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仙
【摘 要】本文結合野外生存訓練的特點,從訓練目標、訓練內容等不同的維度來組織野外生存課程,旨在通過有益的探討為野外生存課程的推廣和實施建言獻策。
【關鍵詞】野外生存課程;設計;實踐
野外生存教育,是指圍繞一定的教育目標,遠離生活的熟悉地,到野外自然環境中,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的總稱。高校野外生存教育課程由野外生存理論學習、校內模擬訓練及野外實訓3個模塊組成。野外生存教育實訓內容屬于艱苦和危險條件下的戶外體育活動,是學生感知野外環境所帶來的各種生理與心理體驗的最重要環節,也是對教學效果的檢驗。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野外生存訓練的特點,從訓練目標、訓練內容等不同的維度來組織野外生存課程,旨在通過有益的探討為野外生存課程的推廣和實施建言獻策。
一、開展野外生存訓練課程需要考慮的問題
1.課程的體系的不完善
野外生存課程和其他的基礎課程相比,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來看都有著較大的區別。我國大部分的普通高校開設野外生存課程還處于起步的階段,相關的經驗交流非常少,可見,野外生存課程體系的建設需要相應的實踐與完善。
2.教學設備的欠缺與師資力量的不足
野外生存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的學科知識非常廣,有天文學、林業學、地質學、教育學、基礎醫學等。目前,我國還沒有相應的師資培訓機構,而且大多數高校都沒有相應的模擬場地和環境條件。
3.野外實踐的安全以及保障壓力
因為野外生存的實踐地點是遠離群居的山區、荒漠、叢林、高原等自然環境,較為復雜的地理環境可能出現山洪、泥石流等意外情況。而且,在實踐的過程容易發生中暑、溺水、食物中毒、摔傷、蚊蟲咬傷等意外。這些可能突發的事件都給學校以及教師帶來一定的安全壓力。
二、設計和實施野外生存課程的前期準備
1.培養師資力量
建設相應的教育主管的部門可以盡快的組織戶外運動方面的師資培訓。通過一定的培訓和經驗的交流,最大限度的推動高校開展野外生存、生活訓練等戶外運動類課程的發展。
2.基礎的建設
已開展了野外生存課程的學校應注重校內模擬實踐的基礎建設,依賴自然保護區建立起國家級等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的實踐基地,為高校開展野外生存課程的規范化以及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基礎保障。
3.授課方面
提倡教學采用教師團隊的授課方式,充分利用每一位教學的特長,針對相應的內容模塊開展教學。同時,也可以考慮引入一些社會上有著豐富戶外活動、生存經驗的人員參與至學校的課程以及教學工作。
4.提前制定安全工作預案
在野外生存實踐中,安全教育與安全防范必須擺在首要位置,在實踐前必須提前制定好野外生存的安全預案,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防止惡性事故的發生。
5.深入研究課程目標及課程內容的設計思路
如何設定野外實訓課程目標與實訓內容;能否安全、合理地實施野外實訓活動;野外實訓的評價與考核如何進行;學生在身臨其境的艱苦環境中,所體現出的情意表現和意志體驗是否符合課程目標與學生自身的發展要求。這些現實問題如何解決,將直接關系到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的成功與否,同時也關系到課程目標能否實現。野外實訓教學的設計、組織與實施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三、野外生存課程的設計及實施
1.設定野外生存課程目標
首先需明確的是一個課程的設定指的是這個課程開發的相關教育價值,這其中不單是有利于課程和培養目標的關系,還需明確其編制工作的方面,并且有利于課程內容的組織及選擇,為課程的實施以及評價提供相應的標準。所以,根據以上的要求,對于野外生存課程擬定以下基本目標:
(1)運動的參與。讓學生零距離的與自然接觸,挑戰自我,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參與至戶外運動的愛好和興趣。
(2)運動技能的學習。通過野外生存課程的學習,學生掌握一定的野外生存的基本常識及技能,提高適應大自然的能力。
(3)身體健康水平提高。學生的體能和對于外部環境改變的適應力提高,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
(4)促進良好心理健康。在學習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意志,開發自我的潛能,改變一定的情緒狀態,樹立起正確的團隊和自我的意識,培養能吃苦的品質。
(5)適應社會的能力。通過野外生存課程學習,培養團隊之間的協作、互助精神,同時處理好合作與競爭的關系,最大限度的提高社會的適應能力、社會責任感。
(6)培養專業技能。通過野外生存課程的學習,學生掌握一定的與野外生存相關的理論知識,并掌握一些基礎的戶外運動的技能,具備相應的突發事故的處理能力以及戶外活動的教學策劃和組織能力。
2.設計課程時數
考慮到體育專業限選課時數的一般要求或公共體育選項課一學期為一個小周期的現狀,我們將野外生存課程總時數設計為36學時,其中理論教學模擬訓練為20學時,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野外知識與野外活動技能。實訓時間為2~3d(按16學時計數)。我們將野外實訓工作基本流程分為“前期策劃準備”、“野外實訓”和“后期總結評價”3個階段,目的是保證實訓教學的整體性、規范性和教育性,實現實訓教學的效益最大化。具體實訓流程:校內理論學習與模擬訓練(20學時),實訓的前期策劃;實訓工作準備;野外實訓2~3d(16學時);實訓體會與經驗交流,成果展示;實訓評價、成績評定、實訓總結。
3.搭建課程結構,完善課程內容
野外生存課程的結構以及內容主要分為理論課、校內實踐、野外實踐三大部分。教學內容在選擇上體現了“三基”的原則,可以真實的反映出野外生存以及生活的知識、技能和技術。同時,還注重了創新能力、適應力、競爭力等方面的培養。教學時數共32學時。課程的組織內容如下:
(1)明確野外生存實踐活動的目的
組織一次野外生存實踐活動一定要明確此次活動的目標,確保每一項工作都可以落實。組織者要對交通、住宿、安全、經費、人員等事項進行考慮并計劃,從而確保野外生存活動的質量。
(2)設計并安排野外生存實踐活動的內容
組織工作是否合理是順利完成野外生存實踐的關鍵,現對野營活動、野外定向兩種最為常見的野外生存實踐進行簡單的介紹:野營活動是在一個豐富的純自然的環境中體驗生存,讓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激發潛在的能力,要求組織者具備專業理論的素質;野外定向是一定要使用地圖、指南針等工具,所以要掌握這兩種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判斷文獻的技術是野外生存訓練的基本技能。
4.課后考核評定
(1)理論考核占30%:內容包括了野外生存的理論知識、課程的概述等;形式可不局限與筆試,也可以通過抽簽的形勢進行現場的回答等;
(2)實踐操作占20%:考核的內容包括了野外活動器材的使用、營地的搭建、救護模擬等,同樣也可以通過抽簽的方式進行相應的考核。
(3)野外實踐占50%:野外生存實踐的綜合評定由老師召集各小組的組長組成學生考核小組,這些考核小組根據學生在野外的實踐記錄和相應的態度、表現等進行綜合式的評定。
四、結束語
野外生存課程從根本上突破了體育課的封閉,豐富并完善了我國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但是,對于戶外的實踐活動而言,要求學生離開學校進入自然環境,所以在活動與生活中都要有所規劃、組織并完善相應的監控系統,才能克服各種環境所帶來的困難。
【參考文獻】
[1]黃玲.海島野外生存訓練對大學生心理品質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04):90-93.
[2]王慧麗.高校體育教育開設野外生存訓練課的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03):113-114+117.
[3]姜麗.對開展野外生存訓練課程的構想[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3(0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