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驅動戰略與經濟轉型均與產業結構升級相聯系,本文分析區域創新能力形成過程,以京津冀區域為例,探討京津冀區域產業結構的比較優勢和制約區域創新能力的因素,以此為基礎,建立京津冀區域發展的資源共享機制和循環機制。
【關鍵詞】產業結構 創新 發展機制
國內外學者對區域創新能力和產業結構關系已進行過很多研究,研究成果促進了經濟發展。國內創新能力與產業結構的研究,大多數都是從比較優勢、產業集聚、金融發展等角度進行研究,而對產業機構與區域創新能力的互動關系方面研究較少。本文以京津冀區域為例展開研究。
一、區域創新與區域創新能力
區域協同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等內容,具有整體性和動態性的特點。主要作用表現在一是利用創新要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利用創新來創造和發展區域的競爭優勢,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現代化,從而保證區域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區域創新能力提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在科技創新實力的支撐下,充分利用區域內的科技創新資源,以區域勞動者為能動主體, 通過生產要素的能動轉換, 協作完成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活動,創造出新的創新產出,從而提高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從京津冀近幾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來看,科技創新在支撐和引領產業創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京津冀產業結構與區域創新能力
一般來講,越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產業結構越合理且第三產業占比就相對越大,其核心競爭力越強,從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衡量區域間三次產業的專業化程度來比較分析區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在最近的幾年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京津冀地區尤其河北地區的發展。
從2013年統計年鑒可知,河北省在不斷提高創新能力的同時,開始從第一和第二產業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變,并且增長迅速,從2013年三次產業增加值來看,河北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相對于北京天津第一產業仍然增幅較大,而天津集中于第二和第三產業,這說明河北省仍然依賴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和傳統產業的發展,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和技術。而天津與北京相比,仍然需要提高和加強其科技創新能力。
發展創新經濟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核心問題,從發達國家創新過程規律來看,R&D投入強度大于2%的國家或者地區,其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創新驅動階段。2013年北京的R&D投入強度已經達到了6.08%,遠遠高于2%。天津2.08%,同樣達到了創新驅動水平,河北省是三地區中最低的只有1%,但從第三產業增加值來看,河北省已經加大了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
三、京津冀產業結構比較優勢分析
北京自身三產業與其他兩地橫向相比,第三產業專業化程度都最高,與普遍認為的北京產業布局相吻合。北京是全球創新資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對各種優質資源具有極強吸納能力,是全國科技創新、高端服務、技術擴散的中心,研發機構和科技人才高度集聚,創新能力遠高于天津、河北,這是不言而喻的。
天津自身第二產業專業化程度最高,橫向比僅次于河北,其比較優勢是第二產業。憑借自然資源、港口及較多高端科技人才和大型知名企業集團匯集的優勢,天津形成了重化工業和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等產業。依據發展比較優勢要求天津定位是“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在科研組織資源和財力資源方面,天津結構較為均衡。
與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的科技創新能力在三個地區中是最低的。河北省在基礎設施、人才培養等方面投入比重較大,但是由于其人口眾多和面積較廣,在科技人力資源方面,實際人力資源水平仍然較低,這也導致了河北省的創新環境差。河北省在科技創新領域投入,高??蒲袡C構數量,在知識創造和獲取方面,都不及天津和北京,而且承接北京和天津技術能力較低,三區域間的科技創新資源不能自由流動。
四、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制約因素分析
首先是區域科技創新的聯系與協作程度低,在歷史上的很長時間里,三個地區各自為營,地方政府按照自身規劃進行科技創新,導致產業結構雷同,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利用率低下,資源得不到良性循環。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嚴重阻礙了創新要素的流通,區域內缺乏全局觀念,使得科技創新資源的潛力和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其次是現有的協調機制更多關注資源優勢互補,沒有著重區域整體科技資源的系統規劃??萍紕撔碌漠a業合作化不足,由于區域科技創新的聯系和協作程度低,延伸到產業化多方面受到阻礙,以致要素流動效率低下。
最后是政府在建立合作共享機制方面,忽略了科技創新關鍵層面,如知識產權保護,科技創新的投融資制度等方面,缺乏相應的制度激勵和約束政策。城市科技合作缺乏引領創新的動力機制,共享機制和政策環境的支持。
五、京津冀區域發展機制
(一)京津冀區域發展資源共享機制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京津冀創新資源差距較大,區域之間的創新資源沒有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首先建立了京津冀地區的資源共享機制。資源共享機制,實現京津冀三個地區在科學信息數據、專業技術、資本和人才要素以及創業孵化服務的共享。建立資源共享機制不僅能夠縮小京津冀區域間科技資源分布差距,同時加強區域間的聯動,推進區域范圍內產學研資源的集成與互動,充分發揮科技資源的資源和作用,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提高區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實現京津冀三地區區域協同創新發展和產業結構向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
(二)京津冀區域發展循環機制
科技創新能力在各個方面都能夠促進區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創新要素中,技術是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基礎,是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動力。創新能力的實現能夠引導技術上的創新,而技術上的創新進一步誘導產業創新,從而能夠相應調整區域的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并以此為基礎最終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的實現又能夠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依次再循環,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都在不斷的穩步提高。整個的循環過程中,我們必須有相關制度的鼓勵和支持作保證才能夠順利進行,因此有可以通過制度創新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科技創新投融資制度,鼓勵企業和人才制度的創新,建立區域間的合作共享機制,實現科技體制的改革等各項制度來保證區域間的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循環過程。
參考文獻
[1]馮英娟,楊丹.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構成與提升機制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8,06:21-23.
[2]王衛東.長三角城市群協同創新發展機制研究[J].企業經濟,2011,12:125-128.
[3]楊連云.京津冀——正在崛起的中國京津增長第三極[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陳慧敏(1991-),女,漢族,河南安陽,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