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愛春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農業、工業等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下,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是當前我國農業行業的重要目標。而在轉型升級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與健康,是現代農業深入發展的重要戰略基礎,亟待加以研究和探索。本文擬從產業結構升級的視角,對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為加強和改進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產業結構升級
我國歷史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始終被作為國家基礎性產業來抓,為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我國農村經濟始終處于滯后的狀態,城鄉經濟收入不斷地加大,導致農村大量勞動力流失,農業生產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特別是隨著我國人口的大幅增加,人口壓力對于農業的需求以及土地資源的匱乏,使農業生產面臨嚴峻的考驗。進入新時期,我國政府著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探索現代科技農業戰略,通過農業生產的技術進步來代替傳統的農業生產要素,從而實現農業生產提速增效。
一、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基本理念
技術創新理論,是在二十世紀初由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主要是針對生產領域,提出技術創新是生產體系中十分重要的新產生組合項目。在農業生產領域,技術創新領域也同時適用。農業技術創新是農業產生實踐與農業發展理論相互結合的產物,涉及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對于農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的農業發展面臨著勞動力流失和土地資源不足兩大難題,壓力迫使我們必須要探索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用農業科技來支撐農業產業的新發展,努力提升農業生產競爭力。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服務于現代農業發展,是加快農業生產率提升和農業科技進步的源動力,具有多功能、復雜性、多主體特征的復雜系統。為了適應新時期農業需求和發展規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作為一種新的農業制度安排,通過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創新行為和農業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創造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農業科技成果,并對科技成果加以實驗推廣,并通過市場化、產業化轉化為生產力。
二、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農業科技管理體制落后
在我國,農業生產一直是被作為基礎產業來抓,對于農業科技創新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性的研究,許多農業生產的創新舉措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實踐探索,導致農業科技依賴于農業生產,難以形成體系化管理。特別是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始終處于落后的狀態,改革開放又將注意力集中在工業領域和商業領域上,農業方面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國的農業科技研究和管理機構,雖然從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機構與部門,但往往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資金和資源被分散投入到不同的層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門,難以形成科技研究與管理合力,導致農業科技研發工作效率低下。此外,我國科研機構長期以來將考核重點指標放在論文、獎項等方面,對于農業研究成果的轉化特別是市場化成效關注不多,造成農業科技研究嚴重脫離農業生產與市場經濟發展實際。
(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長期虛置
在我國,農業科技研究與農業科技使用存在著缺位現象。一方面,農業研究機構研究發明的創新生產方法難以得到廣大農民的接受和認同,無法被運用到農業生產的具體實踐中,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另一方面,農業生產過程中提煉出的創新科技手段難以得到相關農業研究機構的采納和推廣,使得農業實踐經驗得不到財政的支持和專家的幫助。我國雖然在鄉鎮基礎建設有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等機構,但在具體的工作操作中缺乏相關的規定加以約束,導致農業科技推廣與市場經濟需求相互脫節,推廣服務與農業生產實際需求不相匹配。此外,我國政府主導下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側重于農業生產環節的生產技術與器械的推廣,而對于農業服務、產業鏈建設等方面重視不足,導致農產品的市場銷售難以跟上農業生產發展的步伐。而農業科技推廣活動中存在的行政化色彩,導致工作人員良莠不齊,人浮于事的問題較為突出,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活動缺乏動力。
(三)農業科技創新缺乏激勵機制
當前,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資金與資源投入力度十分巨大,特別是在工業生產和信息化建設方面,不僅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社會各行各業的資金也在不斷地涌入。然而,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由于其成果轉化程度低,資金回收和增值的空間小、時間長,導致社會閑散資金不愿意投入到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中。特別是農業科技創新與其他的投資或創新不同,其科技成果難以形成獨占性,科技創新活動容易發生搭便車現象,進一步造成社會企業和個人不愿意參與其中。目前,農業科技創新資金的主要來源仍然是政府,來源相對單一,資金壓力比較大,亟需出臺相關政策予以激勵。此外,我國長期以來農業生產都存在著小農經濟思想,對于農業生產前后環節重視程度的不均衡,導致農業科技資金主要集中在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環節,而對于后續的加工、銷售、物流、增值等投入較少。
三、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構的策略
(一)建立農業產學研創新聯盟
產學研聯盟是知識經濟背景下農業生產方式的重要組織形式,能有效實現聯盟內不同創新主體的優勢互補,資源整合,拉長創新價值鏈,進而提高農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實際上以農業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高校、政府機構協同參與的產學院聯盟組織。不同創新組織通過創新價值鏈形成穩定的協同合作關系。為了保證聯盟的持續發展,政府需要在金融、財稅等方面給予良好的政策支持,協調聯盟內不同創新主體的利益分配機制,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激發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動力。
(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政策
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政策體系,激活農業科技創新動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鼓勵多元化投入主體參與農業科技創新活動,鼓勵和支持農民運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完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激發農業科技投入積極性。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載體,加強信息交流,降低雙方信息不對稱,便利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商業化。建立科學的農業科技成果考核評價體系,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讓科技人員參與共享科技成果。
(三)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
農業科技創新具有公益性,具有排他性,其創新的社會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為了克服搭便車問題,需要在新的市場條件下,發揮政府的引導功能,加大政府在農業科技創新、轉化、推廣中的財政支持。成立政府農業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基金,重點扶持農業生產前沿技術的科技攻關,發揮農業重大科研成果的技術引領和示范作用。最后,改進農業科技評價體系,不僅評價農業科研成果學術性,還要評價其可行性、適用性和應用價值,實現農業科技鏈和農業產業鏈的有機結合。
四、結束語
現代產業結構升級,對于各行各業的生存和發展既是一次考驗,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作為我國最為基礎的產業,農業經濟的深入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我國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不斷建構并完善農業科技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新格局,有效推動我國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和農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姜菁菁.基于產業結構升級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研究[J].中國科技投資,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