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景 王春平
【摘 要】學校是一個文化組織。學校文化的本質在于用文化精神培育人,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學校文化建設重在營造學校育人文化。文化反映內涵,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是規范辦學的重要體現。學校文化蘊含在物質、精神領域里,滲透于制度、課程和師生的行為中。當代學校文化的核心功能和價值在于,培育學生的科學與人文基礎,鑄就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個性。近幾年,我校著力打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積極探索和實踐文化育人,逐步推動學校內涵發展。
【關鍵詞】學校文化;育人;校園;理念
學校文化已經成為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特征,蘊含著一所學校的辦學品位。盡管人們對學校文化的內涵認識不統一,對學校文化的概念尚有爭論,但不容懷疑的是,學校是一個文化組織。學校文化的本質在于用文化精神培育人。而不是用技術行為打造人。學校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學校文化建設重在營造良好的育人文化。營造良好的學校育人文化,是樹立學校品牌形象,提升現代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所在。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不同。學校文化建設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營造育人文化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主要應在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以先進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引領
學校文化建設與學校發展是水乳交融的關系。校長是學校發展和學校文化建設的引領者。“一個好的校長就是一所好的學校。”這是從校長的辦學理念、專業素質能力和人格品質魅力三方面來說的。首要一點,校長要以先進的辦學理念來引領學校發展和營造學校育人文化。這里所說的辦學理念是一種辦學觀念,是辦學思想、靈魂和信念,它的內容包含有辦什么學校、實施什么教育和培養什么人才等三個重要命題。校長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蘊含著學校育人的文化精神,決定并影響著校長教育管理的行為,師生的學習、生活方式及生命發展軌跡,學校育人文化的品牌形象。校長辦學思想是對辦好學校愿景的描述、主張和解釋,是對辦好學校的理性思維和整體認識。校長辦學思想明確,辦有靈魂、有文化的學校,學校才能創新和發展。校長辦學理念要先進,辦學思想要正確,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具體來說應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第一,要充分體現國家的培養目標。要通過對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的實踐追求,使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得到全面落實,使國家課程改革得以全面實施,而不能在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方面主觀隨意和打折扣。要確保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方向正確,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和諧發展,而不能片面或畸形發展。
第二,要充分體現對主體生命的尊重和關愛。要以人為本,通過辦學理念的實踐追求,給每個學生注入富有價值內涵的、既有的客觀精神文化,最大限度地使全體學生得到充分發展,以提升學生健康成長的生命質量,不準有排斥、歧視“后進生”“學困生”等對主體生命的不尊重行為發生。
第三,要有鮮明個性特征的育人文化。一個富有思想又講究實際的校長。要對學校歷史文化積淀進行分析反思、審時度勢、把握現實、憧憬未來,力求辦出個性鮮明、具體實在的學校。不好高騖遠,不空喊口號。努力打造學校個性品牌文化。使學校具有競爭力。
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包括校長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課程觀、質量關、人才觀和管理觀,決定并影響學校辦學目標的過程和方法、學校文化發展所從事的具體實踐行為、學校教育的品質。校長辦學理念、辦學思想的提出,不是給人聽和看的“口號”和“標語”,而是學校師生共同追求的理想精神,是一種認同并付諸實踐行動的文化信念。一方面,是需要被教師理解、認同的教育理想和精神:另一方面,校長要把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作為引領,成為指導學校文化發展的思想文化核心。進而貫徹、滲透到校訓和學校整個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并內化為全體教師的自覺行動。以此作為學校辦學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校長要想實現對教育思想的引領,就要研究和培養教師成為有教育思想的人,引領用教育思想武裝了頭腦的,履行教書育人光榮使命的教師隊伍。校長前瞻性的辦學思想,高遠的培養目標,富有人文氛圍的校園文化情懷,讓教師心中永遠有追求,讓學生充滿著天天向上的進取精神和自信心,使校園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家園,學生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個性得到張揚,引領師生實現理想的人生價值。
反思有的農村初中校,把辦學定位在“多考上幾個學生”,為“應試”而把“文體課”“非考科目”擠掉,甚至有的初三課程還沒有開設。或初中課程沒有學完,就“分流”出一部分學生,使學校的人氣減弱。這種做法不但降低了義務教育質量,干擾了教學秩序,也使辦學出現了非良性循環,被“分流”出的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提升,不利于學校育人文化的營造。
二、以開展豐富的活動為載體,活躍精神文化
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給人以精神的熏陶和心靈的滋養,有助于培養師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提振師生的精神風貌。近年來,我校積極開展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綠色文化“三進校園”活動,讓大家增長更多有價值的知識,活得更有精氣神。
(一)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用厚重的國學經典滋養心靈
中華民族在創造燦爛中華文明的過程中,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史跡、經典著作。這些博大精深的國學經典文化,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鋪就了一批又一批后學才俊的成功之路。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至今仍是學校教育的寶貴資源。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說:“優秀傳統文化就像‘母乳,從小吃‘母乳,公民才能感受到祖國母親的溫暖和親情,感受到祖國母親的偉大,才會更加熱愛祖國。”因此,我們必須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讓歷經歲月淘洗的經典和傳統文化滋養師生心靈,提升師生的思想修養和道德情操。
古往今來,無數成功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實踐說明,有計劃地、持之以恒地讓孩子們多讀、多記一些好東西,對他們日后文化底蘊的形成、文風的養成、精神境界的提升,都有極大的支撐作用。目前,小學的教科書在古典文學、歷史經典等方面都有空前的增加,為國學教育的加強和推廣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較大的空間。
我校注重經典詩文的教學,倡導大量閱讀,嚴格要求學生背誦課標推薦的70首古詩,積極推薦學生閱讀中國古代寓言、成語、神話和民間故事。近年來,我們在全校掀起了“讀經典,誦詩篇”的熱潮,讓廣大師生切身感受中華經典文化的魅力。自去年以來,開設校本閱讀課,為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提供時間保障。我們精心編制校本誦讀教材,把《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增廣賢文》等蒙學經典納入其中。每學期舉行一次與誦讀相關的大型比賽,舉行兩次誦讀驗收活動,評選誦讀優秀班級和學生。在教學樓張掛蘊含傳統文化內容的展板,利用廣播和LED顯示屏滾動播放勵志的名言、佳句和經典詩文,使學生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用偉大的革命傳統陶冶情操
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見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昭示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諦。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革命者感天動地的豐功偉績,革命者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永遠都是感動和教育后來人的最佳題材,永遠都是激勵人們開拓進取、矢志不渝的強大精神支柱,其感召力是教科書不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