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四地質大隊,新疆 阿勒泰 836500)
預查區位于西伯利亞板塊與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結合帶上,區域構造運動強烈,巖漿活動發育,熱液活動豐富,為阿勒泰地區重要的鐵、銅、金等內生礦產聚集地帶。項目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項目管理中心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確定勘查單位的新疆2017年度地勘基金項目,工區位于阿勒泰組第一巖性段,位于蘇普特背斜南翼,為一套雙峰式火山巖強變質形成的地層,區內巖石變質變形嚴重,巖石總體具片理化構造,工區內北西向分布著以銅鉛鋅礦化為主的礦化蝕變帶,地表角閃片巖、長石石英片巖為主,多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孔雀石化發育,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普遍。
(1)地層。工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中泥盆統阿勒泰組第一巖性段。受區域構造控制工區內各地質體產狀基本一致,總體南傾。巖性主要為黑云斜長片麻巖、長石石英片巖、斜長角閃片巖。黑云斜長片麻巖主要分布于工區西南部;長石石英片巖與斜長角閃片巖互層產出,在該性段中部以石英片巖為主夾斜長角閃片巖薄層,北部反之。北部斜長角閃片巖夾長石石英片巖地層中巖石礦物多塑變拉長,呈定向排列,個別礦物顆粒呈眼球狀具糜棱巖化特點,巖石中多綠簾石化,碳酸鹽化,局部見綠泥石化,工區中部為銅鉛鋅多金屬礦化蝕變帶,礦化蝕變帶總體具較強的片理化,該蝕變帶總體表現為雙峰式火山巖建造特征。
(2)巖漿巖。酸性侵入巖主要為工區北側庫珠爾巴依克澤勒巖體,巖性主要為二長花崗巖,巖石總體弱片麻狀構造,巖石混合巖化,南側與地層接觸帶附近,巖體中多夾有地層片巖殘留體,可能為巖體邊緣混染所致。基性侵入巖主要分布于阿勒泰組地層中,主要為輝綠(玢)巖脈,多為不規則長條狀、眼球狀,順層展布。
(3)構造。工區巖石變質變形強烈,主構造線130°北西向,區內節理、裂隙、片理極為發育,片理走向與擠壓構造線走向相同,與層理產狀大體相同,傾向及傾角隨地層產狀變化而變化。庫珠爾巴依克澤勒斷裂穿過工區西側,工區內斷裂長約2.7千米,走向74°,斷裂錯斷地表地質體,該斷層在地貌上呈明顯的直線溝谷,沿斷層破碎帶中見有糜棱巖、斷層角礫巖,并具有硅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等事變現象,斷層將巖石錯動移位,水平斷距50m~100m,上盤向西南運動,下盤向北東運動,屬左旋平推斷層。
(1)磁法。開展了1:1萬磁法剖面測量工作,平面圖顯示工區北部磁異常呈較為低緩的弱正磁異常,最大值為656納特,結合地質情況,工區南部負磁異常區較多,正磁異常或呈低緩異常或呈鋸齒狀、單點狀異常,正負磁異常的接觸部位反映了礦化蝕變帶的南部邊界。磁異常基本上反映了地質體的磁性特征及走向。
(2)激電中梯。極化率剖面平面顯示:測區北部極化率背景值較高,普遍在3%以上,南部1線和2線及Ⅰ區的三條剖面均無明顯的極化率異常顯示。59線、63線、67線的極化率異常位于剖面300號點以北,最大值在63線580號點,為4.85%。糜棱巖帶整體上與極化率異常對應。視電阻率在糜棱巖帶與阿勒泰組第一巖性段的接觸帶部位顯示為高阻。剖面其余部位顯示為低阻;25線極化率異常位于580-820號點,最大值為5.93%,異常與糜棱巖帶對應。31線極化率異常位于420-700號點,最大值為4.69%,異常同樣與糜棱巖帶對應。
兩條剖面電阻率形態相似,呈鋸齒狀,高阻與低阻的過渡帶為糜棱巖帶與阿勒泰組第一巖性段的接觸帶,糜棱巖帶內的二長花崗巖脈顯示為高阻;15線、11線和0線的極化率異常均位于剖面1020號點至大號端,最大值為7.4%,視電阻率在1300-1500號點為高阻。激電中梯剖面低阻高極化異常可能為蝕變帶深部多金屬硫化物的局部富集引起。
(3)激電測深。63線激電測深斷面圖顯示:極化率異常在整個剖面上均有反映,且異常值普遍較高,大部分都在3%以上,最大值為5.598%。對應的視電阻率除了在410號點深部的局部呈高阻外,其余部位均呈相對低阻反映,低阻最小值為43歐姆。59線激電測深斷面圖顯示:極化率異常在剖面深部有反映,且異常值在3%以上,對應的視電阻率除了在400號點深部的呈低阻,低阻最小值為200歐姆,激電測深所反映的低阻高極化特征與激電剖面特征一致。
63線CSAMT斷面圖顯示,寬緩的低阻異常向深部側伏,延伸深度大于400米。TEM在300米~400米深度也有瞬變相應高異常。59線CSAMT斷面圖顯示,在550號點下方200米處為低阻異常。激電中梯剖面、CSAMT、激電測深所反映的低阻高極化異常可能為蝕變帶深部多金屬硫化物的局部富集引起。
測區糜棱巖帶整體顯示為高極化率異常,糜棱巖帶內含有二長花崗巖脈的位置視電阻率為高阻。低阻高極化異常可能為糜棱巖帶內多金屬硫化物的局部富集引起。測區負磁異常區較多,正磁異常或呈低緩異常或呈鋸齒狀、單點狀異常。磁異常基本上反映了地質體的磁性特征及走向。
綜合研究后在63線布設鉆孔驗證,經鉆探驗證,見兩處礦化體,視厚度分別為6米和1.25米,Zn含量0.48%~1.87%;Sn含量0.14%~0.42%;Cu含量0.21%~0.31%。孔內巖石普遍綠簾石化、碳酸鹽化蝕變,巖石方鉛礦、黃鐵礦、磁鐵礦礦化多見。
因此可以斷定,極化率異常為多金屬硫化物或金屬礦化引起。綜上說明沿礦化蝕變帶傾伏方向深部的低阻高極化異常,很可能為多金屬硫化物或金屬礦化引起的礦致異常。
本次工作以綜合應用物探手段為出發點,科學合理布置測線。物探磁法剖面的磁異常基本上反映了地質體的磁性特征及走向。激電中梯剖面、激電測深、CSAMT等方法,均顯示蝕變帶深部存在低阻高極化異常體為尋找到兩處礦化體具有指導意義,但是在59線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說明對綜合物探方法應用不是很透徹,需要加強研究。
通過多種物探方法實現工區在銅、鎳、金、鐵等礦產取得重大進展。
[1]陳運泰,滕吉文,張中杰.地球物理學的回顧與展望[J].地球科學進展,2001(5):636-642.
[2]袁桂琴.幾種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技術應用研究新進展[J].物理化探計算技術,2013(06)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