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江
2017年11月2日,南陽市120多名農業加工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的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南陽農業發展的未來。大家一致認為,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生產優質農產品是做強南陽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南陽市將“突出綠色引領、發展有機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總戰略。
“我們以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市建設為統攬,以發展有機農業為中心,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動農民增收為目標,突出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兩大重點,狠抓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兩大關鍵,著力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強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著力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扶持新主體、拓展新渠道,努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南陽市委書記張文深表示。
“五個提升”開啟現代農業強市之路
到2020年年底,南陽將實現“五個全面提升”目標,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明顯進展,初步建成河南省領先的現代農業強市。
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全面提升。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品牌建設初見成效,產業鏈、價值鏈、增收鏈基本健全,培育形成一批優質糧油、果品、蔬菜、食用菌、苗木花卉、中藥材、畜產品、水產品等特色產業知名企業和產品品牌。
質量效益水平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動植物疫病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發展格局。
適度規模經營引領水平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基本構建,規模化經營面積占比在80%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骨干力量,新型職業農民數量明顯增加,農民素質普遍提升。
技術裝備水平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基本構建,以高標準糧田為基礎的產能保障格局基本形成;畜牧業、水產業、農產品加工和倉儲物流設施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災害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高;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8%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在80%以上。
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全面提升。農業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
富民強市的綠色食品產業
綠色打底,建設現代化山水田園城市,青山、綠水、厚重文化,是南陽的寶貴財富、獨特優勢,最具個性競爭力。
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南陽重點圍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抓住現代農業強市建設關鍵環節,著力在結構調整、產業培育、綠色有機、精深加工、擴大流通、規模經營等方面率先發力,率先突破。
2017年12月1日,記者看到,集多功能食品產業于一體的鎮平想念食品產業園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該園區是一個集糧食收儲、加工、掛面生產、熟鮮面、預制面、中央大廚房、現代化智能倉儲物流于一體的多功能食品產業集聚區,總投資12億元,分三期建成。這是南陽市2017年實施的17個重點項目之一。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形成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成為豫西南最大的糧食加工、食品生產加工基地,在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的同時,進一步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與此同時,南陽綠色食品產業的品牌效應也逐步顯現。目前,南陽市食品行業已有仲景、想念兩個中國馳名商標,以及吉祥結花生油、格里鮮雞蛋等7個省級著名商標。
發展綠色生態養殖,是南陽確立畜牧業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方向。在抓好畜產品質量安全,確保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大前提下,突出生豬、肉牛、肉羊、蛋雞四大優勢產業,重點抓好牧原生豬、科爾沁牛業、河南豐園禽業、南陽東嘉農牧、方城鴻旺牧業五大龍頭企業。
目前,南陽綠色食品產業帶動作用日益凸顯。據統計,2016年,以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食品企業有3家,超億元的企業有13家。綠色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滿足大眾消費需求的同時,有力地帶動了種植、養殖、加工、包裝、倉儲、運送、餐飲等二三產業快速發展。
南陽綠色食品不僅活躍在中國人的餐桌上,還走向了更廣闊的國際舞臺。自2016年9月南陽市獲批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以來,南陽市食品農產品出口貨值70.1億元,同比增長17.3%,創歷史新高,連續多年穩居河南省轄市第一,占河南省同期食品農產品出口總值的40%。一年來,南陽市出口食品農產品合格率持續上升,已達99.7%,高出全省1.6個百分點,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出口產品未發生國外通報退貨情況,區域性、系統性和行業性重大質量安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西峽香菇”“西峽獼猴桃”“新野牛肉”“牧原生豬”“想念掛面”“三色鴿牛奶”等一大批優勢品牌享譽海內外。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提升,對食品營養與健康要求的增強,特別是對高品質綠色食品需求的大幅增長,為有機農業和綠色食品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南陽綠色產業的發展令人期盼。
標準化引領有機農業生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對我們合作社的發展都是利好消息,給足了我們做好綠色有機農業的信心。”2017年12月3日,在內鄉縣中以高效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以農業高科”)的有機果蔬大棚里,負責人龐博對未來的發展信心十足。
近年來,南陽充分發揮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和國家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的拉動作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按照搶占前沿、區域推進、標準引領、完善體系的要求,強化有機農業體系建設,打造南陽有機農業知名品牌,推進質量興農,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以發展有機農業引領和推進南陽農業轉型升級。endprint
“在這里蔬菜、瓜果都不使用化肥、化工農藥等有害物質,肥料采用生物菌種酶肥。全程使用有機肥和人工除草、除蟲。”龐博介紹,公司目前已有粉貝貝、羊角蜜瓜果產品獲得有機認證。
內鄉縣中以農業高科是南陽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一個縮影。目前,南陽累計認證無公害基地333個,無公害農產品370個,綠色基地25個,產品82個,有機農產品420個,地理標志農產品8個。全市“三品一標”累計認證總面積達335130公頃,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42%。有機農產品生產面積、有機產品認證數量雙雙居全國地級市首位。目前,南陽已有300多家企業、合作社進行了綠色有機產品認證,新型經營主體成為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的主體,并逐步向優勢主體集中。
好品質為綠色有機產品在全國打開了市場,臥龍區“格里鮮”雞蛋打入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連鎖超市,“想念”牌掛面暢銷國內外華人市場,“亞洲一庫大閘蟹”成為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簽約的固定供貨商。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和重要水源地,南陽在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京的同時,以有機農產品進京項目為平臺,為首都人民也送去了綠色健康的農產品。2017年,進京蔬菜399萬噸,產值59.5億元,供港澳蔬菜9萬噸,產值3.77億元。“中線渠首公司”在北京市建立了8家“中線渠首有機村”有機產品超級賣場。“水源地”和“中線渠首”有機農產品品牌進一步叫響,擦亮了南陽綠色生態的招牌。
特色苗木花卉產業也是南陽綠色農業的重要產業之一。在南陽月季博覽園提升項目工地,南陽月季基地總經理趙磊介紹說,依托籌備舉辦2019年世界月季洲際大會契機,我們將進一步做大做強月季產業,弘揚月季文化,打響南陽月季品牌,打造世界月季名城,全力加快南陽月季產業上檔升級步伐,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扮靚城鄉,富裕老鄉,為南陽轉型跨越、綠色崛起作出新貢獻。
南陽綠色有機農業近年來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總體來看,產品生產還處于起步階段,普遍存在著規模小、檔次低、渠道窄、效益差等問題。今后一個階段,南陽市將把引導企業加強宣傳、提高產品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開拓市場作為工作的重點。
為此,南陽市開辟多種途徑打通市場。在2017上海國際有機產品博覽會上,南陽30家企業推出了獲得有機、綠色、地理標志認證的產品80多種。展會期間,南陽市還舉辦了有機農業推介暨現代農業對外合作項目發布會,共簽約15個貿易類、招商類項目,簽約資金19.8億元,取得了豐碩成果,開辟了南陽綠色有機農產品推廣銷售的新渠道。
2017年9月12日,南陽市政府與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加快了南陽優質農產品進京的步伐。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是北京的“菜籃子”,雙方將在推動南陽有機農業發展、優質農產品進京銷售、食品健康安全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領域開展全面深入合作。
順應全市上下綠色崛起謀發展的深切期許,南陽的發展態勢更加蓬勃,南陽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
高端智能的智慧農業
未來的農業生產誰來管?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不斷變化,這個問題也開始變得越發現實。現代農業的元素,在南陽近年的農業實踐探索中不斷涌現。
2016年8月,南陽市政府與致生聯發、中線渠首(南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南陽市智慧農業項目,3.53億元合同資金全面介入南陽市農業生產智能化升級,旨在解決農業生產鏈條“零碎”的現狀。
智慧農業在南陽各縣區正呈現怒放花開之勢,新野縣的誠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誠為農業科技”)基地的物聯網、內鄉縣的中以農業高科以色列園區的高端農業技術裝備,都在積極布局和引進智慧農業綜合項目,以提升農業現代化的信息處理能力。
在新野縣歪子鎮誠為農業科技的獼猴桃基地,500畝示范方用上了兩套智能化管理系統,一是物聯網系統,二是水肥藥一體化智能應用系統。物聯網灌溉系統利用小氣候工作站和傳感器等設備,對園區的風速、風向、氣溫、降雨量、土壤墑情、地溫,以及苗情、蟲情、病情等實時全景監控,自動澆水、打藥、施肥,杜絕了人為因素的誤差、誤判,實現了精準管理。水肥藥一體化智能應用系統,根據傳感器收集的數據,自動生成配方,肥藥隨水噴施,需要澆水時自動起動,需要施肥打藥時自動提示,用工成本由原來的每畝8個400元降至1個40元。
基于物聯網所產生的多功能特性,相比利用互聯網擴大銷售的電商化,智慧農業帶來更多的是“基因”上的改變,“簡單說,就是將分散的農業板塊打通,輔以信息技術實現生產、質量控制預測等,將農業產業工業化。”誠為農業科技董事長徐華解釋說。
“讓農戶像上班一樣勞作,將農業產業各環節打通,這是智慧農業作為物聯網嘗試的典型作用。”中線渠首公司基地負責人程海濤表示,“目前,項目涉及的有機種植、采收、包裝等各方面標準已制定完成,2017年已完成自有基地和系統建設。這就將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與農戶增收、農業標準化融合在一起,也是現代農業的高標準探索。”
田園綜合體的農村樣本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建設一批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
在方城縣楊集鄉鴻旺牧業種養結合生態休閑觀光園,萬畝丘陵道路縱橫,暖冬時節,花卉植被顯露崢嶸,映入視野的是一幅具有恢宏氣勢的田園風情景觀園林。園中道路都由水泥或石子鋪成,花壇、菜園也是用石頭和木塊壘起,整飭干凈。不久后,這里的山門區、動物園、散養區、美麗鄉村將會成片出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與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方城縣委書記褚清黎根據鴻旺牧業養殖特點提出的“養好豬、種好田、植好樹、建好園”思路,在河南省和南陽市先行先試,把養殖業與種植業結合起來,在農牧循環經濟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實踐,提出了“生歿雙循環”理論,建立以縣級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為龍頭,以鄉鎮(街道)或規模養殖場病死畜禽收集點為依托,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等各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構建起了科學完備、運轉高效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徹底解決了病死畜禽亂拋問題,切實保證了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和養殖安全,使畜禽養殖逐步由傳統粗放型向技術集約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探索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可復制的現代畜牧業發展模式。這種農牧循環模式,通過廢物利用,不僅改善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生態環保難題,也帶動了農民致富。
經過不到10年的發展,如今,鴻旺牧業場區占地總面積1500多畝,年產值達3億元,目前正著手建設的鴻旺牧業休閑生態觀光園,已經流轉土地9000多畝,2018年就能實現集苗木種植、瓜果采摘、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生態養殖為一體的新型農牧發展綜合體。公司總經理王付良表示,只有產業良性發展,才能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真正實現生態宜居,共同致富。
記者專門驅車前往該縣二郎廟鎮的望花湖觀看了萬畝林地田園綜合體。方城縣副縣長蘇自清向記者介紹說,二郎廟鎮打造的獨具特色的田園綜合體,是以德云山風情植物園為核心,在莊科村周邊區域把農民手中的土地流轉或托管出來,通過發展農宿賓館、建設萬畝花海、打造兒童樂園、規劃特色水景觀、開發藤蘿灣戶外運動項目等盤活旅游資源,帶動發展生態高效的農業特色產業,為當地群眾和外地游客提供休閑、娛樂、消費服務,讓百姓共享旅游業發展帶來的豐厚效益。
從廣袤的鴻旺牧業種養休閑生態觀光園,到望花湖畔的二郎廟萬畝生態資源戰略儲備林基地,方城縣描繪的田園綜合體正在喚起人們的鄉愁。如今,以產業支撐田園綜合體走向繁榮的特色小鎮,在陽光下已具體而微。
“新時代南陽‘三農工作,將深入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剛剛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委部署要求,牢牢把握綠色發展和提升質量‘兩大主題,真正把‘三農工作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農村、農民,落實到各類農業生產主體,向著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大步邁進。”中共南陽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齊宗儉語氣堅定地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