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密+張亞連
【摘要】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為了確保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碳審計作為經濟生活中的監督力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碳審計工作的實施推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探討當前我國實行碳審計的必要性,之后在分析碳審計工作開展現狀的基礎上,研究當前我國碳排放審計相關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最后針對碳審計存在的障礙提出相應改進建議對策。
【關鍵詞】碳審計 存在問題 改進策略
一、碳審計基本概念及其推行的必要性
(一)碳審計基本概念
所謂碳審計,是指審計機關依照相關政策法規以及一系列的碳審計制度和標準,同時遵循一般審計準則,在政府授權或其他相關機構的委托下,獨立監督政府、金融機構以及企事業單位的低碳項目收益、能源使用狀況、節能減排職責履行情況等的活動。基于宏觀視角,碳審計催生于生態經濟學和低碳經濟理論之中,以研究生態系統運轉的生態經濟學為基礎,了解和發現經濟發展中的生態問題,通過利用無污染、可持續利用的潔凈能源及現代科學技術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從而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提升人類生存環境的質量。考慮微觀領域,基于碳足跡理論,碳審計研究要求如何用個人或團隊總的碳排放數量來解決溫室效應的形成問題,提供了一些污染物排放的定量分析指標和金額等,這為構建碳審計評價體系提供了量化指標。借鑒審計概念框架,一般而言,碳審計的概念框架應由以下內容組成:第一,碳審計主體和客體;第二,碳審計評價指標;第三,碳審計目標;第四,碳審計證據;第五,碳審計程序;第六,碳審計報告。
(二)推行碳審計的必要性
一方面,推行碳審計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能夠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日益嚴重的全球變暖使得氣候變化對各地區影響逐步加大。我國碳排放的嚴峻形勢我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我國減排壓力不斷加大,能源缺口持續擴大。另一方面,當前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需要碳審計,我國低碳政策制定和實行需要碳審計。
二、我國碳審計目前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碳會計之路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時間,而碳審計作為這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監督機制,在我國仍處在探索階段,仍存在如下問題。
(一)碳審計工作開展的法律依據以及審計評估標準缺乏
在我國大陸地區,碳審計仍是個全新的概念,對于碳審計的動因、目標內容等僅僅是一個個模糊且亟待澄清的基礎理論概念,更談不上碳審計標準、方法、績效評價等以基礎理論為契機延伸出來的應用理論。在我國,只有香港地區推出了為建筑物的溫室氣體排放及檢測提供的一套簡單系統,科學的辦法。
(二)碳審計資料取證受阻,碳排數據核算困難,準確度低
企業對于碳審計認識不足,迄今為止,政府審計還未完全介入碳排放當中,而且企業甚至質疑碳審計的公平、公正,擔心涉及除資金狀況以外的碳排放數據會泄露商業機密,以至于出現提供資料不及時、不完整、不真實的情況,大大增加了碳審計取證的難度。
(三)從事碳審計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儲備不足
碳審計綜合了能源,統計,環境各方面的知識,同時也會涉及技術政策,管理等方面內容,對審計人員綜合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而財經專業的審計人員受專業限制,難以獲取可信的審計證據,這也就使得審計人員因知識儲備量和技術能力的限制,無法準確查證相關碳排放數據,繼而得出切實可靠的結論。
三、我國碳審計相關改進對策研究
(一)完善碳審計立法條文,細化環境保護相關法規
鑒于我國國情,我國應加快對碳審計的立法工作,總結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碳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審計制度化標準,加快碳排放法律法規與國際接軌的進程,比如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征收環境稅,主要有垃圾稅,噪聲稅,水污染稅,固體廢物稅,二氧化硫稅等5種,這些條例的制定達到了監管的目的,我們可以由此借鑒,對《審計法》,《環境影響評價法》進行修訂,制定和環境污染程度以及碳排放量相應得懲罰措施,同時進一步細化和節能減排相關的《中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為碳審計發展預留法律空間,
(二)政府加強在企業碳審計工作上引導,并積極提高公民低碳意識
首先,政府要督促有關部門盡快建立一套碳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的完整體系,同時建立一套科學、權威的碳審計標準;其次,在現階段情況下,政府可以先行鼓勵企業自愿披露碳排放情況,主動接受碳審計并報告審計結果,在取得應當逐步建立碳排放審計的理論框架和一定實踐經驗后,逐步地要求重排放行業或企業必須披露碳排放情況并接受碳審計,進而推廣至全國范圍各個行業領域,同時逐步建立起碳排放審計理論框架與報告標準,使碳排放審計相關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并結合各級稅務環保部門,發揮其在審計工作中積極作用。
(三)加強碳審計業務培訓,健全碳審計專業理論體系
碳審計專業人才將直接影響碳審計結果和碳審計報告的社會公信力。企業碳審計涉及政策、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內容,要求審計人員具備廣泛的知識。審計人員首先要掌握各種統計、檢測、分析的標準和方法,找出節能潛力,提出合理化建議。在進行培訓時,需要明確目的,即培訓人員掌握碳排放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碳排放審計內容,程序及方法。就我國國情而言,目前正缺乏大量能夠進行碳審計的專業人才,加強碳審計專業人才的培育和培訓是開展碳審計工作的當務之急。一方面,在人員的招聘上有意識地多招聘環境有關專業的人才;另一方面,聘請環境保護、環境工程等方面的專家學者來加強碳審計的培訓和教育,切實提高企業碳審計的技能。
參考文獻
[1]陳小林,梅林.碳審計的基本原理與實施對策[J].會計之友. 2012(10).
[2]田翠香,李鷗洋,劉雨.碳審計及其在我國企業的應用研究綜述[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2(13).
[3]陸婧婧,蘇寧.碳審計的國際比較及啟示[J].商業會計.2010(16).
[4]陳燕燕,彭蘭香.我國碳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財會月刊.2010(27).
[5]歐陽弘毅,付敏,白睿潔.論我國碳審計[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07).
[6]曹梅,郭曉莎.淺談碳審計及其在我國的發展現狀[J].中國集體經濟.2011(18):152.
[7]劉惠萍,王愛國.我國碳審計的推進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 2013(06):77.
[8]孟雪松.淺談我國碳審計現狀及建議[J].財經界(學術版). 2011(09).
基金項目: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科研創新項目“基于DSR模型的碳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CX2017B36);湖南省科研創新項目“基于DSR模型的碳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CX2017B419)。
作者簡介:金密(1992-),女,漢族,湖南長沙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碩士生,研究方向:資源環境會計與碳會計;張亞連(1973-),女,漢族,湖南雙峰人,任職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資源環境會計與碳會計。endprint