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豫疆
(新疆地礦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3)
我國的銻礦資源占有世界儲量的一半以上,特別是新疆東昆侖以及周邊地區均蘊藏著豐富的銻礦資源,這對于世界銻金屬業和我國與世界貿易往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近些年來相關人員進行地質研究的工作。特別的支援西部和西部大開發相關政策的出臺和支持,為銻礦開發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并且為我國礦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良好的發展前景。
經過地質人員調查以及相關資料顯示,昆侖山一帶礦區呈邊緣裂陷盆地狀態的地貌,符合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晚古生代時期的地層特征。并經過漫長時代地質的變遷和風沙侵蝕形成了以EW或NEE走向的斷裂樣式。這樣的地質情況符合于銻金屬礦資源發展的基本條件。
(1)地層特征。調查區發育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層,沉積類型有海相、陸相等。主要巖石地層單位有二疊系黃羊嶺組(P2h)、三疊系臥龍崗組(T3w)、古近系-新近系烏恰群(E3-N1)wq及新近系阿圖什組(N2a)等,汞、銻礦化主要賦存于中二疊統黃羊嶺組下段。從黃羊嶺組成礦元素含量表,黃羊嶺組As、Sb、Hg、W元素成礦背景值較高,這些元素在地層沉積時期有初步富集,是區域汞、銻礦的礦源層,區域汞、銻礦分布于黃羊嶺組下段,具有層控礦床的特征。
(2)巖漿巖特征。在地質人員區還包括臥龍崗山脊帶,那里具有明顯的巖漿巖特征,并且其中的巖石成分單一,主要以淺成酸性侵入性巖為主,這一特征在黃羊嶺一帶尤為明顯。長約8.00千米,南北寬約2.00千米的帶狀,向西延伸圖外2.00千米,走向呈近東西向展布,侵入界面向外陡傾,界面切割地層,巖體邊部有褪色化、高嶺土化。形成時代為三疊紀(印支期)。侵入體巖石組成較為均一,為次鈣堿性巖漿巖,主要巖性有淺灰色蝕變(潛)斜長花崗斑巖、灰白色潛斜長花崗斑巖等。蝕變(潛)斜長花崗斑巖呈淺灰色、灰綠色,致密塊狀,具斑狀結構。
(3)礦區地質特征。在新疆臥龍崗到黃羊嶺整個礦脈構線分大布來看為銻礦資源區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區域橫向構造線的北側,歷經長年了累月違反地域的遷移和風化。調查區可劃分出華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四個構造變形期次。華力西期為古特提斯洋發展階段,沉積了巨厚的二疊系黃羊嶺組濁積巖建造,二疊紀末古特提斯洋北支閉合,接受剝蝕;印支期南北陸塊發生俯沖碰撞,區內地層發生橫向縮短,局部地區發生隆升,黃羊嶺組形成開闊對稱褶皺。印支期末至早燕山期,黃羊嶺組和臥龍崗組繼續發生褶皺變形,區域上有碰撞期后花崗巖(臥龍崗花崗斑巖)侵入于黃羊嶺組,發育一系列近東西走向的擠壓逆斷層,斷層走向與地層走向保持一致,構造變形表現為淺表脆性擠壓變形,形成褶沖構造變形帶,沿斷裂帶可能有銻礦化形成。燕山期構造運動仍處于南北向。
(1)構造探礦規律。昆侖黃羊嶺一帶銻礦區受長年風化有明顯的斷裂性的礦脈構線,并且其中的礦脈構線走向和分布相對來說是復雜的,既有沿著巖石層碎片形成的礦脈分布,也有因反作用力形成的“X”和“井”字節理控制的銻礦脈向群。
(2)主要控礦構造。銻礦區復雜礦脈的形成,受風化和不同風向、風沙的侵襲各位置會出現相應的斷裂反應。昆侖黃羊嶺一帶的礦區大部分是受西南~北東向右風向控制在反作用力對抗下形成的走滑斷裂;在黃羊嶺附近的紅山頂銻礦區和盼水河礦區都是在主要以向北傾斜平移斷層狀態;此礦區一些受南北風向侵襲的會呈現沿斷層下邊沿裂隙而向上延伸,在這樣的表面環境下為銻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地層控礦規律。據相關資料和地質學家的調查,目前已確定銻礦資源大部分位于黃羊嶺組下段區域,由灰色或深紅色的砂、粉等多種成分摻雜的巖石形成具有規則分布的斷層中,在此區域上段基本上沒有受到外來侵襲和腐蝕而最大限度的保持著原有地貌,從整體上來說,在黃羊嶺和臥龍崗一帶的銻礦最明顯的特點是,在所在區域的上組段呈現對南西~北東、近南北風向對抗的沿斷裂層邊沿向上延伸的帶狀走滑斷裂。
(4)巖漿巖的控礦作用。從銻礦成礦資料中發現,在黃羊嶺和臥龍崗一帶的銻礦區表面明顯分布著對來自不同風向對抗形成的斷裂性礦脈構線,其中的巖漿巖就是在斷裂層中形成,在日積月累的化學作用下呈現具有一定熱量的流動液體并可以提取到Sb、Hg元素和SiO2、Sb,在礦脈斷層,紋理等大小空間都被這些液體填滿而最終形成銻礦資源區。
構造標志,整個礦體呈EW或NEE走向斷裂層狀和網脈狀的復雜形態。這是由于經年累月地勢變遷和風化形成的;這也成為了梯礦重要的標志性特點;礦區地表標志,東昆侖黃羊嶺至臥龍崗一帶范圍區內銻礦區主要是由灰色砂巖、頁巖等復雜成分組合成的層狀巖,經錘擊后易形成如薄冰樣的碎片;經風化及風沙侵蝕標志,硅化蝕性質變化是這里巖石的主要特征和礦區表面標志,深灰或者灰白色細節嶙峋的突兀山丘狀是其主要形態,還有一標志性特征是經風化后形成表面鏤空狀或類似于木樁被火燒灼狀,這是區別于其它礦區和地域特征的地方,也是尋找銻礦床的捷徑標志;銻礦外部標志,在銻儲量豐富的區域表面往往是大面積分布著黑色或是深紅色的粉狀風化物,顏色突出顯眼。銻礦資源區尋礦走向,主要沿著黃羊嶺與臥龍崗一帶,按照具有呈EW或NEE走向,層狀和網脈狀的地表構成線來尋找,主要在新疆西南方向至西藏交界處,由于此區域是新發現銻礦發展區,還需要地質相關人員進一步了解和研究。
銻礦的形成是需要經年累月的地域變遷和風化等侵蝕和化學作用下來完成的。地質相關人員對于這些條件的調查,為我國銻金屬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依據,并且也帶動著新疆各方面的發展。目前看來,雖然開發出的銻礦和汞礦數量不多,但是從整體礦區的整體結構,和礦礦脈分布走滑方向,以及巖層斷裂構造等各種基礎條件來看,都符合遠古時代銻成礦的標準。并且礦區內的地層成礦條件要比從前更加優越,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汞、銻礦資源的發展潛力,由此看來對于銻資源的發現和開采需要進一步的合理規范化。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到勘查工作中,進而促進我國銻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1]趙雷,劉兵,韓建華.關于新疆東昆侖銻富集特征及找礦前景的若干思考[J].地球,2014(7).
[2]張占武,閆磊,呼建雄.新疆硝爾庫勒大型銻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淺析[C].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