金融的服務能力。
(一)存在“脫實向虛”傾向
經濟市場化速度不斷加快,金融市場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金融資源市場更加廣闊,范圍更大。從本質上說,資本的本質在于追求更高的收益,再加上虛擬經濟的繁榮發展,資源錯配的幾率被迅速提高,且產生了一定的負面作用。2016年,我國向實體經濟體投入8萬億元,而來源于實體經濟體的達到14億元,反過來,向金融企業投入32萬億元,但是來源于金融企業主體的資金有31萬億元。從數據中不難看出,實體經濟在市場上貢獻的資金來源達到31%,但是占用比例只有20%。也就是說,目前存在較為嚴重的“脫實向虛”的現象,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
(二)金融供給結構失衡
從金融供給結構方面來說,存在嚴重的失衡現象。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支持地域失衡,二是支持對象失衡。第一,支持地域失衡。我國經濟發展以來,存在較為明顯的地域差別,尤其是東、西部地區的差異。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占有優勢,許多經濟發達區可獲得的金融資源比西部地區多得多。第二,我國由于多年來城鄉發展差異巨大,金融服務供給層次十分明顯,城市區域的金融機構的數量及類別要比農村地區多且豐富,金融供給規模也較大。同時,國家對于農業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也較低,失衡現象較為嚴重。第三,金融資本來源失衡。從資本取得來源劃分,各大經濟主體取得金融資本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分別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就現階段而言,大部分企業的融資來源主要是銀行,銀行是典型的中介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功能無法充分發揮,功能被削弱。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資本市場容量有限,而企業上市需要達到特定的嚴格的條件,才能獲得上市資格,而且審批程序較長、成本高。但大多數中小企業由于資金實力相對薄弱,上市條件難以滿足,只能選擇銀行這種間接融資的方式,來滿足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企業發行債券面臨較高的門檻,難度非常大,還需要滿足各種限制性條件包括資產評估、信用評級等等。總的來說,直接融資手段相對缺失,許多企業融資渠道有限,導致了資本來源失衡,弱化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三)金融創新乏力
一方面,制度創新滯后。現階段,各類金融服務供給主體仍然堅守傳統的服務理念,在管理體制及管理文化方面尚未改革,例如,“總—分—支”的管理鏈條模式,早已不適應現今的金融環境,不僅延長了金融服務取得的時間,而且對市場變化的反應較為遲鈍。另一方面,產品和服務模式落后,缺乏創新。保險、證券等行業的發展跟不上市場變化的腳步,產品的研發缺乏創新內容,金融產品類型較少,無法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
三、對策及建議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及建議:堅持服務理念和方向;優化支持結構;加強金融創新。
(一)堅持服務理念和方向
首先,要正本清源。顧名思義,要將金融回歸到實體經濟本源。金融業的各個領域要正確樹立服務意識,將實體經濟作為重要的服務對象,并以此為出發點,開展各項具體的工作任務。避免金融資源過度傾向于虛擬經濟,而導致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不到位,改善“脫實向虛”的現象。
其次,要深化改革。為了使金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要全面提升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重要契機,尋找準確的切入點,落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任務,認準效率點,逐步疏通金融渠道,讓金融順利流入實體經濟。
再者,要凝心聚力。國家要健全相應的法律政策體系,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創設健康、良好的環境,包括貨幣政策、相關法律法規等待,充分引導和鼓勵金融行業走向、融入實體經濟。
(二)優化支持結構
金融資源本身具有明顯的稀缺性特征,且資源是有限的,想要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應當先關注對有效資源的合理配置,并考慮配置的效率,資源配置時應重點考慮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將資源配置到重點環節上來,按照“木桶原理”,補齊發展短板,推動經濟長遠、均衡、合理的發展。
首先,要充分學習國家的發展部署及各個地區的產業發展政策,統籌城鄉發展,避免發展懸殊的現象,圍繞重點區域和重要領域,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切實落實“西部崛起”等發展戰略,為創新驅動提供金融支持。
其次,要向民生領域傾斜。充分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推動以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為主要主體的“草根金融”的發展,進一步優化中小型企業的經營環境,注重金融服務的效果和可得性,逐步提高對農民等弱勢群體的重視,為他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再者,要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加強金融服務渠道的拓展。目前大多數企業過度依賴銀行信貸進行融資,不利于企業控制成本和提高資產增值能力,因此,應當進一步完善資產市場功能,逐步優化融資結構,開展股權、債權融資等各種融資形式,豐富融資的方式及渠道,以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模式滿足客戶的需求。
(三)加強金融創新
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設。在新形勢下,金融機構要創新營銷及金融理念,改革內部制度,打破傳統管理模式。尤其是金融機構中的典型代表——銀行,必須適當下放權限和管理權力,精簡管理流程,激發服務潛能。同時,各大金融機構均應完善制度建設,改進企業管理模式,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注重創新,增強金融服務有效性。首先應對實體經濟領域進行精確的金融需求分析,逐步豐富產品內容,創新產品類型,突出金融產品實用性。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打破傳統的產品理念,開發創新型信貸產品,并進一步加強產品研發和推廣。保險業金融機構要明確自身使命,加強保險保障功能,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加符合需求的保險服務。證券業機構應加強創新意識,逐步推廣直接融資工具,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大的福利。
四、小結
總而言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大主體應當樹立正確的意識,加強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堅守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充分利用市場資源,逐步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推動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同功,劉江薇.新時期中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J].區域經濟評論,2018(03):84-95.
[2] 洪崎:轉型期的實體經濟發展與商業銀行的金融支持[J].商,2012(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