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西院)副主任醫師 羅 紅
毒素是人類安全的大敵,但是,以毒攻毒,自古有之。在了解毒素的結構與功能以及作用機制后,人類開始用毒素來作為有效藥物。最明顯的例子是肉毒毒素的臨床應用。
生活實例1:
沙市的張女士是一名會計,6年前退休,每天做做飯、跳跳舞,生活十分愜意。5年前,張女士左眼角、下瞼會偶爾跳幾下,因俗語說“左眼跳財,右眼跳災”,她覺得是喜事,就沒有重視,漸漸發展到左側嘴角抽動、情緒激動,精神緊張時尤為嚴重,眼睛都睜不開,嘴角右半邊臉都拉扯著往上抽。后來,張女士口角多次抽搐,才到附近醫院就診,被診斷為“面肌痙攣”,經藥物治療卻沒有明顯效果,且癥狀進一步加重,嘴角向患側偏斜嚴重。聽熟人說起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擅長治療這種病癥,張奶奶隨即來到我院康復醫學科。醫生在對患者病情進行詳細分析研究后,考慮可以給予局部注射治療,經與患者充分溝通,為張奶奶注射了1次小“毒針”。漸漸地,張奶奶抽搐次數開始減少,癥狀逐漸緩解,目前已經有5個月沒有抽搐了。
生活實例2:
荊州的吳先生因長期高血壓發生腦出血,由于送醫及時,生命是保住了,但也留下后遺癥,左側肢體偏癱,僵硬,活動完全不能自理,并且還因肢體僵硬,夜晚疼痛厲害以致于難以入眠,服用很多藥物都沒有效果。入院后,醫生仔細為吳先生進行了相關檢查,經專家綜合研究,決定給予左側肢體注射小“毒針”。現在吳先生癥狀有了明顯緩解,左手已能握物,夜晚能睡一個安穩覺,生活質量也提高了。
那這個奇妙的小“毒針”是什么,為什么又叫“毒針”呢?原來,小“毒針”名叫肉毒毒素,是以往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搶救不及時還有性命之憂。不過,通過現代工藝的去毒提純,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治療各種肌肉痙攣性疾病,如上述提到的面肌痙攣、痙攣性斜頸、腦卒中后的肌肉痙攣,也可用來治療各種疼痛如緊張性頭痛、偏頭痛、頸源性頭痛、肌筋膜疼痛、慢性腰背痛、網球肘等。
3種肉毒毒素可用于臨床
肉毒素是厭氧菌梭菌屬肉毒桿菌釋放的一種外毒素, 共有7個類型(A,B,C,D,E,F和G)。研究較多的是A、B 兩種亞型, A 型活性強、作用時間長、毒性也最強,臨床應用以A 型為主;B型可作為對A型抗毒素產生抗體患者的替代治療。目前有3種A型肉毒毒素和一種B型肉毒毒素應用于臨床。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肉毒毒素產品的適應癥有眼瞼痙攣、頸部肌張力障礙、上下肢痙攣、慢性偏頭痛等。
目前,國內合法的肉毒素有2種:蘭州生產的肉毒素——衡力與美國進口肉毒素——保妥適(Botox)。
肉毒素治療肌痙攣性疾病效果好
肌痙攣(俗稱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運動過度,表現多種多樣,具體取決于病灶的大小、部位和損傷時間。肌痙攣可導致各種有害的結果,如疼痛、畸形和功能受損。局部肌肉注射肉毒素是治療局灶性肌痙攣普遍且易于接受的方法,耐受性很好,有大量強有力的證據說明這種方法能降低痙攣患者的肌肉張力,繼而改善患者功能。例如:
A型肉毒毒素治療眼瞼痙攣的有效率一般在80%以上,約50%重獲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視覺功能。雖然有15%~50%的患者出現上瞼下垂、視物模糊復視、局部痛脹感、瞼外翻和眼部刺激癥狀等副作用,但輕微、短暫,且均可恢復。
A型肉毒毒素治療痙攣性斜頸的有效率為53%~90%,其伴隨癥狀如震顫、肌痛等也得以緩解。起效時間平均為1周,癥狀改善的最佳期在3個半月。副作用為注射部位及周圍疼痛、頸肌無力、吞咽困難、惡心等,以吞咽困難最常見,多數副作用在停藥兩周內自愈。
肌注肉毒毒素還能明顯改善卒中后肌痙攣。如今在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多個國家,已批準使用肉毒素治療卒中后上肢和下肢肌痙攣。近幾年在我國,肉毒素注射在卒中后肌痙攣的臨床應用亦越來越廣泛。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注射肉毒素后改善肌張力障礙及后期的康復療效幾乎是永久性的,不需要重復注射。有人認為,可能是肉毒毒素直接作用于神經中樞或通過改變肌肉活動的傳入促使脊髓突觸重組,另一種可能是治療后患者活動性增加,減弱的健側大腦半球對患側大腦半球的抑制作用。
還有一些與肌痙攣相關的疾病也可用肉毒毒素治療,這包括手震顫、喉肌力障礙、因脊髓損傷引起的神經原性膀胱與直腸括約肌痙攣、多發性硬化癥引起的腿痙攣和腦癱兒童的痙攣狀態。肉毒毒素對運動機能亢進和肌肉緊張性失調也有作用,包括抽搐、磨牙癥和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等。
最后提醒,只有在肌痙攣的評價和治療方面有經驗的臨床醫生才能注射肉毒毒素。因此,患者有肌痙攣癥狀時,最好到正規醫院康復科及時就診,進行詳細檢查,制定明確、切實可行并且可測評的目標,然后合理使用肉毒毒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