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質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41)
在礦山工程建設實踐中,進行前期的地質災害評估及預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具體的礦山地質災害評估工程的理論依據主要參照于施工建設的項目類型、建設規模、建設用途及建設的重要性分析,且大部分礦山礦山工程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是在項目建設地點確定以后進行。得到的工程地質災害結果必須上報相關部門專家審核,審核通過后方可進行后續建設及開發,并對后續的工程建設提供最為真實和直接的指導。通過具體調查測試結果、數據收集及場地相關指標為基本依據,從而指導各項具體評估工作進行;對于需要涉及到專業間相互配合的地方,必須借助相關規范、規程為執行標準,做到各項礦山工程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有理有據。
在具體的礦山工程地質災害評估工作開展前,必須先對開采礦區進行前期評定,前期評定主要涵蓋基本的建設項目環境考察,自然環境基本情況分析等方面,做到對擬評估區域的宏觀考察,主要應該從如下幾方面切入:
第一,開采礦區的建設項目功能定位、用途類型及建筑結構實際使用面積等,此外,涉及到礦區周邊建筑的規劃占地面積、建筑物平面布置情況等方面;第二,對于特殊條件的建設項目評估;第三,對礦區施工項目地質災害評估的時間歷程、時限及評估范圍等方面;第四,開采礦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及環境地質條件等。
具體的工程項目在運作前期必須做好必要的礦區地質災害評估工作,詳實全面地工程建設項目評估報告對于保證后續的工程建設意義深遠。完善的工程建設項目評估報告是在分析了項目可行性研究文件的基礎上,在充分收集和完善既有環境、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得到的礦區建設項目評估報告。依照項目建設位置的具體情況和條件,在礦區建設相關規范規定的范圍內,根據礦區所處的的地形條件、地貌類型及地質結構及巖土分布情況得到的具體項目建設評估報告,報告中對于礦山建設過程中的水文地質、環境變化規律及地質災害發生頻率進行了較為完整的統計。
依照綜合調查及分析得到的成果,對后續的工程建設項目制定可行性的評價文件,給后續工程建設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
第一,在礦山建設區域范圍內依照相關規范規定的強制性條款及規程,對外部區域進行建設項目的相關地質災害進行合理評估,并先給出宏觀定性評價,從而直接得到能否繼續推進工程項目的初步結果。具體的評判工作涵蓋如下幾方面:首先,礦山工程地質條件基本情況分析;再者,礦山建設區域的地下地質分層情況;然后是,人為活動導致礦山施工現場的工程地質條件變化情況和程度分析;最后是,各種因素綜合耦合作用下的礦山施工現場基本施工條件改變。
第二,嚴格依照項目現場實際給出微觀定量評判,主要內容應該涵蓋以下基本內容,首先是,施工現場的地下地質分層情況;再者是,場地第四系土體分布特征和各層土的承載力特征值區間;最后是,質地較為特殊的巖石的分布特點分析。
在一般的礦山工程建設項目地質災害評估工程中,在項目具體推進中會涉及到各種礦區施工現場的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該評估工作是建立在對工程建設現場已有了較為詳細且完整的調查統計基礎上得到的,依照了解的礦區周邊地質調查資料可以得到,建設前期地質災害評估必須深入結合礦區的建設條件,對于事先可能發生的潛在危險必須有詳實準備。主要涉及如下幾方面內容:
(1)水害發生時,礦區施工場地的直接沖、淹和沖、淹后誘發的地基直接失穩和間接工程地質問題;
(2)場區各類不穩定土體,對礦區建設場地及未來建筑物的影響程度,預測可能發生的時間段及影響范圍和規模;
(3)預測因礦山建設改變地貌原始形態和局部地質體存在形式誘發的地災問題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
(4)預測施工過程中及竣工后對礦區周圍和原有建筑體,產生危害影響的可能性及影響達到的程度。
一般的建設項目在規劃階段就必須考慮到后續工程建設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地質災害,詳實的礦區地質災害提前評估及預判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保證開采區域建設階段不出現任何問題,最大程度降低礦山地質災害對項目建設造成的損失,必須選定資質條件及技術條件滿足要求的單位對擬建設區域進行詳實、進行科學的地質災害評估工作。
本文主要就礦山工程地質災害評估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雖然提及的內容較為宏觀且籠統,但其提及的具體操作流程具備一定的普適性,且涉及到的各種問題具備代表性。我們應該明確的是,不管在什么類型的工程項目評估中,若要對某一工程進行科學、合理地評估,就必須先整理較為詳實的基礎資料。
綜上所述,對于后續的礦山工程地質災害評估中,必須在現有應用程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自己對新工法、新技術、新理論的認識水平,不斷補充和擴展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及時調整現有的成套礦山工程地質災害評估裝備,建立完善定期的評估人員培訓制度,使其真正意義上促進現有礦山地質災害的綜合評估水平。
[1]孫文潔,焦建,白小梅,等.河北省煤炭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及其治理技術[J].煤炭工程,2016(s2):47-50.
[2]梁偉章,趙國彥.礦山泥石流險情的變權云模型綜合預測[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7,28(1):82-88.
[3]吉學文.某礦山古采空區塌陷地質災害治理技術研究[J].有色金屬工程,20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