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早田
【摘要】財政平臺集中支付是事業單位提升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的創新性舉措,但是在財政平臺集中支付具體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所以事業單位有必要分析自身財政平臺集中支付工作現存問題,并整合事業單位關于財政平臺集中支付工作的成功案例,思考事業單位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加強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的推廣應用。
【關鍵詞】事業單位 財政集中支付 問題 措施
一、引言
財政平臺集中支付改革作為財政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一項涉及整個財政管理的基礎性、綜合性改革。我國各級事業單位自開展財政平臺集中支付改革工作以來,勇于挑戰、探索創新,部分事業單位先后進行了“科技+制度”、“互聯網+平臺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等推廣、管理模式的創新實踐,并取得顯著成果。然而這些實踐畢竟只是部分試點或者各級事業單位的成果實踐,財政平臺集中支付改革實踐具有很強的不平衡弊端,大多數事業單位的改革工作或困難重重,或進入“瓶頸”。因此集中分析現階段突出問題,并結合成功經驗思考改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二、事業單位財政平臺集中支付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財政平臺集中支付制度的完整認知和執行力度
財政平臺集中支付制度雖然是面向全國所有事業單位的財政管理制度,但是實際推廣應用中的確存在較為嚴重的不平衡性。如北上廣等發達城市和沿海地區各方條件充分區域的政策執行力度較高,在財政平臺集中支付制度普及推廣和應用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效;而很多基層事業單位或經濟欠發達地區,信息閉塞,對財政平臺集中還缺乏全面認知,推廣實行進度及執行力度較為緩慢且整體所占比例較大,嚴重影響改革的整體進度。這種區域層級落差與財政平臺集中支付制度為了深化財政改革、深入基層、加強廉政建設、惠及民生的目的相悖。
(二)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系統建設中對先進技術利用不足
財政平臺集中支付是集會計服務和管理監督為一體的財政管理模式,其目的是提高財政工作效率,保障財政資金安全運行。集中支付對財稅庫銀之間的聯系性、銜接性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事業單位目前并未在優化銜接方面采取行動;也沒有建立適應平臺集中支付管理的會計核算和資金清算系統。信息化、數據化時代為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系統建設提供了良好環境,然而事業單位能否為財政平臺集中支付建設準確“把脈”、準確“開方”還有待觀察。
(三)保證財政平臺集中支付實行的相關機制設置不完善
現階段很多基層事業單位內控制度不完善,關于財政管理的制度亦需要優化,整體而言缺乏能夠保障財政平臺集中支付實行的相關機制和制度。國家相繼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支持加強新財政管理模式推廣運行,但是不同單位具有自身的發展特點和實際發展處境,需要在大環境中實現自我優化、自我完善;傳統的財政資金審核、撥付流程不能適應新模式,預算管理、監督、層級權利劃分等如何調整;如何妥善處理新模式層層支付形式導致資金管理過程更復雜等問題都反應了一些事業單位關于財政平臺集中支付運行的制度不健全、機制不完善的矛盾。
三、完善事業單位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的措施
(一)加強對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的認知,提高人才素質以強化執行力度
各事業單位可以通過借鑒學習、經驗交流、人才培訓等措施加強認知,強化人才執行力。發展相對緩慢的事業單位可以學習先進經驗,打破既有模式,拓寬財政電子支付平臺建設新思路。事業單位可以定期組織團隊考察學習活動,到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管理工作表現優異的單位參觀學習,積累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水平。為了加強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系統的推廣和應用,事業單位應該做好培訓指導,提高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事業單位間可以加強聯系,聯合開展培訓活動,通過小范圍座談與大面積培訓相結合,政策宣傳與業務技術講解相結合,深入預算單位現場指導與電話答疑相結合等多種方式提高培訓效果;上級事業單位可以選派業務與技術骨干開展點對點幫扶、宣講,加強對基層事業單位的業務與技術培訓,由上到下凝聚合力推進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的覆蓋工作。如去年山東省在新的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系統正式上線之前舉辦了4期1600人次的操作培訓班,大幅度提升了后期執行效率。事業單位還可以建立支出執行日報制度,加大支付協調力度,強化集中支付支出進度責任制,多措并舉強化事業單位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的執行力度,助力事業單位財政平臺集中支付深化改革。
(二)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實現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系統信息化
推進事業單位財政平臺集中支付信息化,要完善事業單位硬件設施,推進支付的電子化實施,深化財政系統電子化管理。作為首批支付電子化管理試點省份,河北省自2015年以來不斷探索創新,先后引進應用了“電子憑證庫”、“安全支撐控件”、人行財政兩端備份等新技術鞏固支付電子化管理,于2016年完成省級財政專戶電子支付模塊和會計集中核算管理平臺的測試并正式上線運行,目前縣級覆蓋率將達到83.7%;與此同時積極探索與財稅庫銀橫向聯網系統、財政財務管理系統、非稅收入管理系統、政府采購業務處理系統等相關財政業務系統的有效銜接,并緊抓大數據時代機遇,集中收集整理電子化數據,通過建立統計模型和數據不斷積累為事業單位財政管理提供強大的數據和預知性決策支撐,旨在實現省級集中支付“全部業務、完整流程、所有資金”統一納入支付電子化管理。如各級事業單位以科技創新促進財政平臺集中支付快速、高效、規范、標準管理,如山東省創新采用“電子套章”的印章管理模式、率先建立了憑證庫之間、憑證庫與業務系統之間和業務系統之間“三層”電子對賬機制實現自動對賬,通過有效銜接財政支付信息與部門單位核算信息、優化電子支付前置系統、打通資金清算快捷通道以優化業務流程等,這些關鍵業務環節取得成功實踐被兄弟省市廣為借鑒學習,成功打造出省內事業單位財政平臺集中支付電子化的品牌。
(三)完善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實現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精細化管理endprint
事業單位應該著力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和預算管理制度,為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的順利實施構建良好框架,打造和諧有利的環境。事業單位內部制度的建立完善首先要與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同步,要積極學習政策、規定、會議內容,領會文件精神,并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如《財政部關于鄉鎮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及《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單位財政票據核銷管理的通知》宣布自2018年起停用手工財政票據,全面開展財政票據電子化改革等相關政策內容都為事業單位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和預算管理制度提供了新思路。事業單位合理設定內部崗位和操作規程,分事設崗、相互制衡的方式防止職權濫用,優化會計審核工作,通過對所有崗位設置初審和復審兩崗為財政平臺集中支付上好“雙保險”,系好“安全帶”;健全預算執行動態監控體系,強化監督管控力度,對三公經費、政府采購、現金支出等重點領域和資金支付進行重點監控,保證政策落實到位。為資金支付設置“門檻兒”,劃分采購資金的數額區間,制定不同的撥付申請流程;并開設“綠色通道”,高效及時處理緊急情況;增加崗位互補環節,如通過設置業務ABC崗將原來的支付時限5個工作日縮短到3個工作日,全面完善資金內部控制管理,增加流量、縮短時限,促進財政平臺集中支付提質提效。根據新《預算法》規定建立符合事業單位自身發展的規章制度,嚴格預算支付流程、強化預算單位的責任意識、對集散賬戶清理工作做出新要求,同時強化部門監督機制,利用好“互聯網+財政監督”模式,全面助力事業單位財政平臺集中支付“全面覆蓋”。
四、結語
事業單位財政平臺集中支付是深化財政改革,優化財政資金配置利用,加強廉黨廉政建設的重要手段。源源不斷的政策制度的支持財政平臺集中支付深入發展的“溫床”,事業單位應該在國家政策規定的保護下,提高認知、培育人才,充分利用信息化、數據化這一“電子引擎”優勢,發揮財政平臺集中支付的財政“造血”功能,幫助納稅人管好政府的“錢袋子”,切實落實事業單位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蔡玲.淺析行政事業單位國庫集中支付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5,13:74-75.
[2]馮娜.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11:162-163.
[3]汪亞琦.Y農科所實行國庫集中支付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安徽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