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東
【摘 要】近年來,大眾傳媒種類日漸多樣,傳媒行業發展壯大,其影響力也逐步加大,它慢慢的被運用到大眾生活以及社會生產中,同時當代文學也從文學家的專利下放到民眾個人,漸漸的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大眾傳媒的進步,當代文學也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在面對機遇和挑戰時,社會對大眾傳媒和當代文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大眾傳媒;當代文學;影響
大眾傳媒與當代文學緊密結合,使得我國的當代文化的傳播方式得以改善和升級,豐富了大眾的精神生活,同時,大眾傳媒對于網絡的運用開辟了我國新媒體和文學新紀元。本文根據對大眾傳媒與當代文學的概括研究,由淺入深的對兩者關系以及大眾傳媒對當代文學的影響問題做出了具體探討。
一、傳媒與文學的淵源
(一)文學與報刊
報刊的出現為文學發展提供了載體,印刷產業的改良進步,加上經過文學家嘔心瀝血的寫作,作品才得以發表。由于此時人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報刊又具有時效性,且新穎可觀,人們對物質生活難以滿足的精神財富極度渴求,大量的印刷機器與產品應運而生,“新月派”等報刊的出版足以證明當時期刊的發展迅速狀況。那個年代有很多大家應運而生,魯迅等杰出文學作家為我國近現代文學做出了卓越貢獻,報刊便是成就他們的橋梁。對文學作品的發展具有突破性的進步意義[1]。
(二)文學與廣播
廣播具有印刷產品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報刊只能起到視覺享受功能且容易疲勞,廣播不僅解放了眼睛,且這種新型傳播方式讓人眼前一亮,將晦澀難懂的紙上文字轉變為口語化聽覺產品,人們可以邊工作邊享受,給收聽者帶來極度的聽覺盛宴。美國第一次播出《火星人進攻地球》時,便是采用廣播手段,給民眾帶來刺激的真實體驗,實現了文學的空前繁榮。
(三)文學與影視
文字描寫再生動、躍然紙上也不及將紙張上的經典利用影視媒介,以畫面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影視將文字敘述以大眾更能接受的傳播手段,通過聘請演員,加上后期特效,給大眾以更大的視覺沖擊,這是報刊等印刷產品無法匹及的。《紅高粱》影視作品就是影視化的良好典范。將莫言的紙上文學生動鮮活的形態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我國的當代文學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成就了莫言這類文學大家的藝術人生。而這也恰恰展現了我國傳媒的發展形態與趨勢:通俗化、大眾化。
二、大眾傳媒與當代文學的關系
(一)大眾傳媒是對當代文學的傳播媒介
當代文學基本上是通過影視、圖像等方式進行傳播表達,而大眾傳媒是其網絡傳播的媒介,為其提供信息以及傳播技術,是文化藝術載體的不二之選[2]。
(二)大眾傳媒轉變了文學審美方向
大眾傳媒引領文學作品向城市化、時尚以及趣味雅致方向邁進,擺脫了鄉村化文化寫作,將消費者向知識教養的方向引進。
(三)大眾傳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代文學的發展
當代文學作品是指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的縮影。傳統的文學作品仍采用官方體制文學,這個時期產生的文學作品存在著很多弊端。而同樣,當代文學大都向通俗化、大眾化發展,小說這種本影響不大的文體開始成為大眾的閱讀重點,而古典文學作品等高雅藝術反而開始呈下滑狀態,傳統的審美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
三、大眾傳媒對當代文學的影響
(一)大眾傳媒擴大當代文學藝術影響范圍
大眾傳媒使得當代文學多元化。世界、作家、作品、讀者這四大要素不再單單只是以前的只有兩者之間的簡單關聯,這四大要素因大眾傳媒的極速發展開始緊密相連起來,每兩者之間或者與其他要素之間都形成了更完善與更系統的接觸渠道,它們相互之間緊密配合,擴展與外界的聯系,激發創作靈感,反映當代的社會狀態,文學發展呈現“百花齊放”形式,使作家的作品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多的渠道接觸到消費者,也能讓消費者看到更加多元化的作品。其中,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被翻拍成影視或戲劇作品,通過網絡傳播,使這些文學作品不再說單調的文字,用圖像或是人來直接表演的形式呈現到眾多讀者也是觀眾的面前,這樣形成的文學的傳播維度從一個字的點,到圖像的面,在到演出的三維體驗,擴大當代文學藝術作品的受眾范圍,也擴大了文學作品的影響力,通過這些方式,將有靈感、有靈魂的作品傳達至世界的各個角落,能為當代文學創造出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3]。
(二)大眾傳媒呈現當代文學的主體內涵
經典的文學作品出版成書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但銷量并不可觀,其原因在于,這類出版物大都厚重繁雜,人物關系脈絡復雜,難于梳理,需要有一定文學涵養和文化底蘊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意義與作者想表達出的感情,也需要用一定量的時間去品讀,這些原因使得作品的受眾范圍不廣。相比之下,大眾更加青睞小說等短篇休閑娛樂雜志上的碎片式文學,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到有趣的內容而且簡單易懂。但大眾傳媒通過將繁復的經典作品改拍為影視作品,利用電視劇、電影的方式對文學作品進行包裝,使文學作品“簡化”,將長篇的,不間斷的作品,改造成一段一段的影像,能更容易被大眾接受。這種直白的影像信息有助于觀看者對歷史資料、革命文獻或文學著作等進行消化理解然后吸收。通過這種提升視覺感觸的方式,不僅僅使大腦的文字處理區開始活躍起來,也使得圖像處理區和聲音處理區都運作起來,給大腦更多信息,讓觀眾對其中的內容感同身受,以此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令大眾了解到文學作品真正所要表達的主體內涵。
(三)大眾傳媒為當代文學提供傳播途徑
電視、電影等傳播手段受到大眾青睞。也促進了文學類型的電視節目迅速發展,央視的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節目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典范,通過講壇的形式,給文學大家提供了一個舞臺,也給聽眾和觀眾提供了一個渠道,使大眾真正能對當代的作家提出對文學作品的看法,用這樣手段對文學作品進行對鑒賞和分析。通過主持人對觀眾的引導,令聽眾和觀眾更直觀的了解到我國的文學歷史和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其他的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拓展了青少年對中國古老文化的認知,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同時,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使我們的青少年對我們的文化更有自信,對文學更有興趣[4]。這些電視節目也可以幫我們吸引一批喜歡文學的人,營造起全社會對當代文學以及古代文學的喜愛與想深造其中的氛圍。
四、總結
大眾傳媒不僅促進了當代文學的傳播,還讓文學作品富有生命力,使文學作品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始終生生不息,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讓人們在生活之余能夠感受精神財富。同時為人們增添了生活情趣,提高了人類的審美。其作為媒介體,縮短了世界的距離,讓世界成為了“地球村”,加深了人們的共同認知,讓世界得以共同前進,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彭成廣.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第六屆青年論壇暨“學術話語新變:學術史、思想史與文學制度”學術研討會述評[J].文藝理論研究,2018(04):214-216.
[2]胡春艷.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大學生中傳播的主要渠道——基于29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03):113-118.
[3]唐宏峰.新機制、新媒介與當代性——對當代條件下文藝高峰建設的思考[J].文藝爭鳴,2018(06):85-92.
[4]吳玉杰.大眾傳媒與當代文學批評的市場角色[J].文藝爭鳴,2010(15):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