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朝暉
日前,網上傳聞有教師因用尺子打了調皮學生,而被迫賠償3萬元的事。事情的真實原委,因未有詳細報道,很難深究。但由此探討對學生該不該有懲戒教育,很有現實意義。筆者以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同樣沒有適當的懲戒,對學生的成長來說,很難說是完整的教育。
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懲戒一直存在于中華傳統師道尊嚴中,并延續至今,自有其合理成分。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認為,中國傳統教育對世界教育最大貢獻之一就在于強調師道尊嚴,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時代發展到今天,在西方功利主義和后現代化思潮的沖擊下,我國教師權威日漸式微,以至于帶來了許多新問題。我們大都有這樣一種體會,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越來越束手無策,教師對學生越來越不敢管也不敢罰。因此,無論從理論層面、政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強調適當的懲戒教育仍非常必要。
與懲戒教育相對的恐怕是快樂教育。而審視當下社會流行的快樂教育,只夸獎不懲罰的弊端,已然給很多家長帶來困惑,更給教育工作者帶來許多新的挑戰。如果快樂教育等同于從小放縱孩子的天性,等同于孩子喜歡學什么就學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對家長來說,孩子未來發展只會遭遇更多困境,埋下更多隱患。對于學校教育來說,脫離懲戒,只談快樂和鼓勵,對孩子的過錯過失一味容忍而不管教,很難說盡到了教育者的本分。倘若某些負責任的教師懲戒了學生,并因此遭到家長舉報控訴等,長此以往,只會導致教師越來越不敢管學生,越來越不敢擔責,后果可想而知。任由孩子“野蠻”發展,受不得一點挫折,最終對家庭和社會都會造成極大危害。
以鼓勵為主要方式的快樂教育,來源于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推崇的自然主義教育觀。這種觀點主張讓教育符合孩子們的天性,讓其自由自在地成長。從理論上來講,這并沒有什么問題,許多教育家也都做了有益的嘗試。但在我國當下現實中,完全照搬西方,用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難免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更讓筆者擔憂的是,許多家長機械、片面地理解快樂教育,以為只是鼓勵,讓孩子獲得所謂的快樂,就能讓孩子得到好的成長,這完全是一種誤解。西方在推崇快樂教育的同時,并非不要規矩和規則意識,并非不尊重教育規律。這點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適當懲戒,就是要讓孩子們遵守紀律和規矩,懂得感恩和敬畏,明白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鼓勵也好,懲戒也罷,只是方式和途徑,有各自的優點和不足,應該有機結合,而不是任由其走向極端。因此,懲戒也是有邊界的,不能演變成對學生身體或精神的傷害。最根本的是我們要基于對教育規律和學生心身規律的認識,做到真正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在當前盲目推崇快樂教育的氛圍中,筆者以為,適當的懲戒教育仍有必要。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社會應該共同堅持這樣一種教育理念,并在實踐層面維護好我們教師的合法權益。▲
(作者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