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烏克蘭特派記者 朱曉磊
自2014年烏克蘭東部爆發沖突以來,烏克蘭局勢持續動蕩,至今仍不平靜。然而,《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赴烏克蘭首都基輔與南方海港城市敖德薩采訪發現,在非戰亂區,人們生活旅游有安全保障,尤其是基建領域對投資的需求十分旺盛,蘊藏不少商機。
經歷兩次顏色革命之后,烏克蘭貨幣貶值70%,如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2000多美元。《環球時報》記者在烏克蘭城市街頭觀察到,銀行取款機兩旁有巨大的電子幕墻,顯示著當地貨幣格里夫納與主要外幣的兌換匯率。當地人解釋說,因為匯率變動較大,所以要實時提醒顧客。
“移動的錢袋!”環球時報旗下環球網組織的“‘一帶一路央企行”活動近日在烏克蘭舉行,采訪團成員聽到了很多“歡迎中國來投資”的聲音。2017年,中國企業在烏克蘭相繼發力,包括新疆交建、中水電等7家公司相繼獲得大型能源及基建項目的簽約。但這遠遠不夠,中國駐烏克蘭使館新聞代表丁建偉博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烏克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未來20年有2.6萬公里的公路需要維修”。
烏克蘭基礎設施建設部南方港港務局局長希羅科夫也對記者表示,南方港還有一批待建項目,比如港口泊位、公路和鐵路等,“希望中國企業不僅前來承攬,而且能夠為這些項目融資”。2017年,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旗下的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港灣”)承攬南方港的糧食碼頭、航道及調頭圓疏浚項目,合同金額約6200萬美元,成為近年中國企業首次成功中標烏克蘭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目前,糧食碼頭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希羅科夫對該工程展現出的“中國速度”尤為贊嘆,同時也希望與中國港灣能繼續在新一年加深合作,投資新的項目。
但對于合作伙伴的呼吁,中國港灣烏克蘭分公司經理林濤表示要謹慎評估風險,考慮經濟可行性。中國港灣烏克蘭分公司南方港項目部項目經理張偉也坦言,在烏克蘭最大的風險就是商業風險,“說白了,就是怕給不了錢”。
中國駐烏克蘭使館臨時代辦鄭薇告訴記者,政治不穩定也是企業望而卻步的原因之一,由于烏克蘭正處于選擇發展道路的關鍵時期,企業因此會經常遇到一些法規的朝令夕改。
“錢怎么返到中國去,也是一個問題”,丁建偉表示,烏克蘭外匯管制很嚴格,企業將利潤匯出需要納稅,有時附加稅可高達30%-40%。“不過,中烏兩國央行已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企業可以利用這一政策降低匯兌費用。當然我們也希望中資銀行在這里設立代表處,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護中資企業的投資收益”。
眼下,烏克蘭與歐盟聯系國協定已經生效,一些商品享有零關稅出口歐洲的優惠政策。鄭薇說,聯系國協定生效后,一些歐盟的法律也適應于烏克蘭,中企可利用歐盟法律或借用第三方法律平臺保護自己。“烏克蘭是與歐洲標準最為接近的國家,雖然說其法律制度還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但它終究是一個講法律的地方。”丁建偉也認為法律在烏克蘭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此外,鄭薇認為,烏克蘭人口素質高,中資企業可以考慮在開拓歐洲市場時雇傭當地人,人工成本低。據記者了解,在中資企業工作的烏克蘭大學生月薪平均為200—300美元,在當地為中上等收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雖然提示企業有關風險,鄭薇仍然希望企業可以開拓思路。她舉例稱,烏克蘭法斯提夫再生化纖廠是由一家中國民企投資,2014年投產便遭遇時局動蕩,但企業主選擇了堅持,開拓歐洲新渠道,如今其再生化纖產品占烏克蘭市場的90%,并享受免關稅政策出口至歐盟國家。▲
環球時報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