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明
【摘 要】2010年,迪爾瑪·羅塞夫當選為巴西第一位女性總統。本文從政治生態、性別優勢、人脈支撐、履職能力等方面深度剖析了其當選的原因,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當下巴西社會的政治格局與群體意識。
【關鍵詞】迪爾瑪·羅塞夫;女性總統;女權主義
2010年,巴西誕生了本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迪爾瑪·羅塞夫。這位被譽為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人之一,這位擁有傳奇一生的女士,是究竟如何歷經磨難,在巴西這個女權狀況堪憂的國度脫穎而出并締造了屬于她的傳奇?她的成功當選總統又折射出了什么樣的社會背景和競選技巧?這都需要我們更進一步地研究她競選成功的深層原因。筆者認為,政治生態、性別優勢、人脈支撐、履職能力等多種因素交織促成了巴西第一位女性總統的誕生。
一、“女性身份”是迪爾瑪·羅塞夫當選的關鍵因素
一是拉美地區政治生態格局女性化傾向的推動作用。仔細研究拉美地區女性參政的大環境,我們不難發現:巴西第一位女總統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是順應拉美地區政治生態格局女性化傾向的結果。拉美地區政壇中女性力量的崛起使得女性在拉美政治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青睞。
通過圖表,我們不難計算得到這樣的一組數據:在迪爾瑪·羅塞夫正式就職之前,全球范圍內共產生26位女性總統(正式總統),其中單獨拉美地區就產生10位女性總統(正式及代任總統),占比約38.4%;同時世界上第一位女性總統產生于拉美地區。由此可見,拉美地區的女性參政程度遠遠領先于全世界,女性參政在拉美地區能夠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女性撐起政治半邊天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拉美地區“政治向左轉”的情況的出現。
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恰恰是拉美地區女性領導人井噴式產出的時期——巴西周邊的大國均多多少少地產生了女性總統或女性政府高官,巴西作為拉美地區最大的國家與經濟體也難以擺脫拉美地區政治生態格局女性化的傾向與浪潮的潛移默化的推動。而正是這種傾向與浪潮,為巴西產生第一位女性總統鋪墊了良好的國際輿論與優越的國際政治大氣候。
二是女權主義發展的刺激。在迪爾瑪·羅塞夫就任之前,巴西國內女性的人權狀況令人堪憂。那些備受欺凌、不甘屈辱的女性集體發聲,那些提高女性地位的呼聲是如此的振聾發聵,激發了社會上一個又一個的女權主義群體的產生。那一個又一個的女權群體開始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角落落播下捍衛女權的思想種子,而那些種子的萌芽便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迪爾瑪·羅塞夫成功當選巴西首位女性總統。
在2010年前,巴西的女權狀況是多么不堪入目,僅僅列舉幾組數據就可想而知。據估計,在巴西每日有10~15名女性被殺害,一項政府資助的調查發現在1997~2007年,有41532名女性被謀殺。巴西超過50%的人口是女性,但是在參、眾議院任職的女性比例卻不超9%,巴西女性在政治中仍極不具有代表性。在巴西,進行性交易是合法的,政府對性交易場所的監管不嚴格使得某些女性漸漸淪為妓女并且自身的權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巴西也漸漸取代泰國成為全世界最佳的性娛樂目的地。
黑色人種女性的權益更是難以受到保護。只有不到20%的巴西女性可以接受大學的高等教育,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黑色人種女性難以通過受教育來改變命運,創造自己的光明未來。令人震驚的是,據2003年一項調查發現,每100名巴西黑色人種女性中,22名從事女仆工作,她們社會地位之低由此可見。
西方女權主義思潮(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后現代女權主義流派)的余波滲入拉美,使女性開始謀求自己和男性權力的平等,同時呼吁得到更多的政治權利。于是,各種各樣的女權主義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在Recife城Nova Descoberta 社區的Grupo Mulher Maravilha (GMM)便是其中之一,她們以“A organiza■o das mulheres construindo uma nova sociedade”為口號,在社區為貧窮的女性們開設女權主義課堂,潛移默化地教導她們為女性自身發聲,為自己維權,謀求更大的政治權益!就如同該組織創建人Lourdes所說:“A feminist is a woman who has clarity of her role in the world as a transformer and fights for this, someone who fights for societal transformations.”
正是女權主義思潮在巴西社會的蔓延,女性維權意識的增強,巴西女性不斷地渴望通過政治發聲來創造一個更加性別公正、平等的社會。而對于她們,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公民而言,把一位女性總送上總統寶座便是她們最好的選擇。于是,巴西的女性們希望選舉一個女性總統——一個能夠和她們的內心產生心理共鳴的同道人,為她們維權,為她們發聲。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迪爾瑪·羅塞夫的當選。
三是利用女性身份,柔化個人形象,拉近公眾距離。在政治競選活動中,女性身份會賦予女性候選人一些與眾不同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恰恰可以被利用而為其競選增光添彩。正如智利婦女發展中心主席維克多利亞所說:“這些女領導人治理國家的方式,很容易讓人們在思想上將她們和更清廉的政壇、更包容的社會、更傾向中下層的政策等聯系在一起。也許這并不是百分之百正確的,但很多人在思維上會把這些政治上的特點和她們的女性特質聯系在一起。”所以,迪爾瑪·羅塞夫在競選活動過程中刻意展示作為一名女性在外在形象、事務處理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優勢。
外在形象方面,羅塞夫一改以往“一副大大的眼鏡,一身暗淡的西裝”的死板嚴肅的形象,修剪一頭干練的短發,穿著各種鮮艷亮麗的服飾,打造一副感性溫柔、朝氣蓬勃的形象。突出了女性固有的美麗知性,拉近與人民之間的距離。
此外,在事務處理方面,迪爾瑪·羅塞夫強調自己作為一個女性因而更傾向于以柔和的對話溝通渠道解決問題,而不是暴力的懲罰制裁;在人際交往方面,她強調自己作為一名女性的韌性,善于傾聽,善于妥協折,以一個母性的公眾形象示人。而近期美國的一項調查恰恰證明著這一點,如圖所示:
正是這些所謂的“女人味”、“母性溫情”安撫著社會上每一個公民受傷的內心,以一種巧妙獨特的力量號召著一位位公民投入她母性的“懷抱”傾訴著,尋求撫慰。
二、“‘愛屋及烏效應”是迪爾瑪·羅塞夫當選的重要原因
如若說,世界上存在一位卸任時的支持率遠遠高于上任時的支持率的總統,那么,巴西前總統——盧拉(卸任時享有著高達80%的支持率),或許是也是唯一一個這樣的政壇傳奇了吧。
2003~2010年盧拉執政的八年,是巴西經濟與社會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八年。在經濟方面,巴西經濟年增長率為4.06%,是近30以來巴西經濟發展最快的8年;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5044億美元增至2010年的21439億美元;巴西由世界第十二大經濟體躍升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在社會方面,盧拉政府通過扶貧減困和增加收入的政策,不斷加大社會項目的投入,使得貧困人口減少50.64%,只用8年時間完成了聯合國千年計劃中提出的25年內將貧困人口減少一半的目標,其中2000萬人擺脫絕對貧困,3000萬人進入中產階層。巴西智庫瓦加斯基金會2011年5月3日公布的研究成果顯示,2010年巴西基尼系數為0.53,為歷史最低值。在外交方面,巴西加入“金磚四國”并舉辦第二次“金磚四國”峰會,大大提升了國際地位并激發巴西國內群眾對“明日之國”的共同認同和國家自豪感。盧拉憑借自己的手段和智慧將巴西帶入了發展進步的快車道,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可和愛戴。
當他提名迪爾瑪·羅塞夫作為本黨總統候選人,甚至盛贊她為“巴西經濟加速增長計劃(PAC)之母”試圖將任內取得的經濟成就歸功于她,并且不厭其煩、不辭辛勞地為她奔走助陣時,巴西民眾把對盧拉的愛戴、喜愛不由自主地轉移到他欽定的繼承人——迪爾瑪·羅塞夫身上。迪爾瑪·羅塞夫也充分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恩師對自己競選活動的深遠影響而將自己的競選口號制定成為:“Manter a Mudana para o Brasil(為巴西延續改變)”,以便搭乘“盧拉風”的東風。
所以,盧拉的傾力助選使這場大選演變成了一個巴西群眾在“變革”與“不變”之間的抉擇,顯然,面對著盧拉執政期間的豐厚成果,他們的選擇絕對是“不變”以期維持現狀,希望在“衣缽傳人”——迪爾瑪·羅塞夫的引導下繼續延續巴西奇跡。
三、“豐實的履歷及出色的個人能力”是迪爾瑪·羅塞夫當選的堅實基礎
說起羅塞夫,就不得不提她過去的光輝履歷。無論是引領反軍政府獨裁的游擊戰也好,抑或是在普及全民用電方面的出色成就,她都不愧被視為巴西歷史上最有政治手腕的“鐵娘子”與履歷最出色的總統選人。通過歸納的個人履歷表便可見表2:
除此之外,迪爾瑪·羅塞夫也迎合民眾的需求,依仗自己出色的能力制定了主張政策。如表3:
總之,迪爾瑪·羅塞夫能夠得到盧拉的賞識并成為候選人,也是有著一定實力的積淀的。在整個競選過程中,迪爾瑪·羅塞夫通過宣傳她豐實的履歷獲得人民對她的能力認可;同時她順應民意,憑借出色的能力及過人的智慧制定了一個個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計劃,博得了民眾的好感,使她一步步邁入總統的寶座。
【參考文獻】
[1] 萬明.國際環境中女性領導人的影響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 王凡.西方女權主義的政治思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3] 尚德良.拉美向左轉:迪爾瑪當選巴西總統影響深遠[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11-18(13).
[4] 聶泉.盧拉政府時期(2003~2010)的巴西經濟和社會政策初析[J].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2013(7):55-56.
[5] 佩里·安德森.盧拉的巴西[J].國外理論動態,2012(3):55-56.
[6] 孟妮.巴西女總統將延續“盧拉風”[N].國際商報, 2012-11-2(3).
[7] 周有恒.昔日游擊隊員,今日國家元首[J].今日名流, 2014(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