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林
【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改革的逐漸深化,人們需要準確定位政府在經濟法中的角色,并在這基礎之上對權力干預進行仔細思考。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可以通過經濟法來滿足,經濟法的實施可以將經濟主體全面進行整合。政府是實施經濟法的主體之一,政府需要接受經濟法的約束,同時又是經濟法權力的實施者與義務的承擔者。
【關鍵詞】政府;角色定位;經濟法;權利干預
一、基于政府角色定位的經濟法權利干預研究的重要意義
1.體現經濟法的價值
經濟法的價值取向比較特殊,政府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應該嚴格遵守公平、效率、公正、有序等價值觀,并將這些價值觀作為權利行使的核心內容。同時,經濟法對政府的義務與權利進行了明確規定,這使政府的經濟行為受到了限制與規范,使經濟法的價值得到充分實現。經濟法可以對市場失敗的情況進行調節。經濟法是市場運行機制的保障,也是市場運行機制的有效補充。
2.禁止與民爭利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部分黨和政府機關也建立了相關的企業,黨政機關將企業管理的優勢進行充分利用,可能就會出現黨政機關壟斷客戶資源、工業成本資源的情況,使企業的公平競爭受到了阻礙。如果對政府進行準確定位就可以調整黨政機關的經濟行為。在經濟法實施的過程中可以使黨政機關與民爭利的情況得以降低。中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依賴制度方面的創新,還依賴技術方面的創新。政府應該促使市場環境變得更加公平、有序,這樣才能使企業的競爭力得到有效提高,使市場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進而使企業的生產力與規模得到有效提高,促使國內市場經濟逐漸呈現繁榮景象。
二、在經濟法中正確定位政府的角色
1.政府屬于服務者
在經濟法中將政府的權力與義務進行了明確,如果政府實施的經濟干預沒有得到經濟法的授予,這種干預就不具有法律效力。政府只能實施經濟法所授予的權利,在經濟法的規定范圍內行使職能,以更加合法的方式來實施經濟干預,這樣實施的干預行為才具有法律意義。政府的職權法定能可以將國家對經濟法的過度干預進行避免,還可以將國家行政職權的濫用進行避免,使政府對市場經濟的過度干預得到遏制。于經濟法而言,政府屬于服務者,一方面需要將社會經濟發展策略進行制定與完善,另一方面要對市場經濟體系進行構建,使市場更加有序的運行。從本質上來看,政府服務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還服務于人民社會生產進步。具體來說,政府服務于經濟民主,促使市場競爭變得更加公平、有序,進而使市場經濟運營體系得到科學構建;政府應該積極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推動企業的科技創新,引領企業的投資消費,進而使社會公共服務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政府同時要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將自然資源、社會人口、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進而使我國的經濟得到長遠的發展。
2.政府是經濟法的具體主體
經濟法可以對政府的經濟策略進行優化,使市場經濟主體關系得到有效協調。要想使經濟法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就需要以政府的執行力作為保障。政府不僅是經濟法義務的承擔者,還是權利的享有者,可見政府是經濟法的重要主體。政府在發揮職能作用時,主要依靠地方與中央兩級經濟管理部門來實現。國務院及其相應的經濟管理機構構成了中央經濟管理機構,比如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可以對經濟市場進行微觀指導、宏觀調控,使國家的政策方針、發展意志得到了體現,進而使社會經濟整體利益目標得以實現。
3.政府是執行者
政府在經濟法實施中的任務有:對企業賦予的權利與義務的貫徹進行確保,通過政府對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使企業的經濟行為更加規范,使經濟法的預期目標得以實現。因此,政府可以稱為經濟法的執行者。如果政府過度參與市場經濟行為,可以通過憲法或者行政法來有效避免這種情況。經濟法主要調整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同時對企業經濟行為進行規范,政府為經濟發展全面落實提供有效保障,憲法與行政法則通過約束以及規范政府的行為實現經濟管理職能,同時要對政府經濟調節行為進行界定,進而使政府的責任變得更加明確。
三、將經濟法干預法治化
1.政府干預經濟的權利
經濟法的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行政手段不是并列的關系,要想實施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就需要通過法律的形式,讓這些手段包含法律手段當中。要想使市場內在機理失靈情況得到克服,就需要通過市場外部的力量進行干預,如果將行政權力進行直接使用,就會使市場自由運營環境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將行政手段轉化為法律形式。政府對經濟法的權力干預,不僅可以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還可以規制微觀運營。將法律、行政以及經濟三種不同的方式結合使用,才能使經濟法得到進一步發展,進而使經濟法過渡到以法律形式為主的階段。所以,經濟法在對市場進行干預時,逐漸以法律化的形式手段來實現,這樣可以使法治經濟得到進一步實現。
2.行政干預手段的法制化
我國逐漸形成了人治秩序,實施的經濟統制與管理都是以行政權利為中心。這種管理方式更加依賴領導人員的聰明才智和個人的價值取向,這種管理容易受到主觀意愿的影響,這就使經濟活動的效率以及公平受到了嚴重影響,阻礙了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政府在制定有關經濟法方面的行政決策時,會受到多各種因素的影響,使用的行政手段容易出現偏差或者失誤,進而在市場經濟中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變革,政府的行政權力作用正在不斷的擴大。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可以通過政府的行政干預手段來實現,但是政府的權利會威脅到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這侵犯了市場中單個主體的自由權利,同時限制了企業生產運營的發展潛力和積極性。將經濟法權利干預逐漸實現法治化,這就需要政府的行政干預手段逐漸向法律手段靠攏,進而使政府行政干預手段的責任性、合法性以及程序性得到實現,從而最大限度的限制行政干預手段的無約束性、隨意性。
3.將經濟手段轉化為法律制度來實施
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一些關鍵的變量,這些變量具有杠桿性質,例如,宏觀、財政以及貨幣經濟變量等。政府可以將這些經濟變量進行充分利用,通過多種經濟手段宏觀調控國民經濟。國家宏觀調節經濟的手段具有操作性弱的特點,并且涉及的范圍相對較廣,這就會對整個社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國家如果出現了職權濫用的情況,就可能造成政府決策混沌的情況,進而使預期的經濟目標難以實現。經濟法需要對市場進行干預,這種干預是在法律賦予權利范圍之內進行的,并且是符合法治經濟發展理念的。經濟市場的生產經營者、消費者從事的經營活動目標不一樣,兩者還存在利益上的沖突,信息的不對稱情況會使消費者的地位受到影響,同時,在經濟交往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政府出臺的消費者保護政策也難以全面落實。因此,經濟法主體應該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同時對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
四、結束語
于經濟法而言,政府是執行者、服務者、經濟主體。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需要通過經濟法的權力干預來維持,進而使政府與市場達到平衡狀態。經濟法的全面貫徹落實可以使經濟利益分配不均勻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使產業結構失衡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做好服務者與執行者的角色,對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將不規范行為進行糾正,使市場競爭秩序更加穩定,為經濟法的有效實施提供有利環境。
【參考文獻】
[1]曹勝亮.社會轉型視閾下經濟法價值的實現理路研究[J].政法論叢,2016(03):137-146.
[2]李煜昊.經濟法理念與價值的研究與內涵解讀[J].中國商論,2015(25):131-133.
[3]曹勝亮.經濟法價值目標實現理路重構的誘因、基礎及取向[J].政法論叢,2014(03):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