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娟
【摘 要】我國早在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出現了漆器,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漆藝已成為當今工藝美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統漆藝以其獨特的材質和技藝之美展現中國文化沉穩寬和、獨具內斂的特點,文章從漆藝裝飾工藝與裝飾材料兩方面著重分析,為傳統漆藝在當代手工藝中的延承與發展提出一些新的認知與見解。
【關鍵詞】漆藝;工藝美;材之美;延承與發展
一、異彩紛呈的傳統漆藝
漆藝作為有著七千多年歷史的藝術門類,總是與傳統、古董、收藏等字眼相關聯,逾千年寒暑而不失光彩,其藝術魅力與認可度由此可窺見一斑。每個時代的漆藝都有不同的特點,遠古時代的漆器簡樸而實用;戰國時期漆器有著獨特的浪漫與激情,到達了一個藝術高峰,出土的戰國時代漆器也是為數較多的;隋唐時期的漆器奢華富麗,但現存較少;宋元時期的漆器精致考究;明清代的漆器又又顯精致、繁復奢糜的風格特點。可見,漆藝在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歲月長河中隨著時代的更迭,時代文化的不同,漆藝不斷拓展、創新,與中國的歷史一起波瀾起伏,對民族藝術影響深遠,漆藝所包含的技藝之美以及材質美充實了民族文化底蘊。
二、漆藝之美
漆藝文化的發展史是一部材料與工藝創新的發展史,從最原始的天然大漆到骨牙玉石、玳瑁珍珠、金銀銅鋁等,材料的不斷充實豐富,促進了工藝的創新,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漆藝所呈現的裝飾美感就是材料和工藝完美融合的結果。
(一)漆藝技之美
我們驚嘆漆藝之美,也是感慨于它極其復雜的制作工藝,從考究的胎體到成品,各個工藝環節復雜多樣,要求嚴謹。
黑髹、朱髹的工藝美感傳達主要通過精細髹涂與打磨、推光,最終實現無泡、無痕、無滴,光潔如鏡,細膩精致;剔紅、剔黑除了髹涂、打磨更需精細雕琢,呈現技藝精巧之美;款紅、款黑雖也需雕刻,但與剔紅、剔黑不同,主要通過雕刻平面化的線、面來傳達,用自然流暢的線條表現刀工的精湛;蛋殼嵌與嵌骨牙,是運用漆的粘性,將蛋殼、骨牙進行鑲嵌,蛋殼嵌的工藝美感是通過蛋殼捺碎后自然開裂后形成的紋理及對疏密關系控制,形成素描明暗對比來表現,嵌骨牙則是通過對骨牙形制的打磨與合理規劃來傳達。
嵌金銀、螺鈿嵌、百寶嵌同屬鑲嵌類,除基本的做底工藝外,最主要的工藝亮點是對鑲嵌物材質與造型的合理搭配、塑造。無論是金銀、螺鈿還是百寶,鑲嵌之前都要對既定造型進行雕琢塑造,形象的生動性、線條的流暢性、材質搭配的合理性等都對最終裝飾效果的呈現至關重要。
脫骨填金(銀)與戧金(銀)都隸屬雕填類工藝的范疇。戧金(銀)是利用特制工具,在完成髹涂、打磨的漆底上進行戧劃成紋,其工藝要求較高,紋樣線條自然流暢,疏密有致,工藝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的表達;脫骨填金(銀),是利用已備好的模板,粘貼、取出后成紋,其模板的好壞直接影響紋樣效果,工藝性較弱,但其可復制性強,節約時間和成本。
彩繪是通過色漆描繪實現裝飾效果;綺紋填漆、彰髹工藝最主要的特點是成紋方式的不同,二者皆要依靠媒介物成紋,再髹色漆、打磨后完成,其紋樣的豐富性與引起料選擇的多樣性息息相關,其工藝魅力就是不確定性,給予創作者無限的創作空間;犀皮工藝與前兩者稍有不同,是通過有目的的髹涂多種色漆后,研磨而成,但其效果的不可預見性與前兩者相同,創作者的制作經驗、審美層次直接影響最終裝飾效果。
(二)漆藝材之美
1、質樸靜謐的裝飾材料
漆藝裝飾中能夠傳達質樸靜謐這一裝飾效果的材料有很多種,如常用的色漆、蛋殼、骨牙、木質材料等,配合不同門類的工藝種類,突顯材質的雅致溫潤之感,使之都完成了相近藝術效果的呈現。
2、瑰麗精致的裝飾材料
大漆具有著良好的兼容性,各類裝飾材料隨著工藝的進步不斷豐富,如當今漆藝中常用的金銀(片、絲、箔、屑、粉)、銅、鋁、玉石、瑪瑙、螺鈿等材料,價值貴重,色澤多變,各具性格特點。
金銀、玉石、瑪瑙,這些材質本身能帶給人們富麗奢華的心理感受,運用它們進行裝飾,效果自然展現;銅、鋁這類材質經加工后,其金屬質感與金銀類似,鮮明亮麗;螺鈿經打磨后,所展現的色澤夢幻多變,是其他材質所不能仿制的,裝飾效果別具一格。
三、漆藝材與技的延承與發展
通過上文闡述,我們了解到漆藝裝飾工藝與材料的可變性極強,多變的結合創造出變化萬千的藝術效果,其藝術形式可創作空間極大,但隨著社會審美的提高,人們對美的追求更加多樣化,漆藝要延續就必須要不斷創新發展。
吸納新材料與開發新工藝,是延承漆藝文化的必由之路。經典傳統工藝、材料的漆藝作品,價格較高,并非普通消費群體所能接受。各類新型材料、機械設備的加入,能夠輔助創新出更多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裝飾效果,大大迎合了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消費理念。如合成大漆的使用,干后雖不及大漆溫潤深厚,卻也有晶瑩明亮的視覺效果;聚氨酯類漆透明,適合調配各類明麗色彩,滿足絢麗多變色彩效果的創作要求;鋁箔及各類金屬等反光材料被大量運用,使作品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呈現出不同的美感等等。
漆藝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設計理念的創新,從題材內容到造型原則都要有所突破,擺脫傳統工藝與創作題材的約束,打破重構,融入現代造型元素,在保持民族風格、色彩的基礎上,使裝飾效果有新的發展,才能迎合現代人多變的審美需求。例如,近年以來,立足于我國傳統漆器的立體漆藝造型受到了韓國以及日本漆藝的影響,發展越來越快,借助新材料的同時,沿用漆藝中髹飾、沈金、蒔繪等多種工藝,使漆藝的發展更強調漆語言在環境藝術中的裝飾作用,當今其在國際上業已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藝術思潮。
國家政策的傾斜和保護,提升傳統工藝傳人社會地位和各項保障,使他們安心致力于工藝材料的研究與創新。引進優秀的青年人才,使他們能夠為漆藝文化的發展帶來新的設計理念,保護優秀工藝人才也就保證了漆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另外,采用新的市場機制,嘗試實行藝術品代理制度及網絡銷售。漆器大師黃時中先生感嘆:“我們自己做產品自己賣,但會做的人一般不會賣。像國外的畫廊,有嚴格的評級制,很規范,他們規定抽成百分之幾,絕不會因你產品賣了好價錢而提高抽成。但國內常常是中間商低價買入,高價轉出,真正的實惠沒有到生產者手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國際市場上必然有著無限前景。因此,打通市場銷售渠道,讓傳統漆藝文化走出國門,成為國際藝術品市場中的一員,對于漆藝的發展是百利無害的。
綜上所述,古今以來漆藝之大美,重點體現在藝人們對于紛繁復雜的各道工藝程序的精雕細琢中,對多樣材料的整合歸納調節中,手工藝的不斷再創造使得漆藝文化悠遠流傳。
【參考文獻】
[1]張飛龍.中國漆文化的整合特征研究[J].中國生漆,2006(01).
[2]姜斌.當代漆藝通用型材料的研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6.
[3]宋莎莎,宋魁彥.現代漆器藝術發展探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8(05).
[4]趙敏婷.傳統漆器設計元素的研究與應用[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7.
[5]張明.非遺傳承創新語境下的文創設計人才培養新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