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
【摘 要】構建基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優化、能源轉型、科技創新的宜居城市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TOPSIS評價法測度我國科創城市北京市的宜居城市發展建設水平。研究結果表明:研究期間,北京市宜居城市發展建設水平呈整體上升趨勢;社會進步和能源轉型呈增長趨勢,經濟發展和環境優化總體呈增長趨勢,與此同時,科技創新發展迅猛。
【關鍵詞】宜居城市;熵權-TOPSIS評價方法;北京市
城市是經濟發展的載體,建設宜居城市,是實現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必然選擇。在2015年12月20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把“宜居城市”和“城市的宜居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加以論述,明確指出要“提高城市發展宜居性”,并把“建設和諧宜居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因此,如何實現對宜居城市建設的績效水平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已經成為當今學術界研究討論的熱點問題。
一、研究文獻綜述
宜居城市的研究是以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等相關理論和方法為基礎的。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宜居城市建設的基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注重以人為本,建設生態建筑、生態社區、生態城市,為居民創造更適宜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環境已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核心目標。
關于生態城市的建設原則和理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瑞杰斯特的相關思想。他認為生態城市即生態健康城市,是緊湊、充滿活力、節能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聚居地。
宜居城市可以定義為在一座城市或者區域之內生活的居民所感受到的生活的質量。宜居城市評價在前期的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評價體系中權重的確定大多是由專家打分來確定,帶有較強的主觀性,未能從根本上揭示出宜居城市發展中各個子系統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把宜居城市考慮為一個復雜的巨系統,由相互作用的各個子系統和具體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引入信息熵來客觀地描述各評價指標的優劣大小,并與TOPSIS法相結合,以北京市為例,綜合考察所有評價指標與理想解的差距度,來評價宜居城市的建設水平。
二、評價模型的構建
結合北京市宜居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本研究采用從上到下逐層分解的方法,把宜居城市發展的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根據系統性、科學性、全面性、可行性原則,從宜居城市綜合發展視角出發建立宜居視角下城市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本研究運用了信息熵的概念,采用熵權法對北京市宜居城市的各項指標計算權重,從而克服了主觀賦權法在對數據計算時的主觀不準確性。本文在原有TOPSIS方法基礎上,結合熵權法確定各個指標的相對權重,利用加權改進的TOPSIS模型對北京市宜居城市水平進行評價。
三、結果與分析
如圖所示,綜合績效指數從2005年的0.2298提高到2015年的0.9216,總體呈現出波動上升的態勢,其中:2005—2006年,北京市城市宜居城市發展建設水平較低且出現下降的趨勢,由0.2298降低到0.1724,2006年到達整個樣本期間的最低值。
2005—2006年,北京市城市宜居城市發展建設水平較低且出現下降的趨勢,由0.2298降低到0.1724,2006年到達整個樣本期間的最低值。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及科技進步的趨勢出現小幅度上升,能源轉型、環境優化貼近度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降。
2006—2010 年,北京市城市宜居城市發展建設水平明顯好轉并出現回升,績效水平由0.1724增加到0.4945,其中只有單項指標貼近度中能源轉型子系統出現下降,其余4個子系統均呈現增加的趨勢。北京市自2006 年以來,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能耗總量動態平衡,低碳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2010—2015年,北京市城市宜居發展綜合水平出現了大幅度提升,績效水平由0.4945增長到0.9216,實現了宜居績效水平的明顯提升。其中經濟發展子系統和科技進步子系統為實現整體水平上升的關鍵性因素。高新企業和相關的寬松政策為宜居城市建設奠定物質和科技基礎,通過加強對環境的治理和對污染環境行為的監控及懲處,實現了低碳行為的落實。
四、結論與對策
宜居城市發展中各個子系統的單項績效指數與城市宜居發展綜合績效數變化趨勢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以及科技進步,北京市城市宜居發展水平逐漸提升,說明北京市城市低碳發展正朝著合理,集約,高效的方向發展。
本文提出宜居城市建設水平的提升應從以下方面著重開展工作:(1)大力優化能源結構,優化熱源結構。(2)強化科技引領發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構建完善的科技創新產業體系。(3)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宜居發展水平。真正實現宜居城市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淺見泰司編著. 高曉路,張文忠等譯.居住環境:評價方法與理論.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GVRD. Annual Report: Livable Region Strategic Plan. Vancouver, Canada: GVRD, 2002.
[3]Vanessa Timmer, Dr. Nola- Kate Seymoar. The World Ur- ban Forum 2006: Vancouver Working Group Discussion Paper: the livable city,2006.
[4]張文忠.城市內部居住環境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地理科學,2007,27(1):17~23.
[5]李王鳴,葉信岳,等.城市人居環境評價.經濟地理,1999,19,(2):38~43.
[6]陳浮,陳海燕 . 城市人居環境與滿意度評價研究 .人文地理,2000,15 (4):20~23.
[7]劉旺,張文忠,劉長岐 . 北京市城市內部人居環境評價及對居住建設的啟示 . 華中建筑,2004,(1):2~3.
[8]王茂軍,張學霞,張文忠 . 基于面源模型的城市居住環境評價空間分異研究 . 地理研究,2002,21(6):753~762.
[9] Casellati, A. “ The Nature of Livability ” in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 - Sternberg, 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 ferences.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