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卓
【摘 要】精準扶貧是當下扶貧政策不斷實踐中的主要扶貧理念及扶貧方式,但是在長時間的扶貧之路上,資金不足、治標不治本等問題足漸暴露。本文所提出的“通過大學生在線支教”實施精準扶貧,是在新形勢下結合互聯網發展,網絡進農村等條件下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精準扶貧方式。針對緩解和改善教育資源分配布局造成的城鄉二元格局,具有特殊意義。
【關鍵詞】精準扶貧;大學生;互聯網在線教育
一、問題提出
1、課題來源
近年來,習總書記多次對精準扶貧做出重要論述,城鄉之間差異化增加,城市發展前景讓無數從農村出來的精英不愿意回到鄉土。在教育上農村與城市的差距更是巨大,教育是立國之本,是能夠從根本上擺脫原有社會階級最有效的方式。在經濟無法快速發展的地區,只有從教育出發,才能有根本上擺脫和改變貧困的可能。
新東方CEO俞敏洪指出,“互聯網+教育”是一個對教育的促進和變革。互聯網為教育領域帶來的變革有幾個方面。第一,大大提高了學生學、好老師教的效率。第二,增強了學習趣味性。[1]今天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時代教育不可逆轉的趨勢,如何使互聯網教育更普及化,與中國扶貧脫堅工作結合起來,是重要問題。
國家不斷出臺政策號召大學生支援貧困地區教育工作。大學生投身于艱苦的條件下,奉獻自我,體現著當代中國精神。但城市高校仍有大量大學生資源閑置,與貧困地區資源缺乏形成鮮明對比。如何將二者更好結合,達到社會資源配置最優,以緩解以上兩個社會問題,是應著重考慮的問題。
2、研究目的和意義
扶貧形式選擇,是實現從根本上脫貧重要條件。[2]在“互聯網+教育”扶貧方法基礎之上,將大學生作為扶貧教育資源輸出主體,代替輸出形式,既能將大學過剩資源利用起來,又能達到教育資源傳輸目的。通過社會自我救助,減輕政府、相關機構負擔,或是使其能夠將優先的資源投入到更重要方面,將縮小城鄉教育差異化做得更好。
二、分析框架
(一)相關文獻
國內對教育扶貧模式或從提高教師各方面福利待遇激勵機制、城市支援農村等傳統優化教育資源、調整師資配置方式等方面入手[3]。在將互聯網引入扶貧策略是以政府為主體,農民為受體,幫助其自主創業、融入時代做智力準備。[4]但勞動力輸出,根本上不能改變貧困地區現狀,只能將不斷地外部“輸血”改造成內部“造血”。[5]在互聯網與教育扶貧相關領域,研究主要集中與互聯網將教育資源傳送到貧困地區,根據貧困地區差異配置教育資源,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以受教育者或貧困地區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習者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能夠自己安排時間和進度。[6]這是當下在線教育的普遍形式,都存在不足。
以大學生自主志愿的方式通過互聯網為貧困地區學生輸送大學中剩余教育資源,貧困地區學生通過國家硬件支援進行網絡學習。此模式若可以得到推廣,于貧困地區學生,可以免費獲得較好教育資源,減輕負擔。于大學生而言,在空虛的現代社會實現社會價值。同時這是一種社會自我救助的過程,政府可以減少經濟負擔,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
(二)研究重點問題
相關人士對該方式的看法意見;教育資源貧乏的地區是否有相應資源支持該項目的實施;大學生是否愿意參加在線支教;研究項目的利弊與解決方式等。
(三)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以深入訪談法為主,輔以文獻法。訪談對象為教育界相關人士、在校大學生、教育資源貧困地區學生及父母。訪談記錄學生20人,其他相關人士家長10人,大學生10人,教育相關人士5人。通過對相關人員對“大學生在線支教方法”觀點進行分析整理,以及相關資料對比整理得出結論。
三、研究結論與相關討論
(一)結論
本項目研究將供求雙方對于項目實施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研究。在對于供方大學生群體的資源的支援輸出以及需求方的資源接受的優勢及其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說明。
供方大學生資源豐富,且多數學生在訪談中表達出有支援、服務社會的意愿。需求一方,計算機普及率雖較低,但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等網絡信號接收設備便可實現信息的接收。
此項目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若實施,在某些方面可以一勞永逸。將部分教育扶貧的軟資源轉移到硬件設施方面,互聯網資源又可用于其他方面,創造新的機會。另一方面,大學生以此方式進行志愿服務,有助于大學生完善價值觀,在未來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方面增加穩定性,同企業單一的社會責任相一致。在整個過程循環中,可以有企業、大學生、受眾三方參與,是社會實現其自我救助的一種完整方式。
(二)相關討論
1、資料分析
該方式不是完全沒有缺點,其中仍有尚未解決的問題:
首先,互聯網能為貧困地區的學生帶去教育資源,但同時也能將垃圾信息帶到學生身邊,是一把雙刃劍。
其次,大學生是否能夠但擔負孩子的學業,全程陪伴。若是出現中途或頻繁換老師情況,可能對學生學習產生影響
最后,當下大學生質量良莠不齊,若是在過程中大學生不能保持一個師者的心,而是以“資助者”自居,不僅會對貧困地區學生學業上造成一定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
2、有效措施及可操作的應對方法
政府可以將原計劃經費進行硬件投資,為貧困地區統一配備。調查中發現,在全國創建文明城市政策下,部分村委會內設置的“綠色網吧”多被擱置。村委會可在課后將其應用于學生接受在線支教上,統一安排網上學習,安排人員進行監督,減少學生接觸不良信息。
大學生方面,學校可實行激勵機制。學生在完成在線支教公益后可獲得證書,證書可在學校評優、學業生涯或職業生涯有幫助,亦或將其作為學生必修實踐課。同時大學生注冊公益之前,學校或其所在學院可進行資格評估,以降低因大學生個人質量問題而對貧困地區學生學習方面產生影響的風險。
3、已經進行研究但由于條件限制未得出結論
互聯網在為貧困地區學生帶去知識的同時,也必將帶去負面影響。在可行性的研究上,無法對互聯網對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實驗調查分析。
4、需商榷的問題
對于大學生不能履行責任中途退出的問題,強制會失去了公益支教的意義,證書獎勵具有可行性,但激勵作用并不大。在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面前如何使大學生能靜心完成公益在線支教的完整過程。
除以上問題,支教對大學生吃苦耐勞精神的磨練通過互聯網支教的方式也會大打折扣,這也是互聯網在線支教相對于實地支教無法彌補的不足。
注釋:
[1]俞敏洪.互聯網+教育”將使教育本質更加容易實現[Z].人民網,2016-03-15.
[2][6]江辰,王邦虎.“互聯網+教育”扶貧模式機制建設分析[J].理論建設,2016(04):16-20.
[3]紀嚴.教育扶貧模式的探究[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4(10).
[4]毛漢碩.基于現代遠程教育的治理扶貧模式創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5(10).
[5]張學文,等.扶貧攻堅:要“輸血”, 更要“造血”[J].中國人大雜志,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