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宇
【摘要】本文采用中國2003~2012年工業企業分行業面板數據,構建“C—D函數”模型,對環境規制強度與企業創新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以進一步厘清環境規制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環境規制 技術創新 波特假說
一、波特假說的主要內容
環境規制的概念最早由波特提出,他認為環境規制不但不會影響企業生產,反而能夠提高產業競爭力,并闡釋了環境保護能夠引發創新,抵消成本,從而增加凈收益并提升競爭力的主張。這一主張被稱為“波特假說”。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觀點認為,環境保護會造成企業成本增加,環境保護強度便成為社會福利與私人成本之間的角力,社會福利增加與廠商的生產成本增加會相互抵消,并降低行業競爭力。而波特認為,這種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天然對立的立場,產生于環境管理的靜態觀點。在靜態情形中,科技、生產、加工和消費者的需求水平與偏好都是不變的,環境規制必然會提高生產成本,并減少廠商在全球市場上所占有的份額(Porter,1995)[1]。波特進一步指出,國際競爭的模式并非處于靜態模式。而在現階段,只有那些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公司才擁有競爭優勢。因此,競爭優勢并非取決于靜態效率或者在固定條件下最優化的選擇,而在于變化條件下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生產率和創新產品的能力。由此波特認為,環境規制有利于一個國家的產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研究設計、變量和樣本
(一)數據來源于變量定義
1.變量的選取與定義。除環境規制外,技術創新還受行業規模、資本勞動結構及企業平均規模的影響。各變量定義如下:
一是技術創新(I)。由于考慮行業規模的影響,故以研發經費(R&D)投入占該行業當年營業收入的百分比表示技術創新能力。計算公式為:RD=(R&D投入/營業收入)*100。
二是環境規制強度(ER)。本文以行業污染治理成本占行業產值的百分比作為衡量環境規制強度的衡量指標。計算公式為:ER=(行業污染治理費用/行業總產值)*100。
三是行業資本密集程度(CL)。行業的資本密集度會影響到產業進行技術創新的能力和水平。行業的資本密集度由各行業的資產總計和從業人數的比值表示。計算公式為:CL(萬元/人)=(行業資產總計/該行業從業人數)/10000。
四是行業規模(SC)。行業的生產規模將對行業的技術創新意愿、能力有重要影響。本文采用行業的資產總額來度量行業的規模。
五是企業平均規模(AS)。國內外學者認為內部企業規模會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意愿、能力產生影響。本文使用企業平均規模(AS)來反映行業內企業的集中度。計算公式為:AS(億元)=(行業資產總額/行業內企業個數)/100000000。
2.數據的來源及說明。本文以中國工業行業2003~2012的數據為研究對象。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其中各行業營業收入、總產值、行業資產總計、企業個數、從業人數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各行業R&D支出來自《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各行業污染治理費用來自《中國環境統計年鑒》。
(二)實證模型設定
借鑒王國印、王動(2011)[2]的方法,建立各行業技術創新產出的具體函數,并對函數兩邊取對數以對其線性化,同時可以減弱異常值的影響,得到的實證方程為:
ln(RDit)=b0+blln(ERit)1+b2ln(CLit)+b3ln(SCit)+b4ln(ASit)+eit(2-1)
其中,其中,I表示技術創新產出,ER表示環境規制強度,CL表示資本勞動結構,SC表示行業規模,AS表示企業平均規模;代表行業,代表年份,b0、b1、b2、b3、b4為待估參數,e為殘差。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實證結果
本文的數據經面板單位根檢驗顯示皆平穩。采用豪斯曼檢驗對隨機效應和固定效應模型進行選擇,檢驗結果支持固定效應模型。
由回歸結果可知,當僅考慮環境規制變量對技術創新支出的影響時即回歸方程,環境規制的系數顯著為正;加入資本勞動結構后即回歸方程,環境規制的系數仍為正。但當加入其他控制變量后即回歸方程,環境規制的系數變為負。這表明,環境規制可能抑制當期技術創新。
由于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可能具有滯后性。本文采用環境規制變量的二階滯后項(ER2it)代替環境規制變量(ERit)重新進行回歸?譺?訛。
由回歸結果可知,所有方程中lnER2的系數都顯著為正,表明環境規制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存在滯后性。
(二)實證結果分析
由實證結果可知,我國目前對污染治理的支出每增加1%會使當期研發支出減少0.083%,會使兩年后的研發支出增加0.081%,這表明環境規制在短期內限制了對技術創新的支出,但長期來看,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具有促進作用。即短期內,波特假說在我國并不成立,在長期是成立的。其原因可能是:
第一,當前我國環境規制政策多為強制型的“命令控制型”,并不符合波特假說中所說的“合理的”環境規制的要求,這對于企業技術創新在短期內并無促進作用。而排污權交易、環境補貼等“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才是波特假說中所提到的“合理的”環境規制政策,才能夠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持續的激勵。
第二,波特假說中環境規制強度的變化可促使企業改變其策略,主動進行技術創新來降低生產成本。假說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是隨環境規制強度的變化而靈活變動的。但現實中,由于存在變動成本,企業不可能及時對技術進行調整,技術革新也需要較長周期。故在短期內,環境規制對于技術創新具有抑制作用,而對于長期的技術進步具有促進作用。
四、政策建議
第一,實施積極合理的環境規制政策。由于環境規制的類型對于所產生的效果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我國應減少當下的以環境標準、排放限額為主的“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增加排污權交易、環境補貼等“激勵性”環境規制工具的使用。
第二,提高政策的延續性與穩定性。由于過分頻繁變化的環境規制政策會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對企業創新產生負面效應。政府的環境目標與政策規劃應具有前瞻性,保證政策的延續性與穩定性,減少企業所面臨的制度變動成本與風險,增加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
注釋
限于篇幅,回歸結果未列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限于篇幅,回歸結果未列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參考文獻
[1]Porter,Michael E and Class van der Linder.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97-118.
[2]王國印,王動波特假說、環境規制與企業技術創新——對中東部地區的比較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1年第1期:10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