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老齡化問題是世界難題,國際上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實行推遲退休年齡以減輕老齡化帶來的巨大壓力。就我國老齡化形勢而言,這一舉措無疑是順應時代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并深入了解延遲退休年齡對青年就業的影響,并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本文首先指出了我國實行延遲退休的必要性,其次就其對青年就業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延遲退休 青年就業
一、我國實行延遲退休政策的必要性
人口老齡化有雙層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數量增多,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另一層是指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國際上通常將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占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占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1]。
而據統計我國2012年至2016年期間,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所占總人口比重正在逐年遞增,分別為13.7%、14.3%、14.9%、15.5%、16.1%、16.7%。這說明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且老齡化進程在不斷加劇。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我國的勞動人口紅利正在不斷消失,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6年期間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數較上年分別減少了345萬、244萬、371萬、487萬、349萬。人口老齡化導致國民儲蓄率下降、消費率上升,從而不利于提升資本積累水平,同時人口老齡化使得勞動力市場動力不足,這些都阻礙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為嚴重的是隨著人口預期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也使得我國養老基金面臨的巨大支付壓力,個人賬戶空賬額繼2007年突破萬億元大關后,2011年突破2萬億元大關,達2.22萬億元,2016年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額已高達3.5萬億。
所以當前考慮到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經濟活動人口的減少、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以及社保基金的可持續性等多種因素,延遲退休成為了一個必須的抉擇[2]。首先,延遲退休確實可以緩解養老金壓力,進而緩解當前政府的財政壓力。其次,相關企業的延退人員將繼續參加工作,可以更好發揮他們的余熱并讓企業繼續充滿競爭力。
二、延遲退休年齡對青年就業的影響分析
延遲退休雖然緩解了養老、社保等多方面壓力,但實際上對于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仍存在較大爭議。拋開公平性問題,學者對延遲退休最大的爭論在于它是否會對青年群體的就業產生擠出效應。有學者認為延遲退休會對青年群體的就業產生不利影響,老年人就業崗位與青年人就業崗位之間存在某種替代性,延遲退休勢必嚴重影響青年就業,增加其就業難度[3]。而另一些學者認為老年人與年輕人的工作崗位之間并非存在一對一的替代關系,工作崗位的錯位使得延遲退休年齡對年輕人就業的實際擠出效應并不大,相反,延遲退休年齡可能為勞動力市場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筆者認為延遲退休是否會對青年就業產生影響,要進行辯證分析。從短期來看延遲退休對青年群體的擠出效應較為明顯;但從長遠來看,延遲退休年齡對青年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并不顯著。
(一)短期影響
我國是人口大國,就業形勢一直十分嚴峻,據《中國人力資源發展報告(2013)》指出,今后一個時期,中國每年需要就業的城鎮勞動力超過2400萬人,但每年只能提供就業崗位1200萬個。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的城鎮失業率一直維持在4%以上,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前我國每年失業人數超過900萬,如果再考慮到未統計的隱性失業人數,實際失業人數并不樂觀。特別是當前我國又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面臨著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等一系列艱巨任務。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新的摩擦性和結構性失業等問題。所以總體來說,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總供給仍然大于總需求,總體就業形勢不樂觀。而由表1,我們可以看出,當前我國每年退休人數超過500萬人,所以從短期來講,實行延遲退休勢必加劇當前的就業壓力,對青年群體的就業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二)長期影響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1.78億,占總人口比重為13.26%,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9億,占比為8.87%。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在不斷加劇,2012年至2016年,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數及比重在逐年增加;而另一方面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在控制人口增長,所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我國新生人口不足,勞動力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補充。中國社科院鄭秉文表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將從2010年的9.7億減少到2050年的8.7億。其中減少的拐點將發生在2015年,屆時將從9.98億的峰值開始逐年下滑,年均減少366萬;中國社會科學院李軍表示,預計到2050年,我國15歲到59歲勞動年齡人口將下降到7.1億人,比2010年減少約2.3億人[4]。2030年以后,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出現嚴重不足。所以從長遠來看,隨著老年化的加劇,我國適齡勞動力將嚴重不足,新增就業人員將會不斷減少;故延遲退休不會對青年群體的就業產生較大影響,其擠出效應較小。相反延遲退休年齡能增加從業者的工作年限,減少退休人員數量,從總體上增加勞動力的供給數量,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政策建議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持續深化、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加以及其他因素的綜合背景下,延遲退休這一重要舉措使得勞動力價值得到充分運用。但這一舉措對勞動力市場造成的影響毫無疑問,筆者認為從短期來看必然會增加就業壓力,但從長遠來看,延遲退休年齡對青年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并不明顯。針對以上影響,提出以下建議:
(一)延遲女職工退休年齡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當前男性和女性人均預期壽命分別為72.38歲和77.37歲。由此可見,女性職工的人均預期壽命明顯高于男性;其次,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女性初始勞動年齡也開始提高。某種意義而言,延遲女性退休年齡不僅能減少女性人力資源的政策性浪費,而且有利于社會公平。因此,適當延遲女職工退休年齡,有利于女性職業的發展。endprint
(二)實施彈性退休政策
延遲退休需要考慮社會大眾的意見,切不可強制性的規定在某個年齡才能退休。應當建立滿足不同群體對退休年齡的多樣性的意愿。對于身體狀況無法延遲的職工按照制度準時退休,對于不想延遲或有提前退休的意愿的職工可以采取降低養老保險津貼。而對于那些繼續工作的老齡人按照年數增加養老保險的津貼。彈性退休要堅持小步、漸進的步伐,同時需要區別對待,分布實施,切不可操之過急。需要注意的是,彈性退休是以最低的退休年齡為標準的基礎上實施,絕不是隨意退休。為了保證政策的順利進行,相關部門可以將退休年齡與養老保險津貼掛鉤,從而起到激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延遲退休對青年就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降低行業崗位的替代性
延遲退休年齡會擠壓青年就業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從長期來看,老齡化峰值很快到來,中國人口數量將會減少,屆時勞動力短缺,延遲退休將勢在必行。因此降低“老齡人-青年人”行業崗位的替代性是一重要舉措。目前,許多行業為了保證產業的順利轉型以及團隊的活力以及創造力,它們需要大量青年人的加入。因此大力促進產業轉型有利于解決青年就業問題。同時,對于老齡人相對集中的產業,一些鼓勵性政策,如財政補助、減免稅收等或許能吸引廣大青年人參與這些供不應求的崗位領域。另外,自主創業也是解決青年就業問題的不錯選擇。
四、結語
綜合全文可以分析得知:延遲退休對青年就業擠出效應是客觀存在的。就短期而言,延遲退休對青年勞動力市場的就業擠壓影響較大;但就長遠來看,延遲退休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對青年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并不明顯。因此,辯證的看待擠出效應,逐步實施彈性退休政策都尤為重要。所以需要制定合理以及可行性的方案,從而為政策實施爭取更大的操作空間。
參考文獻
[1]陳龍.《關于延遲退休對適齡勞動力就業影響問題的研究》 [D].云南財經大學,2015.
[2]范琦,馮經綸.《延遲退休對青年群體就業的擠出效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5(8):13-19.
[3]李付俊.《延遲退休的影響效果分析》[J].西北人口,2014(2):17-20.
[4]張奎《延遲退休年齡對就業及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廣東廣州電視大學學報[J].2014(3):103-107.
基金項目:淮南師范學院2017年度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17xj18。
作者簡介:汪晶晶(1988-),女,漢族,安徽六安人,任職于淮南師范學院,研究方向:經濟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