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玉米生產中,河南省不少地區夏播玉米果穗出現空穗、花粒、苞葉過短、籽粒外露、穗軸彎曲等生長不正常的現象。
一、發生原因
(一)氣候條件
氣候因素是2017年夏玉米果穗出現各種不正常現象的主要原因。以豫北地區的新鄉市為例,2017年7月中旬積溫304.1℃,日最高氣溫全部超過32℃。此時該區域玉米大部分正處于小喇叭口期,最適宜溫度為25℃。高溫干旱天氣會抑制葉原基的發育和伸長,造成苞葉短小、果穗籽粒外露異常。7月下旬,該區域玉米處于大喇叭口期,是決定玉米穗粒數多少的重要時期。2017年7月下旬降水僅3毫米,比常年少九成以上,形成了“卡脖旱”,致使部分雌穗、雄穗抽不出來,導致玉米空棵,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
2017年8月上旬,有7天最高氣溫超過35℃,降雨量4.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0.6毫米。此時正值玉米抽雄散粉時期,整個吐絲過程需要5~7天,是玉米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其需水臨界期。但這一時段氣溫異常升高,造成花粉失活,花絲無法正常受精,出現玉米授粉異常、基部缺粒、頂部嚴重虛尖的現象較為普遍。
(二)栽培管理措施不當
調查中發現,同一品種因播期不同而表現的異常情況不同,因為只有在穗分化期遇到了高溫干旱天氣才表現嚴重,而播種過早或過晚的地塊玉米穗分化時期錯過了這個不利時期就極少受到影響,如豫北地區在6月8日~13日進行夏直播的地塊發生較重,而5月25日前后進行麥壟套種的地塊發生較輕。
實地調查發現,有的地塊玉米種植密度6000株以上,致使田間通風透光不良,光照不足,植株光合作用減弱,有機質合成減少,影響了夏玉米雌雄穗的發育,造成禿尖、缺粒等畸形現象。
(三)土壤、肥水和營養
沙性土壤鹽分較高,低洼易澇,耕作層過淺,蓄水保肥能力差,土壤瘠薄,空稈畸形穗發生嚴重。另外,夏玉米在孕穗至吐絲授粉時期,遇到干旱澆水不及時,造成夏玉米水分供應不足,影響有機質的制造與運轉,使玉米吐絲較晚,田間花粉減少,花粉、花絲壽命縮短,致使玉米空穗或禿尖缺粒現象發生。
(四)品種影響
同一地塊同時播種的不同品種,受影響的程度有差異。不同品種對環境變化敏感程度不同,當不良的外界環境條件超過了品種的適應范圍,就會影響其正常發育。其中美系血緣的玉米品種發生較重,而鄭單958類型的品種較輕,其中白軸品種發生輕,紅軸品種發生重。
(五)藥物影響
為防止玉米倒伏,農民在玉米孕穗期過量、過晚(13片葉以后)噴施了化控劑,此時恰遇玉米孕穗對藥物的敏感期,再加上高溫、干旱或高濕等惡劣氣候的疊加作用會造成藥害。為防治病蟲害,在高溫時段過量噴施三唑類殺菌劑或對美系品種比較敏感的殺蟲劑也可能導致苞葉和果穗的不正常發育或發育不同步,同樣會引起果穗及苞葉的不正常發育。
(六)病蟲害發生程度
玉米各種葉斑病和玉米苗枯病、紋枯病、莖基腐病的發生,都可能影響玉米正常的生長發育,致使玉米生長不良,尤其是玉米蚜蟲在玉米抽雄時開始大量發生,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開花授粉,造成果穗畸形、禿尖缺粒。
二、防治措施
(一)合理選擇種植品種
首先選擇穩產、抗逆性強的品種,最好選擇2~3個生育期相近,株高穗位差別不大,抗逆性互補的品種,或者紅軸、白軸品種混種或間作,減少單一品種或氣象條件引起的風險。
(二)合理密植
按照不同品種的生長特性,按要求適期播種,同時種植密度要合理適當,切勿盲目增加密度。同時,推廣寬窄行種植(寬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模式,這種模式田間透光性較好,光能利用率高,可以增加果穗營養,促進果穗分化,有助于玉米達到穗多、棒大、豐產的目的。
(三)加強田間管理
1.適時播種 根據不同玉米品種的生長特性,要合理調整播期,盡可能使玉米在孕穗至吐絲授粉期錯過夏季的持續高溫。
2.合理施肥 增施有機肥,平衡施用氮、磷、鉀肥。實現有機無機肥相結合,滿足不同階段玉米生長對養分的需求。
3.加強田間管理 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在高溫出現之前及時灌溉可改善田間小環境,降低溫度。噴施適宜的葉面肥,既可以減低植株溫度,也可以增強對高溫的抵抗能力。在玉米生長的中后期,要及時進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確保玉米果穗能正常生長發育。
(河南省輝縣市冀屯鎮人民政府 劉利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