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法律批評與藝術批評如何對話?

2018-01-30 02:42:27
美育學刊 2018年4期
關鍵詞:法律藝術

宋 錚

(1.遼寧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2.東南大學 道德發展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96)

受到文化批評思潮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一些國家的法律學者發起了“法律與文學”運動,倡導從法律視角評判經典藝術作品。繼而,藝術作品逐漸成為法學家闡釋法理、法史、法文化思想的重要材料和依據。新世紀以來,法律批評雖然在法學界不斷掀起巨浪,但始終無法在藝術領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缺失和遺憾。

法律批評與藝術批評是否出現了錯位,以至于難以實現有效的對接和互惠?但是即使這樣,也不能夠斷然否認它們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交集。然而,當今的藝術界不僅沒能夠很好地借鑒和吸收法律批評的已有成果,而且還缺乏讓法律批評服務于藝術的意識和勇氣,在法律批評面前也絲毫沒有話語權。藝術界現有的研究工作也主要是沿著法學界提供的思路而展開。

法律批評的強勢來襲,是當代藝術批評領域遭遇到的重大但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這不僅給傳統藝術批評造成強烈的沖擊,同時也為藝術批評的自省和創新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一、藝術的法律批評現狀

當代的法律批評是出于法律的需要而生成,這使其出發點和思路都是為法律服務并且適用于法律學科的。但是,這種原生狀態的法律批評畢竟以廣大的藝術作品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使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學科交叉的烙印。實現法律批評與藝術批評的對話,使之有效地服務于藝術,就必須首先深入到法律批評的原生狀態中,去尋求兩者發生錯位的根源及其路徑,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第一,法律批評興起的背景。法律批評興起的背景主要包括時代背景、理論背景和藝術背景。首先是時代背景。與政治批評、倫理批評等傳統批評相比較,法律批評雖然還只是一個新事物,但它畢竟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有著發展壯大的無窮潛力和可能性。20世紀以降,法治作為與人治、專制抗衡的新型治理工具和新型理念日益被人們理解和接受。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一體化、信息全球化的開拓,法律精神也日益成為國內、國際乃至人際交流的基本準繩。“交往所面臨的分歧應當訴諸法律”日益成為共識和時尚。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法律開始了向藝術領域滲透的進程。

其次是理論背景。由卡多佐、懷特、波斯納等人發起和踐行的“法律與文學”運動,將“文學中的法律”作為理論探索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對古今經典藝術作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如今,“法律與文學”已經成為西方法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學術流派。與“法律經濟學”學派一起,成為當代西方法學的顯學,在歐美有眾多大學和專門的研究機構在從事這項工作。在中國,他們也擁有著大量的支持者。其中,蘇力、梁志平等人也正沿著“法律與文學”運動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對中國的經典作品進行著法律解讀的工作。

再次是藝術背景。不可否認,法律一直作為不可或缺的元素浸潤于各種藝術作品中。隨著法治時代的到來,藝術作品中的法律元素日益發展壯大,開始擺脫政治敘事、倫理敘事的框架彰顯出自身的形象。法律人物、法律事件、法律現象日益受到創作者的青睞。在藝術作品尤其是涉案影視劇中,偵探、警察、法官、罪犯等法律人物日益豐富和飽滿。偵破、審判、犯罪等涉及法律的行為日益成為敘事的重心。這些影視劇不僅數量巨大,而且也是奧斯卡等國內外重大藝術獎項的常客。這些藝術作品的大量涌現,無疑為法律批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資源。

第二,法律批評方法的多元呈現。法律批評的靈感主要來源于法理、法史、法文化等幾個層面,進而逐步發展成為法律知識批評、法律歷史批評、法律文化批評等具體方法。

首先是法律知識批評。法律知識批評專注于尋找藝術作品中契合或者不符合法理之處,主要考量法律術語是否使用不當、法律技術細節的表現是否失真、法律職能是否發生混淆等問題。比如,李準、曾慶瑞等人就提出,“大量法律題材影片中公檢法職責嚴重混淆。在電視劇的涉法問題上存在相當多的不合法律規范的地方,有些作品的內容是隱性不合法,非法甚至違法”。[1]與之相對,還有一些法律知識批評認為藝術作品過于“真實”,以至于將犯罪過程和破案手段都暴露無遺,不僅有可能造成“教唆犯罪、毒害群眾”的惡果,同時也增加了辦案部門工作的難度。比如,王衛平就強調:“有些電視劇已經是非常生動的反面教材了,我們的證據采集率在降低,因為公安人員破案手段電視劇都給暴露了。”[2]有些批評者將這些與法理不一致、相沖突的地方稱之為“法律錯誤”或“法律硬傷”。比如,李丹林說:“有些電視劇編導人員對法律知識不夠了解,同時又要追求藝術效果和收視率,導致出現法律知識性錯誤。”[3]又如,戴清提出“大量涉案作品表現出諸多‘違規’的創作硬傷”的問題。[4]這種關于法律硬傷的批評,是法律強加給藝術的,如果拿法律的觀念來干預藝術創作,這對創作者來說,很可能會造成思想上的束縛。當然,藝術創作者也應當從深入生活入手,盡量避免法律硬傷的出現。

其次是法律文化批評。法律文化批評的出現,可以看作是受到當代文化批評影響的產物。其將視角拓寬到法律賴以維系的民族傳統與社會人心的廣闊空間,從而在倫理的意義上獲得了一定的情感認同。法律文化與本民族的其他文化傳統之間的沖突是批評的著眼點。比如,張德祥、黃式憲、李準等人就強調:“現在電視劇在很多時候傳播了一種落后文化,如權謀文化、人治思想,這是與法治精神相對立的。”[1]張鴻霞、李丹林等人也呼吁,藝術作品“應當符合法治理念,應當普及法律文化,喚起全民族、全體勞動者法律意識的自覺性”。[1]有些法律文化批評者認為:個別藝術作品雖然打著弘揚法律的旗號,卻傳遞著違背法律精神的信息,從而給受眾帶來更深的誤導;還有一些藝術作品對于權大于法、舞權弄法、以權壓法的現象沒有警覺,甚至還對某些落后的文化現象如封建文化、等級文化表現出了迎合甚至是諂媚的姿態;將一些落后的文化現象裝扮成傳統,與受眾的情感綁定起來,從而混淆了人們的價值觀。通常所說的某些藝術作品中存在“美化罪犯和犯罪”[5]的問題就是這種深層機理的產物。如果藝術作品準確地展現了現實中的“權大于法”問題,對此予以抨擊并且揭示出其深層機理,并由此塑造出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這毫無疑問是法治觀念與藝術規律有效結合所取得的成績。

再次是法律歷史批評。法律歷史批評是法律知識批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同時,也為法律文化批評提供了法理依據。批評者以經典藝術作品為平臺,創造法律與歷史之間充分對話的可能,重點考察藝術作品的歷史價值與法律思想發展之間的互動狀態,尤其關注反映法律發生轉變的關鍵時期的藝術作品,主要考察這些作品是否對法史做了精彩的展現,或是否對法史的盲點做了有益的揭示。如西奧多·齊奧科斯基所說,“世界文學寶庫中的諸多名著,都反映了法律的變遷。當然,它們并不簡單地作為法律著作反映,而是通過深刻地揭示法律的危急時刻反映的,在這些時刻中,社會往往會發現,法律出了問題”。[6]此外,還有一些批評秉承“以文證史”的學術傳統,從藝術作品中抽取相關案例,力圖修復法律歷史中的斷裂點,進而完善法律歷史。如劉春園就明確指出,藝術作品可以“對上述斷裂點進行還原,考察具有宏觀敘事傳統的西方刑法學基礎理論體系是否果真一脈相承、渾然無隙……最后,佐證、支撐、發展現代刑法思想,或者對其中矛盾之處予以揭示。”[7]

二、法律批評與藝術批評錯位的反思

不可否認,當代的法律批評更多的是屬于法學范疇,對藝術作品的涉獵也主要是出于法學研究的需要。但是從法律的角度出發,藝術作品也只不過是一種材料和原料。這樣一來,就把藝術作品這個有機的整體給肢解了,法律批評對于藝術的適用性也就因此打上了折扣。同樣,不承認藝術的特殊性和自身的規律性,也必然會影響到法律批評效力的發揮。下面,我們對兩者的錯位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

第一,批評依據的錯位。造成批評依據錯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批評意識受到學科和職業的局限。通常認為,法律批評的主要依據是法理,服務的對象是法律學科和職業。藝術批評的依據是藝理,服務的對象是藝術創造和藝術傳播。這具體表現在兩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不同。前者是從法律出發再回歸到法律,后者是從藝術出發再回歸藝術。出發點與回歸點的錯位,遂造成批評路徑、批評話語也有所不同。簡言之,法律批評的成果對于藝術來說就被理解為“跨學科”的。

一些法學家受到職業和學科意識的影響。將莎士比亞、狄更斯等藝術家奉為法律家、法律史家。布萊迪·科馬克、努斯鮑姆等人的《莎士比亞與法:學科與職業的對話》和威廉·霍爾茲沃斯的《作為法律史學家的狄更斯》就是這類成果。同樣,小室金之助在《法律家莎士比亞》中,通過莎士比亞履歷上存在著幾年的空白,就推測他這段時間內做過專職的法律工作,受過專門的法律教育。依據就是莎士比亞的作品對法律有過相當專業而精到的呈現。但是我們知道,藝術家在創作任何作品時都會對其進行長期的關注和資料收集。莎士比亞即使諳熟法律也并不等于他一定從事過這個職業。對于莎士比亞是否專門從事過法律工作,必須依賴另外的切實證據,而不是僅憑他的幾部虛構作品就做出武斷的推測。這樣的推論也必然是牽強而經不起推敲的。所以,最后他也不得不同意巴頓法官的見解:“莎士比亞的法律的暗示超過同時代的戲劇家的不是在其量與專業性方面,而是在其質量和巧妙性方面。”[8]這也同時意味著,推測莎士比亞作為一個法律家的初衷,終于讓位給莎士比亞是一個善于表現法律的藝術家的結論。

由此我們發現,解決批評依據錯位的問題,就必須改變以往以學科和職業為立場的批評,而應當嘗試從問題出發,以此打破學科和職業的視野界限。

第二,批評重心的錯位。當代法律批評為了法律的專業性,把藝術作品中的法律案件提到了突出位置。故事與情節已經成為法律批評的中心話題,法律批評對于藝術作品的闡釋,也停留在了案件本身所折射出來的法律問題方面。因此,當代法律批評的重心是指向敘事的,即法律敘事。從表面看來,這種批評重心與當代藝術創作,尤其是涉案影視劇的創作高度契合,因為目前很多影視劇中也存在著“強情節,弱形象”的問題。不過,涉案影視劇法律敘事的緊張刺激、撲朔迷離在法律批評面前也只不過是一種形式,批評者會十分嫻熟地從其中抽繹出闡釋其法律思想的線索,同時將藝術作品中的其他特性排斥在視線之外。法律批評之所以將藝術作品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藝術作品的社會辨識度高,能夠引發受眾的廣泛興趣。其實,藝術作品能夠受到廣泛歡迎,其主要原因不在于法理的深奧,而是在于藝術性的高低。可見,法律批評恰恰是利用了藝術價值來實現法律價值。

但是,藝術作品真正的重心在于創造出經典的人物形象,藝術作品中的法律敘事的重心在于人,通過法律敘事,彰顯法律的人文內涵,在法律發展和變遷的洪流中體察人物命運的坎坷、人物心靈的變化,通過法律敘事彰顯法與愛的沖突,賦予藝術作品以人道主義精神,即使對待違法者也給予人道主義的關懷。為什么很多經典藝術作品都會將違法者作為主人公,其中還傾注了大量的同情?這正是因為藝術家在借助法律案件的激烈矛盾來考察人性,復現在危急存亡的關頭人物對于罪與罰、善與惡的抉擇。

藝術批評的重心在于追求藝術價值對于法律價值的超越,而不僅僅是為了彰顯出法律價值。對此,戴清強調,涉案藝術作品“實際上也必須遵循這一普遍規律,如果沒有人物情感關系的必要聯結,也就不可能結構有效的敘事沖突和敘事線索,更不能深入地挖掘人物情感、心理與性格的多個側面,更談不上展現人性的深度了……如果完全按照法律規定的要求去創作作品,恐怕只能把‘一切藝術都在于表現人和人的情感’的藝術訓條丟在一邊,而完全成為法律案件的拙劣實錄,由此產生的東西絕不是電視劇藝術作品……”。[4]

藝術作品中的案例,對于法學家來說,是促發理性思考的資源,但對于藝術家來說,卻是與生活渾然一體的多彩世界。藝術家在案例中關注的是感性形象的創造。古今中外很多經典作品,如《悲慘世界》《霧都孤兒》《紅與黑》《竇娥冤》《羅生門》等,都觸及了案件、法律和犯罪問題。這些作品不僅成為展示人性光輝的窗口,同時也成為抨擊社會不公的武庫,為人生和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和精神力量。

第三,批評風格的錯位。不可否認,法律批評賦予藝術作品與真實案例同等重要的價值,這無疑是有創新意義的。但過于拘泥于法律精確性和確定性的品格,將藝術作品與其他類型的法律資料相提并論,也極有可能對創作者造成思想上的束縛,不利于藝術的發展創新。對此,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首先,藝術作品作為一種創作,即使是來源于現實,也畢竟帶有很多虛構的成分,不能將其等同于歷史和現實,更不能要求它與律例典章、司法檔案、家法族規、訟師密本達到同樣的真實水平。所以,諸如“法律硬傷”這種非此即彼的批評,對于藝術作品的適用性還是可以商榷的;其次,法律批評對于藝術的影響有多大目前尚不明朗,但是在法學界還基本上處于輔助的地位,其批評效力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不能無限夸大;再次,當代法律批評對藝術作品以“挑毛病”為主,如果按照這樣的批評標準,恐怕連司法文書也難以完全達標。所以,我們更加希望法律批評能夠為藝術創作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方案,而不是求全責備。

藝術創作的根本目的不是反映法理或者記錄法律歷史,而是借助于具體的法律案件表達對于社會生活的感悟和人生體驗。藝術批評心思縝密、觀察細致,專注于生活的細節。法律批評更注重那些帶有普遍性、總體性、抽象性的東西。所以,藝術批評很可能會觸及“法律中人所司空見慣卻恰恰觸及了法律最本質的東西”[9]。一些在法律上無法解決的難題,有時候恰恰是藝術家的興趣所在。可見,“錯位”也為“對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古今中外的很多批評者,既將藝術作品作為虛構創作來研究,同時又對其加以政治詮釋甚至法律規制,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大加撻伐,甚至制造出文字獄,這其中也可以看到批評風格錯位的負面影響。

總體而言,法律批評與藝術批評的錯位主要根源于確定性與開放性的矛盾。藝術批評雖然向來以開放性著稱,但面對法律批評卻顯得保守而封閉。這里面,一定有由于法律儲備不足而造成的不自信,以至于形成了今天藝術領域對于法律批評的忽視和拒斥,因此也就喪失了通過吸收整合法律批評成果實現藝術創作及批評創新的良好機遇。從藝術的角度看,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于批評意識的滯后和封閉。在中國,藝術作品的法律敘事與法律批評還十分薄弱,甚至存在著大量的盲區和誤區。在法治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一定會大量地出現反映這個時代特征的藝術作品,也必將出現一些大作品。我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為此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理論準備。

三、法律批評應當如何服務于藝術

從藝術的角度出發,我們希望法律批評能夠實現對于藝術的有效應用,通過法律批評提升藝術創作和傳播的空間。那么,實現法律批評與藝術批評的對話,應當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尋求對話的理論依據。法律批評作為當代已客觀存在的批評現象正在取得令人嘆服的成果,但其中也存在無法有效融入藝術的理論間性問題。這方面,杜威的司法式批評思想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不僅為法律批評與藝術批評的對話提供了依據,還解答了藝術批評在當代如何發展的困惑。

首先,在杜威那里,司法式批評并非是一種現代才有的批評方式,而是批評本質的體現。批評雖然寓于創作,但還是受到了司法的深刻影響,法官與批評家之間有著極為相似之處。他以莎士比亞的名言“是批評家,不,是一位守夜人”入手展開分析。他提出:“遵循由法律實踐所提供的意義,一位法官、一位批評家是一個宣布權威判決的人。我們不斷地聽說批評家們和歷史對藝術作品所宣布的裁定。批評被認為仿佛不是一項按照主旨和形式對一個對象的內容進行說明的工作,而是一個以其功勞和過失為基礎來宣判無罪或有罪的過程……在理論中出現了一種把批評提升為某種‘司法式’東西的意向。”[10]254可見,按照杜威的理解,批評本身就具有司法性。

其次,司法式批評與印象式批評各自都有局限。杜威認為,司法式批評總是將規則即以往的成功經驗作為金科玉律,從而束縛了藝術創新。他說:“司法式批評學派的代表們看起來并不確信,究竟由于大師們遵循了某些規則而變得偉大,還是現在得到遵守的規則源自偉大人物的實踐。一般而言,我認為可以有把握地假定,對規則的依賴是對那種具有突出個性的作品一種原先更為直接欣賞的減弱和減輕,并最終變成它的奴仆。”[10]256同時他強調,與其相對的印象式批評也難免會受到印象本身的局限,缺乏客觀性。杜威說:“自稱為司法式的批評大多笨拙可笑,這就喚起了一種對于對立極端的反應,這種反對采取了‘印象派’批評的形式。”但是,這種批評“不管它的借口是什么,都永遠不能超出對印象的界定,這種印象在一個特定的時刻由一件藝術作品為我們制造出來,而在這件藝術作品中,藝術家本人也記錄了他在某個時間從世界所感受到的印象”。[10]259

再次,司法式批評與印象式批評可以有效結合。杜威認為,應當去調和并發揮司法式批評與印象式批評的優勢,避免劣勢。批評就應當是從作品出發、從經驗入手所做的判斷。這不僅是對于作品,也是對批評家、受眾的提升過程。他說:“批評的功能是對藝術作品知覺的再教育;它對學會看與聽這一過程,這一困難的過程,起著輔助作用。那種它的任務是去欣賞,去在法律與道德意義上判斷的觀念,吸引了那些受到假定批評具有此任務的人的注意。……幫助他的方式是通過由藝術品來擴展他自己的經驗,而批評只起輔助作用。藝術的道德功能本身是要去除偏見,消除阻擋視線的污垢,撕開風俗習慣的面紗,使感覺的力量得以完善。批評家的功能就是促進這種由藝術對象所起的作用。”[11]。

杜威的司法式批評思想,對法律批評的定位及轉化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可以說,法律批評是一種典型的司法式批評。雖然法律批評的標準來自于法律,但不能因此就認為法律批評僅屬于法律。如果我們不局限于學科和職業的視野,而將法律理解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行動準則,那么法律批評也就因此而彰顯出了開放性的格局。作為一種司法式批評,法律批評也同樣存在著自己的局限,也同樣需要印象式批評的輔助。

但更為重要的是,法律批評自己也必須具備契約精神,要勇于承認是在評判藝術作品的事實,勇于承認藝術自身的特性和規律。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避免割裂作品,避免從先驗和理念出發,做出準確、完整而具體的評判,從而拓寬法律批評的適用范圍。同時,藝術的批評意識也應當適時更新,法律批評的出現無疑拓寬了傳統批評的疆域,藝術批評家在法律批評面前應當始終保持開放的胸懷,勇于吸收各種有益的成果為藝術服務。

二是實現法律批評的藝術轉化。法律批評與藝術作品的深度結合,使它們之間有了相互轉化、相互服務的可能。對此,我們既不能忽視以往成果,也不能受到既有思維模式的局限。實現法律批評的藝術轉化,需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尋求法律與藝術對話的理論契合點。也就是說,要在共同的范疇內實現法律與藝術的對話。在這方面,瑪莎·努斯鮑姆的《詩性正義:文學想象與公共生活》則給我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啟示。這部專著將法律與藝術的對話提升到了形而上的層面。詩性正義既是藝術與法律的抽象,也是審美與倫理的并置。通過藝術彰顯法律的審美倫理情懷,從而確保了兩者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展開對話的可能性。

其次,要處理好法律批評與藝術批評之間的話語轉換問題。藝術作品尤其是涉案題材作品中既承載著一定的法律精神,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創作。由于以往的法律批評成果多是法學研究者所取得,其話語之中難免會帶著法律專業的印記。如何才能夠使法律批評的話語有效應用到藝術創作和批評中,這就需要對相關話語進行詳細地辨析,而不能簡單地移植,否則就很容易使藝術作品蛻變成為闡釋法理的材料,以至于遮蔽了藝術自身的魅力和光芒。比如,有些批評者將涉案影視劇片面地理解為法律電影或法制片,其中就存在著將法律理念、法律思維強加給藝術作品的理論風險。藝術的魅力主要來源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不應當淪為某種概念的東西。

再次,實現法律批評與藝術批評的方法對接。藝術創作的根本目標在于塑造人物形象,所以,實現法律批評與藝術批評的對接也應當從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入手,也就是從塑造成功的“法律人物”出發,法律敘事也正是為法律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務的。關于批評方法的對接,我們提供的方案有:其一,將法律知識的“硬傷”批評轉移到“癥候”批評的方向;其二,突破法文化批評與法史批評的局限,將其提升至倫理精神的層面;其三,嘗試開辟法律意象的審美批評的空間。[12]只有這樣,才能夠促使法律批評更好地為藝術服務。

法治時代的藝術作品有時候需要法律與藝術同時發揮作用。法律進入藝術有多種方式,作為一個主題,作為人物塑造的一個成分,作為故事情節的一種結構,作為一種文化場景,作為一種心理暗示,不一而足。對此,我們既不能無視法律批評的現有成果,也不能受到法律專業主義的局限,而是要尋求藝術價值與法律價值的共贏互通。藝術作品的法律批評既要彰顯法律的人文內涵,又要突破案例懸疑和形式趣味,推動藝術作品抵達形上的精神境界。

猜你喜歡
法律藝術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7:10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06
可愛的藝術罐
兒童繪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爆笑街頭藝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免费黄网站| 88av在线播放|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8090午夜无码专区|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www.91在线播放| 国产一在线|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在线国产你懂的|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19p| 精品国产www|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国产午夜不卡|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高清|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成人综合网址|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91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啪在线91|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伊人福利视频|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色成人亚洲| 99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日本视频91| 激情亚洲天堂|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 免费激情网址|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a网站在线观看|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性爱网站| 激情综合五月网| 99在线免费播放|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亚洲h视频在线| 欧美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亚洲aaa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