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驊
【摘 要】國家的發展需要人才,需要經營性人才、管理性人才和高技術型人才。要善于多渠道發現人才,也要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當中鍛煉和培養人才。人才的形成,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關懷培養。發展的要素是人才的培養和發現。
【關鍵詞】人才;企業管理;新形勢
企業中的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能夠勝任崗位能力要求,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員工。企業的人才包括經營性人才、管理性人才、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經營人才是企業的單位負責人和部門負責人,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是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資格或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技能人才是在生產技能崗位工作,具有高級工及以上技能等級或具有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這些是對人才的常規界定。
但是如何發現一些特殊的人才呢?
一、避開學歷的偏見,防能者失之交臂
在招聘中第一學歷往往是招工的要素條件,有的單位非常看中學歷,“第一學歷”低者經常被排擠在外。在招生考研中低學歷都也受到隱性歧視,在提撥和任用干部中,第一學歷也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曾從哈佛本科退學的比爾·蓋茨,三十多年后在哈佛的演講振聾發聵:“人類最大的進步并不來自于科學上的新發現,而是來自于那些有助于減少人類不平等的發現。”
而關于生命與成長,從清華本科退學的高曉松說過一段話,總能激起人們心中的漣漪:“成長是憧憬和懷念的天平,當它傾斜得頹然倒下時,那些失去了月光的夜晚該用怎樣的聲音去撫慰。”
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的喬布斯,以另一種方式與人們長久相伴,他那“為改變世界而來的”名言將照進更多渴望成長的心。就像他四十多年前從本科大學退出的腳步,堅定而沉著地證明了過分解讀“第一學歷”的蒙昧。
二、在應征者中識才
面試中考察應征者的能力,對自己未來的期望,考察是積極的應征者還是消極的應征者,在應征中的創意和耐力,同時,了解應征者的專業技能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
三、領導者慧眼識才
在工作中領導者的重要職責之一是不斷發現人才,合理使用人才。能否科學合理地發現人才和使用人才,關系到一個企業、事業的興衰與成敗。“為政之要,惟在得人”。領導的首要任務是要善于發現人才,要長有一雙慧眼,從下屬中挖掘人才。判斷人才與否,不能唯學歷、資歷,而要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績。德為先,是第一重要因素,有了德,則具備了事業心和責任感。其次為能,即工作效率、辦事水平,負重程度。再次為群眾基礎,良好的群眾基礎是開展工作的前提,也是德的表現所在,群眾有一雙雪亮的眼睛,能為領導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下屬。
1.事業心的觀察
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的人一般表現為他們視事業為生命的一部分,有理想和抱負,有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他們比常人更加勤奮去學習,去工作。
2.工作能力的考察
一般去觀察人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是工作業務能力強弱的重要表現。工作效率高的人,總是提前完成工作任務,絕不把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
3.群眾基礎的考察
一個人的群眾基礎的好壞,不僅體現為一個人的人際關系,也表現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一些人才在領導面前不一定表現出人才的一面,但處于人才周圍的群眾往往能感受到,在群眾中擁有較高的知名度。領導者平時留心一下,在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中經常找誰商量,或找誰幫忙。如果有許多人需要他的建議、意見和幫助,那他就是你要發現的人才了,這說明他有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而且他的方式方法為人們所尊重。
4.負重能力的考察
人生處于逆境或工作遇到挫折時,是否具有永往直前的精神,是否具有“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無畏精神,;當重任加身時,是否能巧妙化解矛盾,是否會超負荷工作,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是否能遇險不驚,沉著冷靜、勝不驕、敗不餒。
5.合理建議的考察
好的建議是創造性思維的成果,能幫助領導者改進現有工作狀況,是創新性和開拓性的表現,也說明是一位有事業心的人,是關注事情發展狀況的人,是精益求精的人,更重要的是能從中發現人才的存在。
6.不同的崗位的考察
人才的進步離不開環境的培養,人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人的成長和進步不僅需要理論的滋養,更要經過艱苦的實踐鍛煉,“實踐才能出真知”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根據工作需要,及時調整下屬的分工,讓他們去從事全新的工作,促使其積極思索。同時根據各人的特點,有目的的培訓和鍛煉,采取有針對性的培養措施。廣闊的舞臺的鍛煉促進人才施展才智,優勝劣汰,促進人才內在潛力的發揮。
四、適應新形勢,培養新時代需要的技術人才
培養人才的“四會”目標。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才目標一直處于變化當中,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是有差異的,從技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實用型人才、到現在的高技能人才。高職培養的人才類型是實用型、應用性,高級專門人才是比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人才的素質要高,是比技術員高一層次的高級技術員,即現在提出的所謂“高技能人才”,工作內涵是將成熟的技術和管理規范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和服務;工作場合和崗位是基層第一線。這些人才也是新形勢下必須培養的生要人才,是活躍在各條生產一線的直接生產者。將直接推動我國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在我國的人才中是比例占大部分的生產型人才,是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發揮著很大作用的群體。
如何培養好這些人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不論就業的需要、從生產的需要,推動經濟向前發展的需要,還是家庭的穩定富裕,經濟繁榮,以及國家的強大,都離不開這些人才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廣泛開展“思想關懷、心理關懷、工作關懷、生活關懷、成長關懷“等五大關懷,幫助青年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團隊的友愛,激發斗志、奮發有為。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構建理想信念教育,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革命傳統教育,防止奢侈浪費的習慣,常懷感恩之心。立足實際、展望未來,愛崗敬業、遵紀守法,、常思擔當之責,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自律意識。
實踐是最終的目標。加強教育培訓,堅持理論培訓與實踐鍛煉緊密結合,以“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通過青年講堂、實踐課堂、網上課堂等形式,引導青年適應新形勢,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提升綜合能力水平,不斷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運用多元互動載體,引入互聯網思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作用,研究打造青年咨詢互動平臺,構建“網絡活動陣地”,方便青年互動。
暢通崗位成才路徑。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強化崗位示范,潛心做事,在“實真細精”上下功夫,不斷強素質、提技能、爭一流。
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
中國是泱泱大國, 正處于不斷建設和發展當中,需要各種類型的經濟管理、行政管理、復合型的技術人才。人才的形成,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關懷培養。發展的要素是人才的培養和發現。
【參考文獻】
[1]劉佳霖.人才流失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中國市場,2018(27):107+109.
[2]呂中舒.企業戰略管理中的人為因素影響及優化探析[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