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
【摘要】本文回顧了國際內部審計協會關于內審增值的概念定義,分析了央行內審價值提升的復雜性和提升目標。在綜述了央行內審價值提升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以價值鏈理論為依托,探析了央行內審價值提升的橫向和縱向路徑。最后,提出了央行內審價值提升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央行 內審價值 增值 價值鏈 路徑
一、引言
2009年1月,國際內部審計協會重新明確了內部審計的定義,引入了“增加價值”的概念,指出內部審計的最終目標就是幫助完成組織目標,實現價值增值。該概念鮮明地突出了內部審計活動的價值增值主張,體現了現代內部審計發展趨勢和時代特征。
中國人民銀行作為“政府的銀行”、“發行的銀行”和“銀行的銀行”,其主要職責為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和維護金融穩定等十四項,不僅要承擔中央銀行的社會公共責任,還要滿足金融消費者和金融機構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由于其兼有上述公共和經濟屬性,其獨特性決定了央行內部審計價值增值過程較為復雜。根據價值鏈理論及公共行政價值理論,央行內部審計并非直接實現經濟增值,而是以發揮職能作用為途徑,對整個央行價值鏈起輔助作用。即以確認和咨詢活動為主要活動內容,一方面促進央行行政效率提高、管理成本降低、社會地位提升;另一方面,促進央行履行貨幣政策制定傳導、防范風險和維護金融穩定職責,從而實現央行經濟價值和公共價值的統一。
二、文獻綜述
袁文英和王紅莉(2011)[1]以人民銀行內部審計存在的價值為切入點,探討了內部審計實現人民銀行價值增值的途徑:評價各項內部管理的規范性、改善業務活動的安全性、提高職責履行的效能,并指出內部審計實現人民銀行價值增值需要從觀念、地位、環境、人員、技術等五個方面予以保障。程福壘(2013)[2]從我國央行內部審計價值增值的內涵入手,分析了實現價值增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結合當前的難點和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王敏等(2013)[3]先對內部審計價值增值內涵做了介紹,然后運用SWOT戰略分析法,對基層央行內部審計價值增值現狀及內外部影響因素做了全面的梳理分析,并嘗試開展內部審計價值增值路徑選擇的對策研究。王凱俊(2013)[4]首先闡述了近年來內審職責的延伸和發展變化,進而論述了重新定位內審職責的必要性,提出如何明確內審職責定位,實現增加價值的目標,更好地為央行治理服務的相關建議。馮雪(2013)[5]使用平衡計分卡的方法對人民銀行內部審計部門價值評估進行了思考和有益的探索。劉燕(2014)[6]首先以人民銀行內部審計價值增值的內涵為切入點,進而探討了內審價值增值的方式選擇,提出了值得思考和關注的問題。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課題組(2014)[7]從IIA新定義和國際內部審計發展趨勢分析入手,闡釋了內部審計價值增值定位的理念以及其理論基礎,并結合價值鏈理論和價值增值審計的初步實踐,探討了央行內部審計增值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人民銀行內部審計價值增值的實現路徑和建議。張孟君等(2014)[8]以國際內審協會定義的內部審計的價值增值概念入手,結合基層央行三年內審轉型實踐,分析了當前基層央行內審價值增值的價值所在及難點,提出了將風險導向審計理念貫穿于內審工作的始終、審計關口前移及實現基層央行內審價值增值的六個途徑。
上述關于央行內審價值提升的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央行內審價值提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對于央行內審價值提升的路徑和途徑雖然也有涉及,但沒有以價值鏈等理論進行系統推導。本文嘗試以價值鏈理論為依托,推導央行內審價值提升的路徑,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三、人民銀行內審價值提升路徑分析
(一)橫向內審價值提升路徑
所謂橫向內審價值提升路徑是以本級人民銀行內審部門活動作為出發點,研究本級人民銀行內審部門的職能活動提升本級人民銀行價值的路徑。
1.確認活動價值提升路徑。
(1)開展審計活動,督促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內審部門通過開展確認活動,也就是開展各類審計檢查,發現業務部門存在的問題,推動問題整改,促進其規范履職。內審部門根據業務部門問題整改情況以及風險防范考慮,適時開展后續審計,確保發現問題整改到位。(2)實現信息共享,“大監督”促進業務合規。建立審計信息溝通機制,實現與其他監督部門、業務主管部門信息交流常態化。提供審計線索,溝通審計發現,分析問題形成原因和有效整改措施,共同推動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到位。建立審計資源共享平臺,分享審計依據庫、審計案例庫、審計發現問題庫等資源,實現“大監督”格局,共同促進業務合規,履職高效。(3)充分運用內審成果,服務管理決策。及時向人事部門提供審計信息,對業務部門屢查屢犯以及不認真整改,輕視制度、敷衍塞責的情況,進行責任追究;向人事部門提供上述問題涉及的相關責任人名單和違規情節,建議作為單位績效考核和干部任用的參考。
2.咨詢活動價值提升路徑
(1)適時開展風險預警,防范各類風險。審計項目開展前,向被審計對象發送近年來審計署、上級行和同級監督審計相關單位、部門和主要業務時發現的問題清單,提示存在的風險隱患,對其進行風險預警。督促其認真對照清單開展自查,時刻繃緊神經防范風險。在開展審計項目時實時關注風險,及時發送《風險提示函》等風險提示文件,向被審計對象提示相關風險,督促“立查立改”,及時防范風險隱患。發揮內部審計的“懸劍效應”,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平臺,定期更新審計發現問題庫、典型案例等內容,聯合其他監督部門、業務主管部門共同提示風險,督促業務部門及時進行風險排查,規范業務操作。(2)“數據分析”服務管理決策。充分利用“上下左右”信息資源形成“大數據”,對以前年度審計發現問題進行分類匯總,從審計發現的業務領域、問題性質、嚴重程度等角度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全局性、趨勢性的問題向管理層匯報,提高審計建議的前瞻性,服務全行治理。具體流程見圖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