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冰冰
【摘 要】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一步,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不竭動力,對中國現代化的成功實現具有重大意義。未來,我們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必須堅定不移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關鍵詞】改革開放;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
在中國現代化的實踐探索過程中,改革開放是決定命運的關鍵一招,是建設現代化的不竭動力。過去4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社會全面進步靠的是改革,未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全面實現現代化,仍然要靠改革開放。
一、改革開放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的重大成就,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
(一)全方位深層次改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不竭動力
我國現代化經驗是一種政策驅動型的后發現代化外生型模式,這一模式不同于西方的世俗自由主義模式,其關鍵性因素是通過政治領導的決定性作用,首先啟動和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
以政治穩定優先策略與漸進的方式推動全方位深層次改革開放是中國改革的突出特點。從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發展、小城鎮建設、國有企業改革,到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和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制,都凝聚了很多基層創造的改革經驗。
中國漸進式改革的另一個特點是從經濟領域向政治、社會和文化領域的擴展和推進。我們在發展路徑上堅定不移地改革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國家宏觀調控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的有機統一;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堅定不移地創新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科技教育文化和社會管理體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積極推動構建和諧世界,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建設創造適宜的內外部條件和氛圍。我們用改革推動全面走向法治社會,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我們也借其他領域的改革來推進政治領域的改革,“寓政治體制改革于經濟體制改革之中”。嘗試通過社會管理體制、政府機構改革、地方政府創新等來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
這種全方位深層次的改革,使中國能夠依靠內生動力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它成為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為中國實現現代化提供不竭動力。
(二)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拓展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外部環境
中國的改革與對外開放緊密相連,對外開放的進程與漸進改革的進程幾乎同步。對外開放也呈現出從沿海到內陸、從經濟領域到社會文化領域、從一般競爭性領域到壟斷領域的漸進過程。對外開放為中國帶來了巨大收益,不僅在一般技術領域迅速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使中國成為世界投資的熱點地區。特別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國際合作戰略,為中國贏得了廣泛的外交空間。這種國際合作戰略,一是把和平、發展、合作視為時代的主題,把經濟全球化視為發展的大勢,不是拒絕而是因勢利導;二是堅持互利合作的務實做法,不使歷史文化、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成為合作的障礙;三是堅持多邊主義,參與構建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世界經濟社會新體系,對一些普遍價值的爭論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張;四是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冷靜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長期的和平環境。
開放政策本質上是一種積極參與全球化、利用全球化的資源及其積極成果來不斷發展自己的政策。中國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使自己可以有效地利用國際市場、國際資本和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制度,發揮比較優勢創造國民財富,這是中國經濟迅速成長的重要基礎。
二、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面向未來,我們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必須堅定不移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探索與建設現代化最重要、最根本的經驗。
改革開放必須勇于解放思想,但解放思想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因而改革開放也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關鍵是我們把黨的基本路線作為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始終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事關國家前途命運、事關改革方向的原則問題上,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那就是世界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所以,盡管今天的改革開放面對紛繁復雜的局面和問題,但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科學的方式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正是因為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方法準則。中國的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改革的領域是全方位的,涉及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改革發展穩定各個領域。因此,我們要把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改革有機地銜接起來,把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有機地銜接起來,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在方式路徑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還必須把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起來。通過頂層設計,可以在指導方針上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在基本內容上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在實現路徑上重點解決體制性障礙和深層次矛盾。在做好頂層設計之外,我們還要堅持幾十年改革中形成的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即摸著石頭過河。我國的改革開放正是因為執行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論,堅持先實驗、后總結、再推廣的不斷積累,通過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局部到整體的不斷深化,才避免了因情況不明、舉措不當而引起社會動蕩,為穩步推進改革、順利實現目標提供了保證。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我國社會矛盾和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嚴峻,這就要求我們還要堅持摸著石頭過河這一有效的方法,并與頂層設計相結合,既不能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失誤,又不能因此故步自封、裹足不前。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部署,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改革開放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實現了富起來的愿望,走上了現代化進程的新起點,在未來的三十年,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中國必將會實現更高的追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