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峻川
【摘 要】扎染,我國最古老的傳統手工染色工藝之一,又稱“絞纈”。云南大理白族的扎染藝術作品更是以其獨特的裝飾性和藝術感染力而獨具盛名。白族扎染由十三種基本針法扎制出的上千種傳統圖案,展現出傳統手工藝獨特的民族底蘊和藝術審美,一直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歡。白族扎染紋樣中琳瑯滿目的視覺符號,是白族老百姓上千年智慧的結晶和民族的瑰寶。本文嘗試對白族扎染藝術的視覺符號進行分析研究,為當代藝術設計吸取新的靈感。
【關鍵詞】白族;扎染;視覺符號
在工業化大生產的今天,千篇一律的產品形態難免讓人感覺冰冷和毫無生機,人們開始渴望有生命、有溫度的設計產品。云南大理白族扎染藝術以其獨特質樸的美感、淡泊的氣息以及獨具的藝術審美,在傳統手工藝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白族扎染藝術中的視覺符號多以大自然為基礎,演變而成千變萬化的傳統藝術圖案,將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當做創作的主題和藝術的參照物,重新喚醒現代社會中人們空虛的精神世界。
一、云南大理白族扎染藝術的概述
扎染,我國四大傳統染織工藝之一。大理白族民族有著悠遠的歷史底蘊和燦爛的民族文化。白族扎染藝術在積累了上千年民族文化的同時,又融入了外圍的文化,形成了如今特具民族特性和藝術審美的傳統手工藝扎染作品。白族扎染技藝是將一塊白色的棉布通過撮皺、折疊、縫扎、翻卷等方法,將需要染印的部分扎縫緊密,形成疙瘩狀,放入染缸進行染色。由于折疊、縫扎的部分十分緊致,染料無法浸入棉布,從而無法達到染色效果的原理,最終呈現出藍白相間的花型圖案。由于手工扎制的原因,扎花的邊緣會形成染料浸染的混色效果,浸染的效果無法人為控制,所以白族扎染最終呈現出自然又千變萬化的扎染圖案。白族扎染藝術的圖案都是由當地居民手工縫制的,是最費工費時的工藝,圖案形成的視覺符號,透露出一股變幻迷離的神韻,一針一線都是文化美的呈現,具有強烈的民族特征和藝術魅力。
二、云南大理白族扎染藝術的制作工藝
白族扎染的工藝非常的繁瑣、復雜,從圖案的設計、繪制,到縫扎、浸染,再到最后的拆線、晾曬,前前后后循序漸進共需要十六道工藝流程。主要的工藝流程如下:首先將需要扎制的圖案繪制到白布上,再將白布拿給當地的白族婦女根據布面上的紋樣進行縫扎,不同的紋樣代表著不同的縫扎手法和工藝,縫扎好的布會最終會變成一塊緊致的疙瘩狀棉布,將扎好的布進行浸泡、去漿、漂白的步驟,浸泡柔軟的棉布就可以進行染色了。將棉布放入調制好的染缸中進行浸染,白族扎染采用的是傳統植物染的冷染工藝,染色效果無法一次成形,需要反復在染缸中進行浸泡——取出晾曬——浸泡——晾曬;如此反復多次,根據需要染色顏色的深淺不同,浸染晾曬的次數也不同,顏色越深重復的次數越多。達到浸染效果后,將染好的棉布進行拆線晾曬,最后碾平就得到一張完成的扎染布料。白族扎染工藝的每一道工序都由人手工完成,任何一絲的偏差和疏忽都可能前功盡棄,而這,也恰恰是白族扎染藝術獨特的魅力所在。
三、云南大理白族扎染藝術的視覺符號研究
據不完全統計,云南大理白族扎染圖案發展至今已有有一千多種圖案紋樣。這些豐富多彩的傳統圖案是白族人民生活情趣、審美意識的體現。是一種獨具民族魅力和藝術感染力的視覺符號。這一千多種圖案紋樣是由十三種基本視覺符號組合形成的。它們分別是小蜜蜂、珍珠花、雞眼花、平縫、毛毛蟲、馬牙齒、直條花、菊花、折上折、折下折、串梅花、反龍、纏繞,這些扎染藝術的基礎視覺符號是由扎染工藝的十三種基本技法縫扎而成的。其中小蜜蜂、珍珠花、雞眼花等視覺符號都是由其紋樣的造型形似相應的動植物形態而命名的。例如,小蜜蜂的視覺紋樣,紋樣外形猶如一只煽動著翅膀在亂花叢中飛舞著的小蜜蜂,頭頂上的蜜蜂觸角都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另一種叫“珍珠花”紋樣確并不因為形似珍珠,“珍珠花”最初因形似 “蜘蛛”而被命名為“蜘蛛花”,后因“蜘蛛花”會引起小朋友的不適,改名為“珍珠花”;“珍珠花”紋樣因起千變萬化的的幾何造型可以組成各種傳統吉祥圖案,已成為白族扎染藝術中應用的最為廣泛的圖形紋樣之一。如今,“珍珠花”紋樣是白族扎染藝術中重要的視覺符號之一。在眾多的白族扎染藝術作品中的圖案中,不難發現由“珍珠花”排列組合而成的身影。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叫“反龍”的紋樣。“反龍”的命名是由其扎制的工藝手法而命名的,將棉線直接纏繞在收緊的棉布上,拆掉棉線,能得到一條條藍白相間的線條,這些一條條節奏鮮明的、有序而無序排列的線條,在方與圓、曲與直的交替中尋求變化,藍白線條抽象的演繹著白族扎染藝術的節奏美和韻律美。成為大理白族扎染藝術中獨特的視覺符號語言。這些獨特的視覺符號,讓白族扎染作品獨具一種無聲的藝術感染力。白族居民在創作這些扎染藝術作品的時候,依照白族人民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意識,運用了這十三種扎染基本視覺符號,將這些視覺符號進行巧妙的排列和組合,創作出一幅幅“或神似或形似”的扎染藝術作品。
四、結語
白族扎染藝術通過對十三種基礎紋樣視覺元素的運用,運用重復、組合、排列等手法組成一幅幅千變萬化的傳統圖案。創作的題材囊括了大自然中的花、草、魚蟲、動物、植物、人物等內容,并根據其具體形象或美好寓意給它們取上各類新穎吉祥的名字,一幅幅扎染圖案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這些寓意豐富的傳統吉祥圖案,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情境的體現,也是他們內心美好愿望的期許。筆者希望白族扎染這些獨特的視覺符號,能夠重新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找出傳統視覺符號與當代藝術設計中藝術符號的共同性并加以運用,讓白族扎染藝術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出持久而絢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鐘義娜.探析白族扎染技藝[D].云南:云南藝術學院.2010
[2]鐘殷琳.云南大理扎染視覺審美研究[D].云南.云南藝術學院.2010年
[3]鐘張福昌. 振興中國傳統手工藝產業芻議[J].藝術生活,2005(4).
[4]鐘夏麗麗.扎染藝術的人文精神與設計傳承研究. [D] .浙江.浙江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