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雪蓮,王 晨,李 濤,汪 博
(陜西地礦第二綜合物探大隊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16)
礦區位于西伯利亞板塊與華北板塊縫合帶北側西伯利亞板塊一側,二級構造單元為西伯利亞南部大陸邊緣,三級構造單元為東烏珠穆沁旗-扎蘭屯火山型被動陸緣。。二連—賀根山超巖石圈深斷裂帶從本區穿過。總體呈EW向延伸,長達約600km,沿斷裂帶有蛇綠巖套呈帶狀分布。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華北板塊和西伯利亞板塊的多次碰撞和焊接導致了沿縫合線一帶強烈的火山-巖漿巖活動和深大斷裂構造等復雜的區域構造體系,特別是中生代以后,本區處于強烈的構造-巖漿演化期,陸內造山過程強烈,導致區內古生代地層大量出露,斷裂縱橫交錯,形成了總體呈北東向展部的火山-巖漿巖帶,巖性從基性到酸性巖均有,初步構成了區域多金屬礦床的礦源巖和礦源層[1]。
(1)地層。礦區出露地層簡單,主體為白堊系下統大漠拐河組和第四系。第四系:由于本區處于內蒙古草原區,因而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廣泛發育,主要分布于測區的中部及北東部,一般厚度可達2m~3m,局部溝谷處可達20余m,巖性主要是沖積、風積、湖積砂礫等。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組:大磨拐河組地層構成了區內的主體地層單元,為一套火山巖系,巖性較復雜[2]。主要巖性有晶屑凝灰巖、熔結凝灰巖等。晶屑凝灰巖:僅局部出露于測區北中部和東部。巖石呈淺灰黑色,晶屑物主要為長石和少量石英,巖屑不發育,僅局部偶見砂巖、流紋巖等巖屑,具凝灰結構,塊狀構造,由于蝕變作用,凝灰質物質部分己蝕變為云母類物質。熔結凝灰巖:該類巖石主要發育于礦區的東北部,巖石呈灰-灰藍色,具熔結結構、凝灰結構,見有流動構造。碎屑礦物主要是石英、長石等,凝灰質物質非常細,從巖石的組構特征分析,為熔巖向凝灰巖過渡的巖石類型。該套巖石與本區銅礦化關系密切。
(2)構造。礦區構造主要表現為斷裂構造。斷裂構造可分為較大規模的斷裂構造(F1)和小規模的節理裂隙構造。F1∶區內出露長度近500m,寬度10m左右,北段走向北西,南段走向南東。巖石的破碎強烈,見有硅化和褐鐵礦化,但未見銅礦化。小規模的次級節理裂隙構造以北東走向為主,發育程度相差較大,總體上,銅礦化范圍內,節理裂隙發育程度高,其它地段發育程度低,單條節理裂隙構造的長度在m級單位或分m級單位內。小節理裂隙構造的密集發育程度、規模控制了次生氧化富集型礦體的規模和礦化強度。
(3)巖漿巖。勘查區位于燕山早期塔拉查干巖體(r52(1))南部,距該巖體僅3公里左右。塔拉查干巖體巖性以灰白色中細粒—細粒黑云母花崗巖為主,次為中粒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呈中細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有:鉀長石55%,奧長石10%,石英30%~32%,黑云母3%~5%。斑晶主要為板狀的條紋長石和自形晶的石英。圍繞花崗巖體有銅鉛化探異常顯示及錫石、鎢礦重砂異常。其為奧由特銅礦床的形成提供了強大的物源和熱源條件。區內存在的中-基-酸性火山噴發巖系,以銅為主的成礦物質含量高,特別是白堊系下統的大磨拐河組晶屑凝灰巖、熔結凝灰巖、凝灰質火山角礫巖系,銅的初始峰度值很高,為奧由特礦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物源。
(1)礦體特征。本區共發育有兩處含銅礦化范圍,賦礦地層為熔結凝灰巖或凝灰質角礫巖。通過工作,基本查明了含銅礦化范圍的數量、規模和產狀,即本區共發育有兩處銅礦體。Ⅹ號礦體:位于礦區中部,礦體呈北西走向,向北東50度傾斜,傾角65度左右,地表有采坑控制,深部有ZK3、ZK4及豎井1之下970標高CM2穿脈平巷控制。穿脈控制垂深70m,鉆孔控制斜深70m,為原生硫化礦。ZK3鉆孔穿礦視厚度8.67m,平均品位Cu0.63%、Ag44.57g/t,ZK4鉆孔穿礦厚度11.96m,平均品位Cu0.79%、Ag22.03g/t。Ⅹ-1號礦體:位于礦區中部,地表沒出露,深部有ZK3、ZK4及豎井1之下970標高CM2穿脈平巷控制。穿脈控制垂深70m,鉆孔控制斜深70m。ZK3鉆孔穿礦厚度15.64m,原生硫化礦,平均品位Cu0.34%、Ag36.73g/t,ZK4鉆孔穿礦厚度5.69m,平均品位Cu0.47%、Ag24.85g/t。
(2)礦石質量。奧尤特銅礦床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地表到地下15m,為氧化淋失帶;15m~30m為氧化富集帶;30m~50m為淋失帶;50m~55m為次生硫化物富集帶;55m以下為原生帶。奧尤特銅礦床地表及其淺部礦石,礦石礦物主要為藍銅礦、孔雀石及少量黑銅礦、赤銅礦,主要以細脈侵染狀、斑雜狀及薄膜狀產出,經刻槽取樣化驗,地表淺部氧化銅品位最高可達19.05%,最低0.5%,一般在0.50%~5.17%,平均1.48%。原生礦銅含量0.58%~2.15%,平均0.76%。
(3)礦石類型。本區的礦石分為氧化礦石、混合礦石、原生硫化物礦石,氧化礦石埋藏深度應大于30m,混合礦石在30m~60m,60m以下為原生礦。
(4)礦石結構構造。氧化礦石的結構構造:區內前幾年民采礦石主要為氧化礦石,主要呈疏松結構,多孔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交代結構等,構造主要呈碎裂狀、蜂窩狀等。
(5)礦體的圍巖和夾石。由于礦體的擴散作用,導致礦體的圍巖和夾石界線不十分明了,從局部的礦體殘留情況分析,礦體的圍巖為晶屑凝灰巖、熔結凝灰巖、凝灰質火山角礫巖,夾石厚度大小不一。
(1)礦床成因。綜合分析區域礦床成因類型、奧由特銅礦成礦地質特征,認為奧由特銅礦床形成應分為:地表為次生氧化富集型礦床,深部可能為與巖漿巖、次火山活動有關的火山氣液型或接觸交代型、斑巖型礦床。
(2)找礦標志。蝕變礦化標志:硅化、褐鐵礦化、電氣石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為氧化礦的蝕變組合標志,褐鐵礦化、孔雀石化是最主要的礦化標志。構造標志:多組構造的交匯部位往往是最有利的成礦地段。化探異常標志:多元素化探組合異常,也是本區最好的找礦標志之一。物探異常標志:高阻高極化電法異常也是本區最直接的找礦標志。老硐、古采、民采也是本區的直接找礦標志之一。
[1]松增戰,何強民.蒙古國巴顏烏列蓋多蘭哈爾地區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J].陜西地質.2011年第29卷第1期.98-103.
[2]王小偉,孔垂鵬.蒙古國哈茨維奇銅礦化特征及找礦前景[J].甘肅地質.2009年第18卷第1期.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