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齊鑫地質礦產勘查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 西寧810016)
本區地層以崗察復式背斜樞紐東南端揚起,北西端傾伏,工作區位于崗察復背斜傾伏處。出露地層為下二疊統大關山群上巖組及下三疊統隆務河群下巖組碳酸鹽巖及碎屑巖、北西向及北東向斷裂構造及內外接觸帶發育、印支期巖漿活動頻繁、成礦作用強烈[1]。
(1)地層條件。廣泛出露的下二疊統大關山群上巖組碳酸鹽巖-碎屑巖建造及下三疊統隆務河群大理巖碎屑巖建造的厚度大,分布廣,金的豐度值高(25.3×10-9),是金礦的礦源層[2]。
(2)構造條件。構造是本區重要的控礦因素之一,崗察復背斜擠壓強烈,次級褶皺發育,已知礦床(點)嚴格受復背斜的控制,崗察復背斜是本區重要的聚礦構造。接觸帶北西向斷裂是區域斷裂,規模大,具多期活動,是成礦流體運移的重要通道,北西向斷裂及其派生的次級斷裂的交匯部位是礦床(點)聚集的場所,礦體分布、規模、形態特征等嚴格受斷裂構造的制約,同時是不同規模礦床(點)間距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北西向斷裂為控制金銅礦的主干控礦斷裂,雙朋西、鐵吾及德合隆洼金銅礦床(點)皆產于北西向斷裂中,謝坑金銅礦賦存于北西向及其派生的次級斷裂的交匯部位。礦體的形態、礦化強度受斷裂構造的制約。
(3)巖漿巖條件。崗察巖體由閃長巖、花崗閃長巖、斑狀花崗閃長巖體組成,各巖體雖然地質特征和巖性有所差異,但侵入成因和巖體形成時間大體一致,崗察巖體從早期到晚期由中性向酸性演化,屬“I”花崗巖系列。巖體金銅豐度值高,和銅金礦化關系密切,在金銅成礦中起主導作用。
由此可見本區金銅礦的形成和分布受地層、構造、巖漿巖的綜合控制。
①斑狀花崗巖巖體與下二疊統大關山群上巖組碳酸鹽巖接觸部位有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斷裂相互疊加耦合形成破碎帶,是礦液運移的主要通道,在其附近的大理巖中或大理巖與凝質粉細砂巖分界處形成矽卡巖蝕變帶,是矽卡巖型銅、鎢礦的富集部位。②具有鉀化、高嶺土化、云英巖化、綠簾石化強烈的斑狀花崗巖及其中的次級斷裂破碎帶,石英脈硅化帶是鉬、鎢礦成礦的有利部位。③具強烈硅化,碳酸鹽化的北東—北北東向斷裂及其近旁次級裂隙破碎帶、氧化帶是鉛鋅礦成礦的有利部位。④北西向斷裂為區域性大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形成一定規模的破碎蝕變帶,斷裂附近石英脈、巖脈等后期熱液活動頻繁,出現多種熱液蝕變現象,地表鐵帽、氧化帶分布較普遍,該部位是熱液型銅礦成礦的有利部位。⑤矽卡巖中具多種熱液蝕變,多種礦化疊加,往往蝕變越強,礦化強度越大。
通過對區域內地質構造進行勘查和分析,在地表發現MoI、MoII 2條鉬鎢及鉬銅礦化帶及銅、鉬、鎢、鉛鋅鐵各類礦化點30個,尤其是矽卡巖型銅、鉬、鎢、鉛、鋅礦化,分布范圍廣,且局部較為富集,初步分析本區具較好的銅、鉬、鎢、鉛鋅找礦前景,找礦方向應為。
(1)矽卡巖型及蝕變破碎帶型銅、鉬、鎢礦。斑狀花崗巖巖體北東端與下二疊統大關山群上巖組大理巖及凝灰質、鈣質砂巖接觸帶銅、鎢礦體以東,地表草地覆蓋較廣、露頭差,但在接觸帶附近地表仍見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的矽卡巖碎石分布,地表探礦工程稀少,銅、鎢礦體可能向東延伸,接觸帶或接觸界線較長,該地段仍有矽卡巖型銅、鎢礦尋找前景。
斑狀花崗巖巖體北西端與下三疊統隆務河群下巖組凝灰質砂、板巖接觸帶有厚度1m~3m,走向延伸長300m~500m的矽卡巖蝕變帶及巖體內硅化破碎帶中賦存有MoII礦化帶,普遍見鉬礦化、銅礦化、尤以矽卡巖蝕變帶及巖體內硅化破碎帶、蝕變裂隙中鉬、銅礦化較為富集。本地段巖體裂隙發育,后期石英脈充填,巖石破碎、蝕變強烈、巖體中有近東西走向的蝕變帶3—4條,寬度1m~2m,延伸長50m~200m,并有北東走向硅化帶斷續延伸,長度大于200m,均具較強硅化、綠簾石化、高嶺土化、云英巖化等圍巖蝕變。該地段現已有平硐正在施工,在斑狀花崗巖巖體蝕變破碎帶中見到輝鉬礦體,蝕變破碎帶型鉬礦具一定找礦潛力。
礦區中部及中北部斑狀花崗巖巖體及石英閃長巖脈與下二疊統大關山群上巖組第二巖性段大理巖或凝灰質砂巖接觸帶附近圍巖中矽卡巖蝕變體分布極為廣泛,均具強度不等的銅、鉬、鎢礦化,地表孔雀石化、蘭銅礦化、褐鐵礦化普遍,局部鎢、鉬礦化較富集,本區發現的矽卡巖型MoI礦化帶主要含鎢,伴生有鉬。已控制的銅礦體及銅鎢礦體可能向北西方向延伸,該區域尋找矽卡巖型銅、鉬、鎢礦具廣闊的前景。
(2)構造蝕變帶型鉛、鋅礦。構造蝕變帶型鉛、鋅礦地表共有三處,已有地表槽探及淺部平硐控制,也有地表槽探揭露到鉛、鋅礦層,礦化類型基本一致,均為構造蝕變破碎帶型,產于區域斷裂及石英脈或石英閃長巖脈附近次級裂隙中,具硅化、碳酸鹽化等蝕變,地表揭露或出露的鉛鋅礦層均為脈狀富礦體,產于蝕變破碎帶中氧化層內,厚度0.2m~0.5m,走向與構造帶一致,可見露頭走向延伸長小于100m,屬巖漿期后熱液蝕變型鉛、鋅礦,礦體走向上連續性差,但礦體均產于區域斷裂或石英大脈旁側并直接受次級裂隙控制,正在施工的東部鉛鋅礦點平硐探礦工程有望在含礦次級斷裂與主斷裂交匯部位見到較厚的工業礦體,故本區構造蝕變帶型鉛鋅礦具有利的找礦前景。
(3)褐鐵礦、鐵帽、氧化帶金礦化。工作區內褐鐵礦,鐵帽及氧化帶分布較為廣泛,從下二疊統到下三疊統各個巖性段內均有分布,大部分分布于構造裂隙帶中,伴有輕度蝕變,在凝灰質砂巖密集劈理帶中的黃鐵礦透鏡體內采取撿塊樣,據化學樣分析,黃鐵礦石中金品位為:Au0.964g/t,有金礦化顯示。
通過對本區域內銅鉬多金屬礦床的勘查,較詳細地對斑狀花崗巖體、巖脈及其接觸帶、矽卡巖蝕變帶、礦體或礦化帶進行了圈定。本區侵入巖出露較廣,區域礦產以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為主。本區與巖體成因有關的脈巖極為發育,與金銅礦在時空上關系密切,金銅礦的形成和分布受地層、構造、巖漿巖的綜合控制。區域內矽卡巖型銅、鉬、鎢、鉛、鋅礦化分布范圍廣,且局部較為富集,初步分析本區具較好的銅、鉬、鎢、鉛鋅找礦前景。
[1]抄尉尉,葉會壽,路東宇,等.青海省同仁縣江里溝鎢銅鉬多金屬礦床流體特征——從包裹體研究中得到的信息[J].礦床地質,2014(s1):497-498.
[2]王鵬,葉會壽,于淼,等.青海同仁縣江里溝鎢礦床矽卡巖研究[J].礦床地質,2014(s1):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